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劍飛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的重彩畫家。他在傳統與現代繪畫藝術探索的推進中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同時又在不遺余力地研究著民族民間的優良傳統。他近兩年結合寫生的生活素材創作推出的巨幅焦墨山水,更以與眾不同的面目,實現了新的開拓。在黃山腳下,經歷了五年多的創作《大美黃山》大的布局已經形成,這個218米、高1.45米的世紀之最,即將在武劍飛的筆下完成,也即將成為中國美術界又一個亮點。
武劍飛黃山長卷作品(局部)
武劍飛黃山長卷作品(局部)
武劍飛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了焦墨山水創作。九十年代武劍飛焦墨山水還參加過全國美展。九十年代他還得到張仃先生的指教。
明清以來,雖然不乏有膽有識亦有所獨創的山水畫家,然而總的情況是:很多山水畫脫離了真山水,遠離了人世,丘壑由平淡而貧乏,意境由超逸而空寂,窮究宇宙自然奧秘的理性精神已為筆墨布局中陰陽虛實的哲理所代替。對于現代人而言,可以理解,也可以欣賞,卻難于滿足。近百年來,歷史提到中國山水畫家面前的任務,便是首先把意境的更新置于筆墨的發展之上,走重返自然與重新擁抱生活的道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武劍飛教授變水墨寫意為焦墨寫實,大膽吸收西方寫實主義和中國寫意用筆的融合為我所用。
武劍飛黃山長卷作品(局部)
近年武劍飛教授又重新以焦墨為媒,從操取境平實而以筆代墨的焦墨山水。以水墨重彩山水先后呼應,相映生輝。展現武劍飛對于大山水畫的布局能力。如果說,武劍飛先生的焦墨山水從生活中來,他創作的焦墨山水可謂任意馳騁張揚,從不打草稿,確來源于生活,作品已經盡善盡美。他的潛力正處于充分發揮的過程之中,但唯其如此,他那在強化筆墨中強化已經的旨趣,似乎回歸“素以為絢”的用筆傳統卻不乏強烈純凈的時代感,也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武劍飛教授在黃山創作 《大美黃山》長卷
與武劍飛的水墨重彩山水相比,人們不難發現,他們雖然都在以嚴肅的態度領受大自然與人類生存環境中,都在以入世的精神借景寫情。武劍飛的水墨重彩山水是雄奇、深厚、極盡筆墨色彩層次變化的。他固然不忽視具體感受,卻更致力于吸收西方寫實繪畫認識自然并表現光感與縱深空間的科學精神。那千差萬別求奇造險的丘壑境象主要是靠極大限度地發揮用墨來實現的。
張仃教授作品欣賞
賴少其焦墨山水作品
可是,武劍飛教授卻在弱化用墨而強化用筆中取進。他也善于融合西法,也重視寫實精神的“拿來”,不過,他對結構的關注似乎超過了對空間的興趣,對寓豐富于單純的用筆的探求也勝過了對墨色濃淡層次的致力。他描繪空氣的清明、溪山的蔥郁、樹木的含煙、水流的明澈、山巒植被的華滋,居然不靠墨色的變化而是依賴筆法在紙上的著力強弱。顯然,武劍飛大膽高度的藝術加工不在置景的求奇設險上,而在于筆墨語言的強化與純化上。在這一方面,他是大膽的,是勇于深挖傳統,也勇于涉獵前沿藝術形式的,然而在取境上,卻那么實在樸茂,平易近人,一如他的為人。
武劍飛教授黃山長卷(局部)
了解中國畫“墨分五色”者都知道,“焦、濃、重、淡、輕”的墨色制別,無不有賴于墨中調水量的多寡。只用含水量極少的焦墨作畫,一方面對用墨提出了更精微的要求,以干求濕,以燥取潤,將濃作淡,用筆代墨,化繁為簡,藝術語言無疑更加強烈純凈了。另一方面,對墨法的弱化又勢必為解放筆法開辟了新徑。仍然大體服從于“應物象形”的用筆卻不刻意表現空間層次的縱深與光影的明滅,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從西法寫實風格中超越出來,為能夠相對獨立地形成有助于表達心情意緒的筆法律動而去“精鶩八極,神游萬仞”。雖然如此,這種“中得心源”得藝術仍是以“外師造化”為基礎得。不是凌虛駕空而是腳踏實地。
武劍飛教授重彩作品欣賞
21世紀的中國畫壇,時人講求“水暈墨章”不惜滿紙煙云,他卻獨尊用筆;時人講求玩水墨,講求飄逸灑脫,甚至完全脫離生活。他卻對藝術像對神圣那么認真不茍,那么沉重而不厭勞累;時人講求復古風,他的焦墨山水卻與范寬、髡殘一脈相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武劍飛先生的焦墨山水像他水墨重彩山水一樣,仍然是獨持己見別有會心的藝術,是走在了時代前列的藝術,他對水墨寫意與水墨重彩風格有棄有取,對傳統文化的有舍有從,正反映了他在東西文化碰撞交融中敢于深思奮進而不畏險阻的個性。他的創作以及他的作品都是可以證明給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
武劍飛教授重彩作品欣賞
武劍飛藝術簡歷
武劍飛 祖籍山西太原,1962年生于哈爾濱市。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蔣采蘋重彩工作室。現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一級美術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武劍飛重彩工作室導師、特聘教授。中國職業畫家協會副主席。第九屆國際潮商大會藝術顧問,比利時世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級顧問,2003年擔任《中國美術》雜志、《亞洲藝術》雜志、《亞洲人物畫刊》擔任總編輯,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
先后榮獲《全國獲獎藝術家博覽會》藝術金獎。《第十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十大最具影響力藝術家稱號。法國巴黎《首屆中國畫家作品邀請展》評委特別獎。《水墨廣東~藝術博覽會》榮獲“水墨藝術成就獎”。
作品被中南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北京市政協會議中心,首都博物館,哈爾濱藝術博物館,中國銀行,中國人壽保險北京公司,蘇黎世金鷹保險集團,晶龍企業集團,廣東全球通大酒店收藏。
曾在廣東旗峰山藝術博物館,福建九朝匯寶美術館,北京首都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香港大會堂以及俄羅斯阿穆爾州美術家協會展覽館等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30余次。出版個人畫集十余部。全球百余家媒體以中文、英文、西班牙、法文、德文、日文、韓文、俄文幾百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