杜陵之前世
還是拜很多宮斗劇(烏龍闖情關),以及那部讓很多正常孩子變成腦殘孩子的小說《云中歌》所賜,漢宣帝劉詢在今天的名頭很大,當然很大程度上是不好的名聲,不知道西漢王朝的一代雄主,奠定了中國歷史上武功第一個極盛時期的劉病已地下有知,會不會氣的活過來神馬的。
前段時間據說還有一些人在杜陵發傳單給漢宣帝抹黑,不過也蠻好的,不知道算不算給杜陵打廣告呢?杜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區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是西漢后期宣帝劉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來是一片高地,潏、浐兩河流經此地,漢代舊名“鴻固原”。宣帝少時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選擇陵地,建造陵園。杜陵占地120多畝,四周環繞有夯土圍墻,墻基寬9米。陵園以殿為大門,殿與配殿共長30多米,寬20多米,門道寬約6米。墓冢在陵園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立的“漢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銘清晰可辨。此外還有碑碣十余方。園內還有寢殿、便殿等遺跡,四周排水的溝渠仍清晰可見。
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 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
巫蠱之禍,襁褓中的劉詢曾下獄,后被祖母史家收養,直到漢武帝下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元平元年(前74)昌邑王劉賀被廢后,霍光等大臣將他從民間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于同年7月繼位,時年十七歲。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
由于劉詢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因此對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他能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并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在對外關系上,劉詢于本始二年(前72年)曾聯合烏孫打擊匈奴,設置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各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歸屬于西漢中央政權。
宣帝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史稱“宣帝中興”,還有史家說,宣帝統治時期是漢朝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在以制定廟號、謚號嚴格著稱的西漢歷史中,中宗宣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黃龍元年(前49)十二月,劉詢因病死于長安未央宮,謚號孝宣皇帝,廟號中宗,葬于今天西安市南郊的杜陵。
為什么說漢宣帝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功極盛時期呢,這主要和漢宣帝時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以及一個人說的一句時至今日都讓中國人,尤其是漢人自豪無比的話有關。漢武帝時期,漢朝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關鍵勝利,將匈奴驅趕至大漠之北,但是漢武帝也把漢朝自己搞的勞民傷財,經濟崩潰,各種暴亂,接任漢武帝的漢昭帝陵哥哥是愛好和平的乖寶寶,一直在休養生息,平撫百姓,沒有對匈奴大動干戈,以至于匈奴在漢宣帝時期又死灰復燃,開始覬覦河西和西域之地。本始二年,漢帝國出兵16萬鐵騎,這是漢帝國400年最大的一次騎兵對外突擊。同時,派遣常惠節制烏孫的5萬騎兵,對匈奴形成鉗形攻勢,匈奴這時候被漢帝國的16萬鐵騎嚇的不敢一戰,倉皇西逃,遇到常惠節制的烏孫兵,一場激戰,匈奴大敗,有逃回去了。第二年(前71)冬,匈奴再襲烏孫,遇大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烏孫、烏桓與丁令的乘勢攻擊,國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國力大為削弱。