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素有“每天吃豆三錢,何需服藥連年”的說法;另外,現代營養學也證實:每天堅持食用豆類食物,能夠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概率。
而除了我們常說的黃豆、黑豆、綠豆、紅豆,其實還有很多豆類營養價值很高,一起來看看吧~
五種豆類,功效各異,別錯過
新鮮的扁豆常用來燜面、炒肉絲,是很多人的心頭好;而它的干豆藥效也很強,中醫常用來入藥。其能化濕降濁、調和脾胃,具有補脾而不滋膩,化濕而不燥之功效。
另外,現代醫學的研究表明,扁豆中有一些活性因子可以抑制病毒和真菌的生長和繁殖;而且長期堅持食用有利于提高細胞的免疫功能。
扁豆蓮子粥
做法:將粳米100克,蓮子、干扁豆各50克,洗凈放入鍋中,煮至熟爛即可。
蓮子也有補益脾胃的效果,二者搭配,效果加倍。
注意:扁豆中含有一種皂素和生物堿,屬毒性物質,所以烹飪扁豆時一定要保證熟透了,或先放入開水中焯透。
鷹嘴豆屬于高蛋白、高膳食纖維、低脂、低GI食物,雖然脂肪含量比紅豆、綠豆等稍高,不過其中75%是不飽和脂肪酸(所謂“好”脂肪),能幫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適當吃對人體有益!
再加上其中含有一種叫谷甾醇的植物甾醇,能干擾膽固醇吸收,有助于調節血脂,從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另外,鷹嘴豆中有一種不可溶性膳食纖維——棉子糖,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對改善腸道環境、預防結直腸癌有幫助。
鷹嘴豆的吃法很多,最經典的莫過于鷹嘴豆泥,很多健身減肥人士拿來代替沙拉醬;打豆漿喝也是不錯的選擇。
白蕓豆的食療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我國古代醫籍中早有記載:白蕓豆具有溫中下氣、通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等功效;另外,其還是高鉀低鈉食品,很適合有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脂的患者食用。
現代醫學還分析,其富含α-淀粉酶抑制劑和膳食纖維,可以有效配合減肥者的食療——阻斷高淀粉類食物中淀粉的分解,減少脂肪來源,有利于體重的控制。
白蕓豆泥
做法:蕓豆泥用牛奶稍微稀釋一下,加入葡萄干調味,可以在兩餐之間食用。
熱量低、升糖指數低、飽腹感強,適合減肥、肥胖、 三高人群加餐食用。
很多人都認為花生屬于堅果類食物,但其實它是純正的豆科家族的產品,而且有著“長壽果”的美譽~
中醫認為,花生可以醒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咳;而從現代學的角度看,其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和粗纖維,這些營養素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細胞活力。
花生還含有很多黃酮類的化合物,如葉酸、白藜蘆醇、維生素B3等,能改善人體腦循環,有健腦、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
注意:花生雖好,油脂較高,建議每人每天食用量在25-35g左右,一小把左右,別過多。
五紅湯
秋冬很多人免疫力下降,容易氣血虧虛,氣血運行不暢,也很容易感冒,而這五紅湯對于扶正補虛、預防感冒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材料:大棗30克、紅衣花生30克、赤小豆30克、枸杞15克、紅糖適量。
做法:
紅豆洗凈,浸泡半小時,然后放入鍋中熬煮,快煮熟時,放入紅衣花生米、枸杞和大棗,食材熬煮軟爛即可出鍋,最后根據個人口味加少許紅糖即可。
豇豆雖然相貌平平,但卻是血糖調節“小能手”——所含有的磷脂有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加糖代謝的作用;煙酸參與脂質以及糖類還有蛋白質代謝,是天然的“血糖調節器”。
玉米粒炒豇豆
做法:豇豆切碎段,鍋中倒入底油,放入豇豆小火燜,然后放入玉米粒,最后放入蔥姜辣椒和適量的鹽翻炒。
玉米中的膳食纖維含量是大米的10倍,膳食纖維能降低葡萄糖的吸收率,抑制餐后血糖升高,二者搭配很適合糖尿病人食用,但要控制好量。
三類人慎吃豆類
痛風是嘌呤代謝障礙造成的一種疾病。相對于正常人群,痛風病人體內的嘌呤很難及時代謝出體外,血中尿酸濃度更容易達到飽和狀態,并沉淀形成晶體,積存于軟組織中,從而導致炎癥的發生。
而豆類中的嘌呤含量較高,因此,痛風患者在急性發作期最好不吃。
豆類所含的低聚糖,會被腸道細菌發酵,分解產生一些小分子的氣體,進而引起嗝氣、腸鳴、腹脹、腹痛等癥狀。
所以有急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也不建議食用,以免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腸脹氣。
吃豆類減少脹氣的小秘訣:
①浸泡:通過浸泡,不消化的寡糖會滲出到水里面。
②浸泡后沖洗:浸泡后的豆類一定要用清水沖洗幾遍,盡可能不殘存寡糖。
③增加烹飪時長:煮的時間越久,寡糖成分流失得越多。
④配合易消化的食物一起吃,像米湯、大麥粥,對脹氣、排氣都很有效。
豆類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性蛋白,如果進食過多,體內產生的含氮廢物就會增多,從而加重腎臟負擔。這對本身腎功能不全的病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