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后期,菩提達摩泛海東來,傳授禪法,自此,中國漢地佛教出現了一個新的宗派——禪宗。禪宗起源于嵩山少林寺,所以少林寺有“祖源”之稱。早期禪宗有四位祖師均與少林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禪宗最初重禪修,輕經教,重個人體悟,但絕非離開經教的盲修瞎練,更不是后來的狂禪與呵佛、罵佛。達摩以四卷楞伽印心,藉教悟宗,弘忍勸人讀金剛經,這種轉變值得學界和教界關照并予以解讀。
禪宗起源于印度,南北朝后期(475-535),由南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傳至中土,被后世尊為東土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基本上是一代一人的傳法模式。早期階段信眾并不很廣,傳播范圍也只限于現在的河南、河北、湖北一帶。自五祖以降,禪宗完全適應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開始了分燈傳法的新模式,徹底地中國化,迅速地發展起來。中部和北方有法如、神秀的北宗禪法,嶺南有慧能的南宗禪法,四川有智詵一系的凈眾宗,還有不大清楚其來歷的宣什宗,連江南興盛的、與東山法門相抗衡的牛頭禪,都被后世納入達摩禪的支脈。少林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95或497),因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五祖高足法如、道安禪師及其數位弟子等,皆在少林習禪弘法,因此被世人尊為禪宗祖庭。
早期的禪宗,只重禪修,重心悟行證,而輕文記,像達摩、慧可,基本上只有講說而無文記。再加當時的達摩禪尚處于佛教的非主流派,處處受到排斥和打壓,發展艱難,因此沒有留下多少文字記載。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時,始法門大啟,逐漸興盛,到慧能、法如、神秀及再傳南岳懷讓、青原行思、普寂、義福、敬賢、惠福、隆魔藏、荷澤神會時,才產生不同的派別。弟子們為爭取正統,闡揚本派觀點,才注重于收集和編寫禪宗著作。按現已知道的佛教文獻,禪宗內部各派對其師承的記載,至少有四種觀點:
1、北宗法如門下杜胐的說法。五祖弘忍有十大弟子。其中的潞州法如有一位俗家弟子叫杜胐,字方明,京兆人。他在開元元年(713)撰寫《傳法寶紀》,記錄了禪宗早期的師資傳承:
“……唯東魏惠可以身命求之,大師傳之而去。惠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法如,法如及乎大通。
東魏嵩山少林寺釋菩提達摩——北齊嵩山少林寺釋惠可——隋公山釋僧璨——唐雙峰山東山寺釋道信——唐雙峰山東山寺釋弘忍——唐嵩山少林寺釋法如——唐當陽玉泉寺釋神秀。”
其中所列七位祖師,有三位即冠以嵩山少林寺之名,可證關系之深。當時禪宗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祖之說,各派都想推崇自己認可的祖師。因為法如開法時間確實比神秀要早,作為弟子,杜胐將其師排在神秀之前,尊為六祖,無可厚非。惜法如開法僅僅三年(686-689)即過早離世,對后世影響不大。他的弟子后來都遵照其遺旨跟隨大通神秀繼續學法禪修。
2、北宗玄賾門下凈覺的說法。弘忍的另一位弟子——安州玄賾的弟子凈覺,于開元八年(720)撰《楞伽師資記》。不過,凈覺依照達摩禪法的核心——楞伽禪為考量標準,將最早翻譯四卷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奉為初祖,于是,達摩就屈居二祖,慧可變成了三祖,僧璨是四祖,道信第五,弘忍第六,神秀、玄賾和嵩山(道)安禪師(也稱作慧安或老安)三人并列第七,避而不提南宗慧能一支,并且排列了神秀門下的普寂、義福、敬賢、惠福四人為禪宗八祖。一望便知是北宗門人的杰作:
