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入門篇17
國學曲徑通幽處
《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由于易傳是解釋易經的文字,所以想要全面學習周易,就先要對易傳有個整體的了解。
易傳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易傳是指所有解釋、作傳疏通《易經》的著作,如王弼的《周易注》、程頤《伊川易傳》等;狹義的易傳則專指《周易》附錄的十篇文字,分別為《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系辭傳》上下篇,以及《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共計十篇,自漢代起,人們把這十篇稱之為十翼。
01
易傳的形成和作者
關于《易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觀點:
孔子說
孔子撰寫了易傳(十翼)。從《論語》《莊子》《史記》等典籍記載,可進行推斷: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孔子認為,自己如果能在五十歲學習《周易》,就可以避免很多過失。
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莊子·天運》
最晚從莊子時代起,人們便認為孔子研究過《周易》。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學習《周易》,作《彖》《系》《象》《說卦》和《文言》,讀《周易》讀到韋編三絕。
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
孔子作《彖》《象》《系辭》《文言》《序卦》等十篇文字。
《漢書·藝文志》認為,人更三圣,是指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傳,形成了周易系統;世歷三古,是指遠古伏羲,上古文王,近古孔子,前赴后繼,對周易千錘百煉,最終使周易成為經典的本子。
從《論語》中可以看到,孔子曾教授學生《周易》: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論語·子路》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來自《恒》卦:“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孔子認為,君子讀周易不是用來占卜,而是要學習其中蘊含的德義思想。由此,《周易》便脫離了原先的巫術和占卜,成為一套講述義理的學問。后人稱之為孔門易。
孔門易
《易傳》中引用了一些孔子的話,實際上并不一定就是孔子所說。后世學者往往托前代圣賢之名著書立論,不是有意作偽,而是出于代圣人立言的傳統。引用孔子的言論,可能是后世追溯孔子的話,也可能是孔子曾說過的話,經過歷代的演化與增加,最后被歸納成為孔子的學說。
從文本來看,易傳的內容非常博雜,風格各異,甚至還有自相矛盾之處。可以認為,《易傳》十篇文章不是一人所寫,也不是一時所著,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即戰國儒生們不斷地累加而形成的。
之所以這樣認為,在于戰國時的很多典籍都開始引用《易傳》的內容。例如作于戰國晚期的《荀子》在《大略》篇中便引用了《彖傳》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