不久,漢軍3千騎擊匈,都能捕得幾千匈人而還,匈奴亦不敢報復,而且更向往與漢和不是戰了。統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關系不睦,帶著數萬人投降漢朝日逐王被封為歸德侯。甘露三年(前51),呼韓邪單于親往帝都長安,俯首稱臣做北藩。至此,匈奴人對漢帝國的威脅才被徹底清除。在經過了漢宣帝時期的軍事打擊以后,匈奴徹底失去了對西域車師,烏孫等國的控制,而且被匈奴打的一敗涂地,內部分裂。后來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即位以后,漢朝徹底打垮了匈奴,斬殺匈奴郅支單于,才有了王昭君出塞,南匈奴內附的豐功偉績。漢宣帝時期,不僅經略西域,成立了著名的西域都護府,北征匈奴,將匈奴主力徹底驅趕出了威脅河西的地區,而且還打敗了西羌,讓漢朝,漢族,和漢人軍隊的威名,打出了國境,甚至還打到了羅馬(傳說漢宣帝的軍隊曾經和受雇于匈奴的羅馬雇傭軍作戰,而且戰而勝之)
而那個非常有名的將軍和有名的一句話,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陳湯(?—約前6年),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后,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陳湯成名于漢宣帝時期,多次與甘延壽出兵經略西域,而且就是他的兵團和傳說中的羅馬雇傭軍作戰。當然陳湯最聲名遠揚的功績是在漢元帝時期,他帶兵遠征大漠,斬殺了匈奴郅支單于,徹底蕩平北匈奴,后來陳湯就說出了千百年來,以及千百年以后,漢人們最為自豪的一句話,“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 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 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逼于天。 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于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當然后來陳湯的下場不是特別好,而且和西漢帝王陵有直接的關系,這里先賣個關子。大家現在只要知道,是漢宣帝時期的軍事極盛,才讓陳湯有這個豪言壯語就行了。
所以,無論如何,我對很多的小說和宮斗戲對漢宣帝的詆毀和污蔑是不能接受的,漢宣帝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皇帝,什么樣的人,只要看一下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就可以了。
劉向:“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于太宗之時,亦以遭遇匈奴賓服,四夷和親也。”
班固:“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籓。功光祖宗,業垂后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荀悅:“中宗明明,寅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柔遠能邇,燀耀威靈。龍荒朔漠,莫不來庭。不承祖烈。尚于有成。”
崔骃:“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審于為政之理,故嚴刑峻法,破奸軌之膽,海內清肅,天下密如。薦勛祖廟,享號中宗。算計見效,優于孝文。”
漢宣帝對妻子故劍情深,對霍光功過分明,對百姓,對大臣都沒的說,所以請大家務必分清楚哪些是小說作者的惡意抹黑和意淫,哪些才是真正的歷史,千萬不要再犯暈了。
《漢書》云:“既壯,為取暴室嗇夫許廣漢女。曾孫因依倚廣漢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受《詩》于東海-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游俠,斗雞走馬,具知閭里堅邪,吏治得失。數上下諸陵,周遍三輔,常困于蓮勺鹵中。尤樂杜、樗之間,率常在下杜。”
《漢書》又云:“元康元年春,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徙丞相、將軍、列侯、吏二千石,贈百萬者杜陵。神爵四年冬十月,鳳皇十一集杜陵。五鳳元年夏,徙徒作杜陵者,黃龍元年冬十二月甲戌,帝崩于未央宮,臣瓚注曰:“帝年十八即位,在位二十五年,壽四十三。”
