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伐西夏”(參看“琳之說史”2022年8月22日《“唐伐西夏”:堯是來自東方的“殖民者”》一文)后,戰敗的夏鯀部族,一小部分留在當地做了陶唐氏部族的順民百姓,大部分北上逃亡到晉中、晉西北和陜北,與當地的老虎山文化碰撞、融合后形成了石峁文化;還有一小部分南下越過黃河逃亡到了今河南鄭州、洛陽一帶,和當地文化碰撞、融合后形成了廟底溝二期文化谷水河類型。彼時為距今4300年左右,是為中原龍山時代的開始。
谷水河類型文化遺存主要分布于洛陽盆地和潁水中上游一帶,包括今洛陽、鄭州、許昌等地區。由于谷水河類型中涌現出的文化因素正好是渭、汾流域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典型特征,所以它被考古工作者歸入了廟底溝二期文化范疇,并因此被定義為廟底溝二期文化谷水河類型。
谷水河類型是河南龍山文化即王灣三期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而王灣三期文化又被大多數考古工作者認定為夏文化,所以作為河南龍山文化主要源頭之一的谷水河類型自當是更早的先夏文化。
老虎山文化三足鬲
老虎山文化又被稱為杏花文化、新華文化等,是公元前3千紀中葉,掌握石砌墻技術的遼河一帶紅山文化后人南下、西進,與掌握了小口尖底瓶技術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先夏人在陜北、晉西北、冀西北和內蒙古中南部相遇,經過碰撞、融合所形成的一支考古學文化。
依地區差異,老虎山文化可分為岱海地區老虎山類型、鄂爾多斯地區永興店—白草塔類型、晉中北游邀類型、冀西北篩子綾羅類型等。從文化系統觀察,陜北地區石峁文化是后起的一個老虎山文化類型。
二
夏鯀部族戰敗從晉南逃亡到晉中、晉西北和陜北等地,可以從彼時該地域的人口數量猛增反映出來。從賀蘭山以東直到冀西北,自仰韶晚期開始逐漸出現大量人口和聚落,至龍山文化時期達到了頂峰。
陜北榆林地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4446處,其中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下者 2982 處,1萬~50萬平方米者1452處,50萬~100萬平方米者11處,100 萬平方米以上者有石峁遺址1處。這些遺址的時代為仰韶晚期、廟底溝二期和龍山時期,其中距今4300年后龍山時期遺址是仰韶文化遺址的3.5倍,且大型遺址都是龍山文化時期的。
山西中部滹沱河流域調查2263平方公里,發現仰韶時期遺址77處,但龍山文化時期遺址則達到了300處。
……
石峁古國皇城臺遺址
夏鯀部族大部分北上逃亡到晉中、晉西北和陜北,和當地的老虎山文化碰撞、融合后形成石峁文化,還可以從人類線粒體全基因組的DNA技術鑒定結果看出來。
為深入探究石峁人群的來源以及他們與周邊地區尤其是與晉南陶寺遺址中人群的潛在融合、交流等科學問題,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下稱“古脊椎所”)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單位合作,共同對石峁人群來源進行了研究。這項利用古基因技術取得的史前人群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遺傳學前沿》(Frontiers in Genetics)發表。
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通過合作從陜北和晉南地區的13處遺址中,成功獲得了172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的人類線粒體全基因組。他們利用古DNA技術進行的研究表明,石峁人群雖然主要起源于陜北本地早期人群,但和陶寺文化有關人群具有較近母系遺傳聯系(父系遺傳關系數據尚未發表)。
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研究報告中說,石峁人群主要起源于陜北地區本地早期人群,而這一人群主要是由廟底溝二期文化先夏人和遼河一帶紅山文化后人南下、西進融合而成的老虎山文化人群。他們在石峁社會中,應該是處于中下層的石峁主體人群,數量龐大。
另外,這一人群中的主體——廟底溝二期文化先夏人又同夏鯀部族有著同樣的DNA基因,所以,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研究報告中所謂陜北本地早期人群,應該含有一定數量的夏鯀部族人。
至于說石峁人群與陶寺文化有關人群具有較近母系遺傳聯系,也同陶寺遺址之前的“陶寺人”即廟底溝二期文化先夏人在“唐伐西夏”后向北逃亡有密切關系。
我在《“唐伐西夏”:堯是來自東方的“殖民者”》一文中說過,陶寺文化主體人群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來自海岱地區的堯部族,另一部分是來自當地廟底溝二期文化人群的后裔,而在陶寺中期,執政的正是這部分當地人,也就是廟底溝二期文化人群的后裔。他們同逃亡到石峁地區的夏鯀部族從大的血統上來說,屬于同一個DNA系列。
石峁社會的這部分人群,也就是夏鯀部族,雖然數量相對較少,但他們可能才是石峁社會居于中高層的統治集團。
三
石峁文化形成以后,向西擴張,同甘青一帶的當地以及其他外來文化碰撞、融合后,又形成了齊家文化。齊家文化在陶器組合、玉器形制、墓葬習俗、宗教祭祀和生業經濟布局結構等方面都有驚人的一致性。
石峁遺址出土的雙人面石像
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研究團隊對石峁古代人骨標本進行了實驗和測序。這些人骨標本的線粒體DNA和核基因組的數據初步顯示,石峁人群與黃河中上游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人口有密切關系。
這樣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石峁文化遺存與以齊家文化為代表的甘青地區考古學文化在陶器、玉器、葬俗等方面有密切聯系,并不是偶然的巧合——石峁人群和甘青地區齊家人口很可能是出自同一族群或血緣關系相近。
四
文獻記載的大禹出生地,和石峁文化、齊家文化的覆蓋范圍比較契合。