“……唐朝荊州玉泉寺大師,諱秀;安州壽山寺大師,諱賾;洛州嵩山會善寺大師,諱安。此三大師,是則天大圣皇后、應天神龍皇帝、太上皇,前后為三主國師也。
忍大師授記云:后傳吾道,只可十耳。
唐朝洛州嵩山普寂禪師,嵩山敬賢禪師,長安蘭山義福禪師……起自宋求那跋陀羅三藏,歷代傳燈,至于唐朝,總八代,得道獲果,有二十四人也。”
仍然有三位冠以嵩山之名,彰顯著與少林寺的密切關系。
3、弘忍門下智詵一系保唐宗的觀點。此宗流傳有部《歷代法寶記》,作者不詳,成書于大歷九年(774),其中對凈覺推尊求那跋陀羅的做法大斥其謬,并將南宗慧能列為六祖,卻又有意忽略北宗神秀:
“……后惠可大師親于嵩高山少林寺,問達摩祖師承上相傳付囑,自有文記分明。彼凈覺師接引求那跋陀稱為第一祖,深亂學法。
梁朝第一祖菩提達摩多羅禪師——北齊朝第二祖惠可禪師——隋朝第三祖璨禪師——唐朝第四祖信禪師——唐朝第五祖弘忍禪師——唐朝第六祖韶州漕溪能禪師。”
保唐宗也稱凈眾宗,是弘忍門下弟子弘傳到四川,以資州德純寺為基地的一支禪宗法脈,主要傳承為智詵——處寂(唐和尚)——新羅王子金無相(移居成都凈泉寺,又叫凈眾寺)——保唐無住。他們為了突出自己法脈的正宗,稱則天皇帝將慧能呈奉給朝廷供養的傳衣袈裟轉賜給了智詵,從而慧能晚年宣稱只傳法,不傳衣,而保唐宗卻能“將達摩祖師信袈裟嫡嫡相傳付授”。
4、南宗荷澤神會的觀點。在敦煌出土的,大約完成于上元元年(760)的禪宗文獻《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中,記錄了慧能弟子神會對禪宗法脈傳承的看法,基本上代表了南宗的觀點。上述第一篇文獻中,神會僅提到“六代祖師”,而第二篇文獻則詳細排列了“菩提達摩南宗一門” 即所謂南禪宗正統的師資傳承:
“達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
唐永昌元年(689)立于少林寺之《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代表著弘忍的弟子法如門下的觀點。在這通碑上記載的禪宗傳承,當然要推崇法如為禪宗六祖:
“天竺相承,本無文字,入此門者,唯意相傳。……有宗明矣者,即南天竺三藏法師菩提達摩,紹隆此宗,武步東鄰之國,傳曰神化幽跡,入魏傳可。可傳粲,粲傳信,信傳忍,忍傳如。”
李邕撰《大照禪師(普寂)塔銘》時,只提及“禪門七葉”,而未詳列譜系。普寂、義福都是北宗神秀的弟子,而且也都因跟隨神秀而望重朝野,榮享國師地位,他們的觀點是共同一致的。
隨著禪宗定祖之說的成熟和統一,便確立達摩為初祖,慧可為二祖,僧璨為三祖,道信是四祖,弘忍是五祖,慧能和神秀并稱為六祖,而剔除了求那跋陀羅、法如和北宗的其他人。如此一來,北宗禪長期以來為人們所忽略,直到上世紀初敦煌文獻的發現,學界又重新關注起北宗法脈的傳承。而事實上,北宗禪法雖沒有南宗那般玄奧,但卻更加樸實,更符合禪修主旨,也更容易把握漸進階次。按此實行,不易導致“玄旨幽賾,理性難通”及狂禪和故弄玄虛等種種弊端。
明成化二年(1466年)少林寺達摩面壁畫像碑
招道宣《續高僧傳》記載,達摩在劉宋(420-478)時已抵達南越,但一般都認為達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6)才抵達廣州,然后北上金陵,與武帝相談不契,遂潛渡江至北魏,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收授弟子慧可,還有道育、曇林等人跟從他學習禪法,但仍從事講教、譯經工作,故不列入禪宗正傳弟子。據日本天臺宗最澄大師《傳教大師全集》載:
