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總覺得嗓子里面有個東西卡在那兒,下不去上不來,就卡在那里有
異物感,嗓子里好像貼了一張紙一樣,或者說總覺得這個嗓子里面,粘了一個肉塊一樣,總覺得里面有個東西,吐也吐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而當情緒緊張的時候,每當自己生完氣,發完火之后,突然覺得這個異物感更重,就在脖子里面,有的時候發炎了,受涼了感冒了,還吐痰,有的時候吐白痰,有的時候吐黃痰。
還有一部分人伴有胃病,胃不舒服胃疼胃脹,反酸惡心等等這種情況的發生。晚上有反流的情況,每天早上覺得這個嗓子眼里不舒服,早上起來這個舌苔是白的膩的,上面一刮能刮出好多東西,嘴里黏糊糊的。
有以上這些癥狀,中醫叫梅核氣,一般有這些癥狀的男性少女性多。
為什么會有梅核氣呢?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胃氣上逆,痰氣互結,于咽喉形成梅核氣。
大部分得這個病的人,都有兩個情況,或者兩個情況要有一個情況。
第一個情況就是脾氣不好。愛發脾氣,愛生氣愛發火,經常悶悶不樂,總覺得別人欠他什么東西一樣,他老是生氣,他一生氣,這個氣就跑頭上了,一生氣就發火,一發火就臉紅脖子粗。我們一般什么時候臉紅脖子粗呢?生氣的時候。或者叫怒發沖冠,生氣的時候頭發都直了,把帽子都頂掉了,那么你在生氣的時候,我們全身的氣血都要經過我們細細的脖子,開始往上沖,沖的時間長了我們這個口腔的粘膜,咽喉壁,食管喉,包括我們的聲帶都開始水腫,水腫的時間長了,細菌就感染,它就發炎,那么你咽喉就有異物感。這是一種,如果說你一天生氣不要緊,天天生氣,生了幾十年的氣了,那么好你的嗓子,它就會有異物感,這是一個原因。我們說這是肝氣郁結。
第二個情況就是有這種病的人,大部分的人他有胃食管的反流。就是我們嗓子那關門關不嚴,白天問題不大,晚上一睡覺胃中的胃酸,也就是胃中反的水,順著我們的賁門上去了,到我們的食道里面了,然后到咽喉。這個胃中反的水,要交織成的一種粘液,然后往嗓子里面擁,擁的時間長了,反復的刺激你的咽喉的這個部位,咽喉有了水腫,那么你會覺得這個地方,有異物感。
肝氣郁結同樣會造成我們的胃氣上溢,所以這兩個原因,就是這個梅核氣形成的根本原因。一個是痰一個是氣,氣是什么呢,就是肝氣郁結,整個氣往上面跑,聚到嗓子這個地方了,第二個是痰,痰是什么呢?痰比水粘稠,那就是我們胃中的酸水,這樣痰氣互結就形成了梅核氣。
我們有好多有嗓子有異物感的人找不到原因,說我嗓子這里好好的,為什么會有這個異物呢?這就要問自己,喜不喜歡生氣,喜不喜歡沖動,是不是個急脾氣,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再問問自己,自己這個胃有什么問題沒有?會不會反酸會不會反流?如果有,就是梅核氣。
梅核氣這個病癥也不是現在才有的,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在《黃帝內經》書中《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就對該病證進行了記載:“心脈大甚為喉吤。”就是說喉中有異物梗阻。在這篇經文中還記有:“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描述了膽腑病變會咽部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來,卻怎么也吐不出來的癥狀。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也有描述:“胸滿心下堅,咽中貼貼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指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發時止為主要表現。
最早出現梅核氣病名的是在宋代《南陽活人書》中,書中記載:“梅核氣……塞咽喉,如梅核絮樣,咯不出,咽不下。”描述了這個病的典型癥狀。
在治療思路上,東漢張仲景就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一書中指出,該病為“婦人咽中如有炙臠”,指出其好發于女性,無實核結聚。“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宋代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中說:“七情氣郁,結成痰涎,隨氣積聚,堅如塊,在心腹間,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樣,咯不出咽不下,每發欲絕,逆害飲食。”指出其發病與情志相關。病因方面,梅核氣多由于情志因素,七情郁結,肝失條達,氣機不和,聚濕生痰,痰氣交結,上逆咽喉而致;或平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運失健,水濕內停,聚濕生痰,土壅木郁,肝氣郁結,痰氣交阻于咽喉而發病”。治療上,多以疏肝解郁,兼以養血活血、利咽、通絡、健脾消食、安神、理肺、清熱、滋陰潤燥”。