《漢書》又云:“元帝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葬杜陵,臣瓚注曰:“自崩及葬凡二十八日。杜陵在長安南五十里也。”
《漢官六種》云:“武,昭,宣三陵,邑皆三萬戶。”
《漢紀》云:“元康元年春,以杜陵東原上為初陵,更為杜縣為杜陵,黃龍元年冬十二月甲戌,帝崩于未央宮,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葬杜陵”
《水經注》云:“川水北逕杜陵東,元帝初 元元年,葬宣帝杜陵,北去長安五十里。陵之西北有杜縣故城。秦武公十一年縣 之。漢宣帝元康元年,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
《元和郡縣志》云:“杜陵,在縣東南二十里,漢宣帝陵也。”
《長安志》云:“杜陵在(萬年)縣東南一十五里,元和郡縣志云在縣東南三十里(應為二十里之誤)太平寰宇記同,漢宣帝以杜陵東原上為初陵,更為杜縣為杜陵,王莽改為饒安,《漢紀》云:“元康元年春,以杜陵東原上為初陵,更為杜縣為杜陵,黃龍元年冬十二月甲戌,帝崩于未央宮,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葬杜陵”后魏改杜陵為杜縣,后周建德二年省,漢書有周右將軍杜主祠四所,阮案云杜陵有亳亭。”
《類編長安志》云“杜陵在(萬年)縣東南一十五里。”
杜陵之今觀
杜陵陵園平面呈方形,每邊垣長430米、墻基寬8~10米,四面垣墻正中各辟一門,門址寬約85米。已發掘的東門遺址位于陵冢以東110米處,由門道、左塾、右塾和左、右配廊組成。
封土居陵園正中,夯筑,呈覆斗狀,底邊長175米、頂邊長50米、存高29米。其四面正中各有一條斜坡墓道,正對陵園垣墻的四門。四條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梯形。封土四周有邊長400多米的方形陵墻,四面各開一門。
封土陵園東南187米處建有祭祀活動的寢園,四面有圍墻,寢園之內有寢殿和便殿兩大建筑群。
寢殿是一座大型宮殿,面闊13間,進深5間,夯土臺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1.2米、南北寬29.6米;四周有廊,地面有方磚鋪砌;廊外有卵石散水,散水外沿線以外又鋪設一排方磚。遺址南、北各有三門,亦可稱東階、中階和西階;東、西各有一門,每門又分為左、右門道。
便殿位于寢殿東側,由殿堂、眾多的房屋和庭院、用于儲藏的小房子和窖穴組成,并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設施,如地漏和長方形、五角形排水管道等。
陵廟遺址位于宣帝陵冢東北400米處。仍存夯土臺基高出地面約2米,東西長63米、南北長66米。臺基東、西側各有一條南北大道,寬6~7米,分別通往宣帝和王皇后的陵寢。遺址內出土大量漢代磚瓦,有素面、幾何紋、回紋和乳釘紋鋪地磚,朱雀、青龍等紋飾的空心磚及“長生無極”、“長樂未央”文字瓦當等。
陪葬坑位于杜陵以北。可以確定位置的共四座,其形制各異。其中一、四號坑已被發掘。一號坑在杜陵北637米處。斜坡狀坑道位于坑東部。墓坑為不規則、近似方形的豎穴,最寬處東西長12.7米、南北長11.2米,坑底距地表深5.54米(從坑口至坑底深約8米),由主室和車室組成。主室居中,可分中廂和東、西、南、北四個邊廂。四號坑在一號坑西130米處。斜坡狀坑道在坑室東部。坑室平面呈長方形,上口寬4.2米、南壁長8.5米、北壁長8.7米,坑口至坑底深4.4米,坑室上下和四壁砌置木板。
漢宣帝杜陵的陪葬皇后陵為孝宣王皇后,孝宣王皇后即邛成太后(?—前16年),王氏,王奉光之女,漢宣帝劉詢第三任皇后。元康二年(前64年),立為皇后。黃龍元年(前49年),漢元帝劉奭繼位,尊王氏為皇太后。竟寧元年(前33年),漢成帝劉驁繼位,又尊王氏為太皇太后,因漢成帝生母皇太后王政君也姓王,故人們稱王氏為邛成太后,以和王政君區別。永始元年(前16年),王氏居后位四十九年去世,終年七十多歲,與漢宣帝合葬于杜陵,稱為東園。
王皇后陵位于宣帝陵冢東南575米處。漢宣帝王皇后,卒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合葬杜陵,史稱“東園”。陵園平面呈方形,邊長330~335米,墻基寬3.4~3.7米,四面各開一門。各門形制與宣帝陵園相同,只是稍小而已。封土呈覆斗形,底邊長145~150米、頂邊長45米、現高24米。陵園西南亦有寢殿、便殿建筑遺址,形制與宣帝陵園寢、便殿大同小異。
近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漢宣帝陵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杜陵出土的文物有花崗巖礎石、幾何紋或素面方磚、繩紋筒瓦、圖案的空心磚、龍、涂朱鋪地方磚、鳳紋空心磚殘塊、板瓦,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瓦當、云紋板瓦、繩紋筒、瓦當、灰陶繩紋罐,杜陵東園銅壺、杜陵東園銅鐘、銅泡、銅鐓、鎏金銅環、五銖錢等、小五銖錢、大倉半方銅印,金餅,裸體男俑(原身上有帛衣),漆盒及木車和車馬器,鐵環、釘、刀、釬和、鐵戟、矛、劍、斧、鼎、錛、鑿、剪、帶鉤、鏃、弩機、量器、銅鐓、環、印章、帶鉤、小五銖錢和鐵戟等。