關于禹的出生地,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都非常多,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甘肅、四川等地都涉及了。但是,系統地梳理一下這文獻記載,我們會發現,大禹出生于戎地或西羌的相關記載,竟然在其中占了絕對的比值,大概有十幾種之多,如西漢陸賈的《新語·術事》、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六國年表》、東漢牟融的《理惑論》、東漢王符的《潛夫論·五德志》、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南朝范曄的《后漢書·載良傳》、南朝裴骃的《史記集解》、北宋李昉的《太平御覽》等。這其中以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禹興于西羌”的說法為代表。
除此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文獻記載大禹的具體出生地是處于西羌地域的“石紐”“石坳”或“昆石”。
《帝王世紀》《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蜀本紀》說是在“石紐”,《藝文類聚》說是在“石坳”,清代王仁俊所輯《隋巢子》說是在“昆石”。《括地志》給出了“石紐”的具體方位:“在汶川縣西七十三里。”
汶川即今四川汶山縣,位居四川省西北部,其往北翻越岷山即是甘肅轄境,屬傳統的羌族居住區。
傳說大禹出生的汶川綿虒鎮石紐山刳兒坪
另外,在西北等羌族人傳統居住地帶,以及廣大漢族地區,關于大禹出生在西北的傳說和相關遺跡、遺址,也比比皆是。譬如在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的積石山縣、廣河縣,以及毗鄰甘肅的四川西北地區,關于大禹出生、治水相關的傳說,就有多個版本在流傳,像“石紐投胎”“石紐出世”“兒坪出世”等,人們都是耳熟能詳,如數家珍。
羌在商、周時,均位于王畿的西方,故曰西羌。范曄在《后漢書·西羌傳》中說:“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
河關在今甘肅臨夏與青海交界處,其西南正是青海省境。所謂“賜支河”,即古代羌人所居一段黃河——河曲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阿尼瑪卿山、西傾山及其以北地區,這里正是古代羌人活動的中心。
臨夏境內黃河
西羌,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戎或西戎,古時稱九州戎,系“中國西半部的一個大地名”。
這些文獻記載同“石紐投胎”“石紐出世”等民間傳說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分析以上禹生石紐、禹生石坳和禹生昆石諸種說法,揭開籠罩在其頭上恍惚朦朧的神話色彩和后人托故作偽的疑云迷霧,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最早一代禹的出生和西羌地域有關,二是禹的出生和石城有關。(完)
參考文獻:
1.李琳之:《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商務印書館,年20209月版。
2. 張弛:《龍山~二里頭 —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改變與青銅時代全球化的形成》,《文物》2017年第6期。
3.. 孫周勇、邵晶:《石峁是座什么城》,《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2日。
4. 陳相龍等:《陜西神木木柱柱梁遺址先民的食譜分析》,《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5期。
5. 曹建恩:《游牧業起源的證據——以內蒙古中南部為中心》,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慶祝張忠培先生 80 歲論文集》,科學出版社 2014 年版。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滹沱河上游先秦遺存調查報告》(一),科學出版社2012 年版,下冊923頁。
7. 韓建業:《老虎山文化的擴張與對外影響》,《中原考古》2007年第1期。
8. 韓建業:《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階段》,《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9. 魏繼印:《試析王灣三期文化的來源》,《考古》2017年第8期。
10. 孫周勇、邵靜:《石峁:過去、現在與未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發現石峁古城》,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
11. 張天恩、肖琦:《川河口齊家文化陶器的新審視》,張廷皓主編:《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三秦出版社 2003 年版。
12. 閻宏東:《神木石峁遺址陶器分析》,《文博》2010年第6期。
13. 馬明志:《河套地區齊家文化遺存的界定及其意義——兼論西部文化東進與北方邊地文化的聚合歷程》,《文博》2009年第5期。
14. 鄧淑蘋:《也談華西系統的玉器》,《故宮文物月刊》(臺北)第125~130期,1993年8月~1994年1月。
15. 何駑:《華西系玉器背景下的陶寺文化玉石禮器研究》,《南方文物》2018年第2期。
16.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頁。
17.崔永紅等:《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2頁。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國時代》《前中國時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元中國時代》入選“百道2020原創好書榜年榜·人文類”;《前中國時代》入選商務印書館“21年20歷史好書60種”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