“大師杖錫,行至嵩山,逢見慧可,志求勝法,遂乃付囑佛法矣。”
達摩祖師約寂滅于東魏天平二年(535),即梁大同元年前后,葬于洛州熊耳山。熊耳山在河南省三門峽境內,距嵩山以西不遠,山中有空相寺,相傳始建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900年歷史。據釋永信大師的自傳中說,當年達摩在少林寺傳法二祖慧可之后,到熊耳山下定林寺(即空相寺)傳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 圓寂并葬于寺內。因此空相寺也被稱作“禪宗祖塋”。
達摩之宗旨,講究直指人心,基本上歸為三點:1、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障故,不能顯了。即如來藏的思想。2、凡圣同一,無自無他,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而冥順于法,安住性凈之理而寂然無為。也即是達摩“二入四行論”中所闡述的思想。二入即理入與行入,四行即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3、諸佛法印,匪從人得。講究自悟,直指人心,經師印可,方為開悟。達摩所授之如來禪法,大致是壁觀之法,即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達摩宗旨所依據的經典,主要是《金剛三昧經》《楞伽經》《維摩詰經》《勝鬘經》《阿含經》《般若經》等。
道宣在《慧可傳》內稱:
“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游化嵩洛,可懷寶知道,一見悅之,奉以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
慧可是虎牢(滎陽,今屬鄭州)人,姓姬氏,因其母受孕時夜光遍宅,故名曰光,又因遇神人點化而南行求法,改名叫神光。慧可“外覽墳索,內通藏典”,對內外學都具有一定基礎,四十歲在嵩洛一帶遇見達摩,一見傾心,奉以為師,跟隨六年,始得禪法。這比《達摩傳》中的四五載又多出一二年。其后又云:“達摩滅化洛濱,可亦埋形河涘。”依照此說,達摩和慧可都死后葬于河南境內的黃河之濱。這與達摩葬于洛州熊耳山的說法,在地理方位上也是大體吻合的。依此推算,慧可大約生于北魏皇興二年(469)前后。
慧可所傳之禪法,應當與達摩所傳相差無幾。但因存世文獻稀少,只有《續高僧傳》“慧可傳”提到一些。如慧可答向居士書曰:
“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
濃厚的如來藏思想和般若中觀思想清晰可辨。這幾句話被后來的禪宗頓教發展成為“即心即佛,心即是佛;心外無佛,莫向外求;一念悟眾生即佛,一念不悟佛即眾生”的思想,也即是萬法一如,生佛不二的思想。但道宣批評當時的禪師們不守戒律,且“誦語難窮,厲精蓋少。審其所慕,則遣蕩之志存焉;觀其立言,則罪福之宗兩舍。”
現在少林寺方丈室的后面,還建有一個立雪亭,也叫達摩亭,內供木質佛龕,中懸一匾,為清朝乾隆御筆,寫有“雪印心珠”四個大字。這個亭子的修建,就是為了紀念二祖慧可斷臂求法、血染飛雪的傳說。
慧可在少林寺學修禪法六年,達摩滅度后始開法傳禪,嫡傳弟子有三祖僧璨,另據《慧可傳》記有弟子那禪師,那師有弟子慧滿。其它記載五花八門,甚至多達7-12人,但多屬附會,經不起推敲,茲不一一列舉。
弘忍門下有十大弟子(實則有十一),在中原一帶率先開法傳禪者,首推潞州法如。據《楞伽師資記》記載,弘忍圓寂之前,對弟子們留下遺旨曰:
“……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揚州高麗僧智德,此并堪為人師,但一方人物。越州義方,仍便講說。又語玄賾曰:汝之兼行,善自保愛。吾涅盤后,汝與神秀,當以佛日再暉,心燈重照。”
