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家樓上住著一個“雙子”家庭,男孩天性調(diào)皮好動,不幸的是,孩子的父母脾氣火爆,每天打罵聲不斷,孩子哭鬧聲不絕于耳。住在他們樓下,小林叫苦不迭。其實,小林家也是兩個孩子,但他們家卻很和睦,孩子很少哭鬧。她常常想,經(jīng)常這么打罵孩子,真的好嗎?
一、那么孩子到底該不該打呢?
1.火爆的父母認為: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才!
持這種觀念的家長,覺得打孩子只是一種懲戒方式,本身沒有好壞,打的初衷是為孩子好,他們認為該打就打,有以下理由:
1)避免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有些孩子比較頑皮,打過之后,孩子會留下深刻印象,避免今后發(fā)生更大的傷害。比如,孩子喜歡玩水玩火,通過打來制止,他們會記憶深刻,避免今后發(fā)生重大事故。
2)打是使孩子變得溫順的最立竿見影的辦法。 有時給孩子反復說,孩子不聽,家長耐心有限,動手開打。打過之后,孩子反而聽話了,他們由此認為打孩子可以讓孩子溫順聽話,簡單高效。
3)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能力。有些家長認為,在家里挨打多的孩子,在社會上,不會那么脆弱,受不得委屈,因為孩子在家已經(jīng)“身經(jīng)百戰(zhàn),越挫越勇”。
2.溫和的父母認為:打孩子百害無一利。
其實, 英美很多地區(qū)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打孩子是違法的。打孩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1)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更暴力。我們都知道,孩子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變得暴力,凡事用最野蠻的方式去解決。
2)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打孩子意味著對孩子的嚴重否定,特別是有些家長在外人甚至同學面前打孩子,讓孩子顏面盡失,這是對孩子的自尊心的致命打擊。
3)孩子會變得懦弱、悲觀。在家就經(jīng)常受到嚴厲打罵的孩子,他們往往對自己非常不自信,做事畏手畏腳。甚至受到了外人欺負,也忍氣吞聲,因為在家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打不還手的習慣,變得懦弱,悲觀。
4)孩子變得愛撒謊。孩子的思維是最簡單直接的,認為只要做錯事就會挨打,但自己難免犯錯,一旦犯錯,為了避免挨打,只能撒謊,甚至養(yǎng)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5)孩子變得膽小,不安。因為家長的不當管教,孩子越打越害怕,膽子越來越小,做事稍有閃失,就會惴惴不安。
6)影響親子感情。打孩子,只會越打越疏遠,孩子對父母越來越不信任,遇事不敢更不想與父母溝通分享。
7)容易失手,造成終身遺憾。父母往往因為一時之氣,動手打孩子,有時候下手過重,孩子被誤傷,抑或孩子反抗時誤傷了父母,這些都將悔憾終身。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打孩子是弊大于利的。
二、那么,那些很少挨打甚至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后怎么樣了呢?
1、不挨打的孩子總是那么陽光自信。
遇上一對溫和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氣。有些家庭,即使孩子犯錯,甚至有些嚴重,父母也會耐心指出,循循善誘。孩子們在自由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勇于嘗試,不怕犯錯,自信陽光。
2、不挨打的孩子更愿意和父母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