至2007年,杜陵陪葬坑可以確定其位置、大小和形制者有4座,均在陵墓以北,其中一、四號坑進行了考古發掘。一號坑平面像漢字的“甲”字,坑內有主室、四個邊廂和一個車廂,該坑早期被盜,坑內殘余的主要是陶俑,均為男性裸體俑,其身份可能是守衛陪葬器的侍衛,邊廂內陪葬有大量的漆器。四號坑內出土的陪葬品與一號坑基本相同,有“太倉”銅印章,其性質與京師太倉有關。
其中一號坑中廂出土了高約56厘米的無雙臂裸體男立俑、鐵戟、鐵矛、鐵劍、銅帶鉤、小五銖、銅鏃、銅量器、小陶洗和陶器等。四個邊廂內有漆盒遺跡,并出土了漆器上的鎏金小銅環;東邊廂南部還出土四枚同樣的金餅,每枚重83克。車室在主室東南,內有二明器木車,均為單轅髹漆彩繪車,車廂上有傘蓋,出土了鐵劍、斧、銅鏃、弩機、承弓器等兵器和鐵車車義、方策、傘柄飾、蓋弓帽、銅泡、鐵鑣等車馬器。四號坑坑內出土陶俑、銅帶鉤、銅環、銅鐓、小五銖、鐵戟殘塊及有“大倉”印文的殘銅印章一枚。
2011年的一次考古發掘中確定了杜陵大陵園南墻、西墻和北墻遺址位置,各段墻址夯土結構緊密;帝陵封土的四周發現有外葬坑38座,平面大小、形制各有差異,有長方形土壙豎穴結構、梯形斜坡道結構、“甲”字形結構、“凸”字形結構;在帝陵封土南部,南距大陵園南墻約177米處發現新的建筑基址一處,長度為165米;王皇后陵西墓道與西門址之間發現外葬坑3座,平面均呈“甲”字形,坑道相向分布于墓道南北兩側,北側2座東西并列,外葬坑長21米-33.4米,深度在8米以上。
宣帝杜陵的陪葬墓數量眾多,有封土者60多座,但實際數量還要遠遠多于這些。陵東南的陪葬墓數量多、規模大、等級高,應是皇族或高級官吏的陪葬區,陵北側和東北側的陪葬墓數量較少、規模也較小,其身份、地位相對較低。據文獻記載,陪葬的有大司馬車騎將軍張安世、丞相丙吉、建章衛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劉竟等。估計杜陵陪葬墓的數量遠大于《漢杜陵陵園遺址》一書所記載的107座。漢宣帝杜陵的陪葬墓根據其位置可以分為東南和東北兩區,其中北部距離漢宣帝陵最近的一座陪葬墓應該是早亡的中山王劉竟之墓。
《太平寰宇記》記丙吉墓在三兆村;《咸寧縣志》記其在大兆社新莊北二里。今新莊村北二里確有一封土墓,墓前有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立“漢丞相丙吉墓”碑一通。但該墓出土唐代墓志,應是記載有誤。
近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破獲的盜墓案件中,發現了漢宣帝陵陪葬區的很多文物,如玉杯,玉舞人等玉器,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就是發掘和清理了陪葬在漢宣帝陵的漢宣帝大司馬張安世的家族墓。張安世(?-前62年)西漢漢武帝到漢宣帝時代的政治人物。是著名酷吏張湯之子,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武帝時為尚書令,漢昭帝時,為右將軍,以輔佐有功,封富平侯。宣帝時官至大司馬衛將軍領尚書事,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以為官廉潔著稱。元康四年因病逝世,漢宣帝贈給他印綬,用戰車和武士為他送葬,謚號為“敬侯”。張安世家族墓于2008年被省考古研究院發掘,然而考古工作者發現,幾乎所有的墓葬均被盜過。發掘了3年,張安世和其子孫的墓葬已發現14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園中部的大型“甲”字大墓,專家為其編號M8。M8大墓總長有60多米,而其中的墓室部分長35米,寬24.5米,距離地面有15米。而在墓室東、南、西三個壁面,均有“之”字狀的臺階,考古專家推測可能為修復時往上運土的道路。在M8的周圍則分布著6座大小不一的陪葬坑,最長的有38米,最短的有6米。而在距離M8不遠處,又現一座“甲”字大墓,但與M8相比,明顯小了很多,專家推測為墓主夫人墓。張安世家族墓盡管多次被盜,但是仍出土了很多重量級的文物,如著名的駟馬一車和彩繪兵馬俑等等。
漢宣帝杜陵最大的謎團是皇后陵的位置,為何漢宣帝的許皇后陵葬于杜陵以南,漢宣帝的王皇后陵位于杜陵以東呢?按照《漢舊儀》中有這樣的記載:“巳營陵,余地為西園后陵。”也就是說,西漢天子在營建自己壽陵的時候,從一開始就會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將西園列為后陵,余下的是皇帝的婕妤,夫人,美人等低級嬪妃,再規劃親族,大臣,僚屬的陪葬墓園。為何漢宣帝的兩座后陵的位置與《漢舊儀》記載不符呢?