五祖圓寂后,諸大弟子陸續離開黃梅,慧能去了嶺南,神秀退藏于密,還一度潛為白衣,智詵去了四川,玄賾到了荊州。法如于垂拱二年(686)開始在嵩山少林寺開法傳禪,但不幸于永昌元年(689)即圓寂,世壽五十二歲。去世之前,囑咐門下弟子“以后當往荊州玉泉秀禪師下諮稟。”關于法如,我們現在所知不多,主要的依據是《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根據這一文獻,我們知道法如是山西上黨人,俗姓王,曾拜三論宗師慧明為師,慧明常喜歡穿青布僧服,所以叫青布明。經慧明推薦,法如到黃梅禮參弘忍,深得五祖器重,收為十弟子之一,著意指導,從此一直不離弘忍左右勤修禪法。法如為人謙和,倍受人尊敬。686年,應僧眾再三之懇請,在少林寺開法傳禪,但天不假命,689年圓寂于少林寺,世壽五十二歲。《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中記載——
“大師諱法如,姓王氏,上黨人也。幼隨舅任澧陽,事青布明為師。年十九(655-656)出家,志求大法。明內隱禪智,當人見讓云:蘄州忍禪師所行三昧,汝宜往諮受。曰:敬聞命矣。其後至彼會中,稽請畢已。祖師默辯先機,即授其道。開佛密意,頓入一乘,數緣非緣,二種都盡,到清涼池,入空寂舍,可謂不動真際,而知萬象者也。……即南天竺三藏法師菩提達摩,紹隆此宗,武步東鄰之國,傳曰神化幽跡(賾),入魏傳可,可傳粲,粲傳信,信傳忍,忍傳如。……至咸亨五年(674),祖師滅度,始終奉侍,經十六載。既淮南化掩,北游中岳,后居少林寺。”
慧安(582-709)是南宗六祖慧能的同學,又稱作道安或老安,世壽130多歲,是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是弘忍生前所印可的各為一方師的佛門領袖。據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唐嵩岳少林寺慧安傳”記載:
“釋慧安,姓衛氏,荊州支江人也。其貌端雅,紺□青目,降神乃隋開皇初年(582)也。安受性寬裕,不染俗塵,修學法門,無不該貫。……殆中宗神龍二年(706)九月,敕令中官,賜紫袈裟并絹,度弟子二七人,復詔安并靜禪師入中禁受供施。三年(707),賜摩納一副。便辭歸少林寺。至景龍三年(709)三月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三十許歲,起開皇二年至景龍三年故也。”
可見其佛法高深,不樂世榮,安于山林清泉間,與道同游,行頭陀行,慈悲濟度,護持一方,且能謙己讓人,高風亮節,數朝君王均極崇敬,屢向其諮問佛法,兩次被詔請入內受供養,且性格上還有些桀驁不馴,實堪為人天之師且有老安國師之稱號。
跟隨道安禪師學法十年的弟子凈藏禪師,在道安遷化以后,還曾前往曹溪慧能大師處繼續學法五年,學成以后,又返回嵩山會善寺大師靈塔院,弘傳禪宗法脈,接引眾生。充分體現了南北二禪宗旨融合的新趨勢,也反映了慧安禪師與南宗慧能關系的密切。
關于安禪師的禪法,仍不出“以心印心,反復追詰,開自本心;觀密作用,說似一物即不中”。
綜上所述,南北朝后期,菩提達摩泛海東來,傳授禪法,自此,中國漢地佛教出現了一個新的宗派——禪宗。禪宗起源于嵩山少林寺,所以少林寺有“祖源”之稱。早期禪宗有四位祖師均與少林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禪宗最初重禪修,輕經教,重個人體悟,但絕非離開經教的盲修瞎練,更不是后來的狂禪與呵佛、罵佛。達摩以四卷楞伽印心,藉教悟宗,弘忍勸人讀金剛經,這種轉變值得學界和教界關照并予以解讀。
(本文有刪節。作者供職于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