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釋義:
志:向慕;有志于。意也,從心之聲——《說文解字》。
據,杖持也。——《說文》。
依,倚也——《說文解字》。人所倚以蔽體者是衣之范式。
游,旌旗之流也——《說文解字》。
藝: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譯文:
孔子說:“(心里)向慕道,(手中)杖持著德,(外面)以仁蔽體,而以六藝為裝飾。”
解讀:
(1)先說此句與前文的關系。孔子為了“仁之方”堅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態度,納喜(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去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之后,覺得就達到了他的理想,因此,不再愿意夢見周公(因為已經達到了周公的要求)。但是,這些都還是太籠統了,來點更具體的吧。所以,孔子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了他的理想的實現方法——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2)解釋一下本句的含義。要解釋這句話就要從“志”“據”“依”“游”四個字入手。從這四個字可以看出一種排序規則,那就是從人的內心到外在表現。“志”是心里的愛慕,是自己真實的渴求。“據”是拿在手里的,可以感知的。“依”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遮蔽之物。“游”是旗幟上的飄帶,即裝飾也。
那么,從內而外的這些東西究竟是什么呢?道、德、仁、(藝)術。這些東西除了術對我們來說比較熟悉外,其他幾個都是玄之又玄的東西。今天就講講我所理解的變通的理解。孔子的仁是關于人的學問,他雖然不否認鬼神,但是敬而遠之,因為他心中裝的是人。如果,把人的興旺看成是道的話,那么人道大興應該就是孔子最崇高的追求了。這個人道大興用現代的話語來解釋就是人類文明昌盛。但是人道大興不容易啊。我曾經說過,文明乃是人自然性的反動,它的發展遵循中庸的規則,讓善不變成惡,讓惡不更惡。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德。但是人是不安分的。在人的實際發展中,總是出現讓善更善,讓惡變得更惡。實際上這種極端行為是在否定人類本身,所以,孔子認為要不得,我們應該堅持仁——具體就是怎么“讓善不變成惡,讓惡不更惡”。如果我們做到了,我們就是人,已經區別于動物了。如果在細分這里面的東西,就是術。孔子認為的術是六藝,但是實際上根本不止這幾種。比如,孔子不愿談及的鬼神、性與天道以及現代膨脹發展的科學。
在人類社會中,你要怎么做的原則大體上是“仁”的內容。至于具體怎么生活,或者生活得更好就是術的內容。內容太多就不展開了。
我想我這種變通的解釋能夠讓你更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