漢宣帝許皇后是漢宣帝的原配皇后,和漢宣帝的感情很深,但是做皇后不久即被霍氏害死,當時霍光還活著,霍氏正當權欲熏天的時候,非常會做人的漢宣帝,有可能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比如要看著霍成君的眼色),不能將許皇后葬于杜陵陵園之內,但是根據文獻記載,漢宣帝營建杜陵的時候,是元康元年,也就是公元前65年,也就在那一年,霍光的妻子霍顯,兒子大司馬霍禹等人陰謀作亂廢黜漢宣帝,被漢宣帝鎮壓后滅門,霍氏已亡,霍成君被廢,即使之前他已經將早亡的許平君下葬,也完全可以將許平君遷到自己杜陵的皇后陵位。我想之所以漢宣帝沒有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有兩點,其一,漢宣帝是一個特別會做人的皇帝,從他老老實實的奉漢昭帝嗣,給漢昭帝做兒子,禮遇上官皇后就能看出來,元康元年漢宣帝營陵的時候還正年輕,他還是會立新的皇后的,如果現在將許平君葬于皇后位的話,讓將來的皇后怎么辦呢?其二,許平君死于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至元康元年已經六年,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六年的時間遷土對后代和風水不利。而且許平君是意外而死,也有一些不能入藏帝陵的其他考慮吧。
至于漢宣帝王皇后陵葬東園的原因,在《漢書》《漢紀》《三輔黃圖》等史料中語焉不詳,但是從行文中不難看出,漢宣帝王皇后陵的情況比較特殊,要特別強調東園這兩個字,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漢宣帝杜陵不僅僅是皇后陵在東,主要的陪葬墓也比較反常的位于帝陵之東,之南,與除灞陵外的其他帝陵不同。
在前面介紹漢文帝灞陵的時候,小可就提出了一個觀點,西漢的帝王陵主要有兩片區域,即渭河北岸的咸陽原,和渭河南岸的長安,長安的兩座帝陵,漢文帝灞陵和漢宣帝杜陵,共同的一個特點都是皇后陵位于皇帝陵東側偏南,與渭北諸陵皇后陵大多位于皇帝陵西側偏北形成了對稱格局,如果把長安作為一個鏡子的話,實際上渭北各陵的布局,通過鏡子反照出來的樣子,就是杜陵和灞陵的樣子,渭北諸陵主要的陵寢建筑,均位于帝后陵的北或者西北,而杜陵的陪葬墓和園寢建筑,基本都位于帝后陵的南或者東南,渭北諸陵的陪葬墓多位于帝陵以北,灞陵杜陵的陪葬墓則多位于帝陵以南。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很可能就與漢文帝時期的制度沿革有關。
漢文帝時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禮制工程,就是建于渭北,渭河和涇河交界處的渭陽五帝廟,根據《漢書.郊祀志》記載:“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冕焉。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應。”于是作渭陽五帝廟,同宇,帝一殿,面五門,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儀亦如雍五畤。
明年夏四月,文帝親拜霸渭之會,以郊見渭陽五帝。五帝廟臨渭,其北穿薄池溝水。權火舉而祠,若光輝然屬天焉。于是貴平至上大夫,賜累千金。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于道北,遂因其直立五帝壇,祠以五牢。”
漢文帝時期,根據方士新垣平的建議,在渭涇交匯之處,建立了祭祀五方帝尊的渭陽五帝廟,而且漢文帝在位時期曾經數次親臨祭祀,足見五廟在漢文帝時期的重要性,也因為五廟的緣故,漢文帝沒有選擇高祖長陵以東的昭位興建壽陵,而是按照新垣平的建議,以長安中軸線(最北至涇陽天齊閣,最南至子午谷)為方位,以中軸線的中心五廟與陵寢對稱,東北祭神主,東南葬人君,將自己的陵寢選于長安城東南白鹿原上,并且為了體現出以中軸線為中心,與中軸線西北的渭北諸陵對稱的思想(五帝廟的主要建筑群有可能是朝向東北,以東以北為貴,體現“長安東北有王氣”說),既然五帝廟的主要建筑是重東重北的,渭北諸陵的后陵和寢園建筑是重西重北的,那灞陵的后陵和重要的建筑就應該尚東尚南,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灞陵的陵寢建筑遺址多位于灞陵以南,而皇后陵位于灞陵東南,完全是按照這樣的布局設計的。
杜陵之攻略
漢宣帝杜陵現在已經被開發成了西安一個很有名氣的農家樂了,叫杜陵遺址生態園,里面有不少的娛樂設施,比如滑翔傘,拓展訓練設備之類的,還有不少的燒烤。秋天的杜陵是非常美的,里面種植了很多很漂亮樹,秋來葉黃,是非常好的去處。
杜陵陵區現在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農家樂。從西安開車去也是不錯的。背包客可以從南門坐221路,在青龍寺下車,再轉525,在漢宣帝杜陵站下,就停在陵下。許皇后少陵在陵南的少陵原上,可以步行前往或者蹦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