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候老人,拖垮孩子,此種現象還真不是個別。
相信步入中年甚至老年的60、70后對照顧父母的勞累都深有體會吧。
“百善孝為先”,在我國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也許無數人正經歷著伺候老人身累心累的雙重煎熬,父母陪我長大,我陪父母慢慢變老。
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因人、因事、因家庭關系,把貌似簡單的問題折騰的無比復雜化。
我們真的不能因為自己是個旁觀者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簡單的批評做兒女的如何如何不孝,而應該將心比心,理性思考,找出一些有助于解決問題的辦法。
同事吳姐的母親三年前死于糖尿病綜合征。去世前的半年,因為腎功能衰退、視網膜脫落,皮膚潰爛,某些痛感神經過度敏感等原因住院治療。
老人家被病魔折騰的死去活來,疼痛使她一刻也不能安睡,需要陪護的子女一刻不停的為她做全身按摩。
一旦停止按摩,她就疼的不停的叫喚,不是按鈴叫護士,就是吵的同病房的病友睡不好,搞得病友和護士最后一齊責怪子女照顧不周,太不孝順。
吳姐卻是有苦說不出。吳姐離異多年,獨自撫養兒子已是不易。自從母親生病以后,還得照顧年邁的父親。
雖說是姐弟三人,可是弟弟在外地工作,妹妹的孩子還小,工作又忙,雖說是每人輪流照顧十天,可是實際上照顧父母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吳姐身上。
輪到她去醫院照顧母親時,在單位里求爹爹告奶奶的好不容易請下假來,然后醫院家里兩頭跑。
更要命的是,一天到晚根本就沒有辦法睡覺,實在熬不住打個盹,沒有給母親按摩,她母親就會疼痛的尖叫起來,吳姐只好硬著頭皮撐下去。
每次照顧母親下來,吳姐都精疲力盡,覺得自己死過一回。
因為過于勞累,睡眠嚴重不足,人的情緒也變得很差,姐弟三人因為照顧母親的事情沒少鬧矛盾,按吳姐的話說。
以前沒有過的矛盾,因為照顧母親,莫名其妙的都跑了出來。
這樣煎熬了半年,吳姐的母親終于沒能熬過病痛,離開了人世。
本該沉浸在喪母之痛的吳姐卻出人意料的感慨了這么一句:
幸虧只是半年,幸虧我還有姐弟三人,幸虧我的身體狀況還經住了折騰,否則,我自己真是要被折磨死了。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并非子女不想孝敬,而是子女在長期的護理父母的過程中,精力消耗殆盡,實在難以扮演好孝子的角色。
那么,當伺候老人太折磨人甚至拖垮子女的時候怎么辦?
不管怎樣,父母是子女的恩人,作為子女,妥善安排好父母晚年的生活,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如何做到既照顧好老人,又避免子女完全被拖垮,有書君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辦法:
既可以一家住一個月,也可以一家住幾個月。
每個子女承擔自己那份責任,做子女的應該心懷感恩,盡量給父母較好的照顧,老人不至于因為長久在一家居住而產生厭煩心理,子女也不會太過勞累。
有書君的姑父,89歲了。自從老伴去世后就跟三個兒子輪流生活,一個兒子家住四個月。
他每天出去活動活動,找同齡人聊天打牌,退休工資當自己的零花錢,回家有熱茶熱飯,衣服換下有媳婦洗干凈,生病有兒女照顧,生活的也還不錯。
如果子女工作太忙但是經濟寬裕的,也可以出錢請保姆或者臨時護工幫助照顧,特別是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重兵纏身時。
請保姆或者護工照顧也可以相應的減輕子女負擔,又使老人能夠得到較好照顧。
比如號稱“銀發之國”的日本,曾被美國《新聞周刊》評選為全球最適宜養老的國家,被稱為“養老天堂”。
他們的養老院通過打造舒適的家居環境和提供個性化的養老服務,既讓老年人能真正做到享受養老,同時又能減輕子女的負擔。
有些老人通過自發組織年齡層次不同,個性和興趣相投的老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租住房屋,共同分擔生活費用。
平時有計劃的組織一些集體活動,有老人生病時輪流護理,形成民間報團養老的組織形式。
此前,就有浙江杭州一部分老人自發租住別墅,報團養老的報道,有書君覺得這也非常值得提倡和嘗試。
有些老人身體各項指標都瀕臨死亡的邊緣,可是子女害怕擔不孝的惡名,偏要送入醫院搶救來,搶就去,徒增老人的痛苦,也把子女折騰的夠嗆。
難怪有許多人強烈呼吁“安樂死”合法化了。
伺候老人不易,伺候有病的老人更不易,作為子女,我們需要有足夠的孝心、耐心和精力。
如果國家能有足夠多機制健全、價格合理、護理專業的養老機構,那么,就能更妥善的解決護理老人護理和拖垮子女之間的矛盾吧?
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期待吧!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