國醫大師李振華認為該病雖發于咽喉,卻與臟腑失調有關,咽部異物感為標,肝脾失調為發病之本,氣滯痰凝咽喉為其病機關鍵。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情志所傷,肝氣郁結,橫逆于胃,胃失和降,聚濕生痰,肝胃之氣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隨氣升,痰凝氣滯于咽喉而發病。亦有飲食勞倦或憂愁思慮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濕生痰,痰濕阻滯,土壅木郁,痰氣循經上逆,交阻于咽喉而發病者。
治這個病首先我們不能只治咽喉,只消炎治水腫,它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治這個病一定要先從氣上來治,不生氣,把這個氣往下降。因為生氣的時候氣會往頭上沖,你不讓它往頭上沖不就行了嗎。所以這個病就是一個情緒的病。那么第一個心平氣和,情緒穩定是一個很好的藥。這是第一個藥,治療要疏肝解郁,先不要生氣了,那么這個病就好了一半了。
第二個藥是把你胃里面能往上反的這些東西,都降下去。那么我們胃氣為什么會上逆呢?正常的時候,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它都是要往下走的,但是經常的生氣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氣機紊亂,肝郁犯胃。降逆止嘔,胃里沒東西了,它想反也反不了,減少胃潴留。把整個氣往下降,把水汽往下降,水一降痰就降,濕聚成水,水聚成痰,痰聚成核。胃里沒有痰了,沒有食物了,你晚上躺在那,它就不會往上反了,所以呢咽喉不受刺激了。
一個是沒氣往這個地方跑了,一個是沒痰往這個地方跑了,慢慢整個癥狀就減輕了,許多名醫治這個病的時候都不在咽喉上入手,都是在脾胃上入手。
這就是說,這個病僅僅治我們嗓子這塊的問題是不行的,你說清熱解毒或是消炎,那治治這個嗓子,它不是有炎癥了嗎,吃完藥會改善一部分,但是它還會反復,這個病,它從那個地方治呢?從兩個方面來治,第一個方面就是不生氣不發火,讓自己的情緒穩定,這就是從肝郁從氣上來治。第二個降你胃中的氣,把你胃中反酸的那些酸水都給它降下去,只要我們把握好這兩點,那么這個病就治好了。
治療梅核氣可以找中醫開幾付中藥。我們這里不講開藥方子的治療方法,因為我們倡導的是經絡養生,我們要依靠自己的經絡,通過按摩穴位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做呢?一是安全沒有任何副作用;二是省錢省事。而且通過穴位治療疾病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那么梅核氣的穴位治療該怎么去做呢?
用穴位治療梅核氣,我們主要是需要按摩5個穴位。
1、列缺穴。
列缺穴是肺經的穴,可以宣通肺氣,消除咽喉部的腫痛。怎么準確找穴呢?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另一手橈骨莖突上,食指尖到達處即是,見下圖。
列缺穴位置
列缺穴
列缺穴按摩
2、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一個穴位,為什么要用這個穴位呢?第一因為大腸跟肺是表里關系;第二大腸經是從手走到頭的,經脈的走行剛好經過咽喉。怎么準確找穴呢?我們大拇指中間有一個指橫紋,把這個指橫紋對準虎口,這是虎口,大拇指彎曲,指尖對的這個位置就是合谷穴。見下圖。
合谷穴位置圖
合谷穴位置
合谷穴按摩
3、照海穴。
照海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的功能。
照海穴在內踝尖正下方的凹陷中,坐位垂足,由內踝尖垂直向下推,至下緣凹陷處,按壓有酸痛感處即是。見下圖。
照海穴位置
照海穴位置
照海穴按摩
4、天突穴。
天突穴屬任脈,又名玉戶、天瞿,出于《靈樞經》,為陰維、任脈之會。本穴內應肺系,外通氣竅,為氣息出入之要塞,可宣肺平喘,清音利痰,行氣利咽,寬胸理氣,降逆化痰,寧心安神,主要用于咽喉部多種疾病的治療。
天突穴就在胸部兩側上方左右兩邊鎖骨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我們胸骨柄上面的淺窩 。見下圖。
天突穴位置
天突穴位置
天突穴按摩
5、豐隆穴。
豐隆穴屬足陽明胃經,為胃經之絡穴,絡于脾臟。按摩刺激該穴能改善脾臟功能,調理人體的津液輸布,使水有所化、痰無所聚的目的。
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見下圖。
豐隆穴位置
豐隆穴位置
豐隆穴按摩
這些穴位怎么按摩呢?用手指壓按穴位3分鐘左右,兩邊的穴位都要按摩。如果在按摩時感覺不明顯的話,在按壓時再揉揉。可能有人說我按摩了也不管用,那就是力度稍大一點,按摩時間再長一點。
注意在指壓按揉天突穴時,不能用手指直直地往里按壓,要將拇指或中指彎曲,用指端往胸骨內下“摳”著點按揉。
在按壓穴位時,同時配合做吞咽口水的動作。這樣的穴位按摩一般做3到 5次就有明顯的效果了,異物感會明顯減輕或消失。
6、按摩單穴
按摩單穴天突穴,也有效果。
每天不定時用一手食指反復按壓天突穴,力量適中,每次按壓10余下,以自覺局部有酸、脹、微痛感為度。一般按壓半個月左右即可有明顯的效果,連續按摩2個月左右治療效果更好。在按摩的同時如能再配合情緒上的注意,不生氣不發火,因為梅核氣主要是因為生氣致病的,所以你邊治療邊生意,那就等于沒有治療。同時還要少吃煎、炒、辛辣食物,效果則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