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運河 不可移動的古董
衛運河與上游的衛河、下游的南運河曾統稱衛河。它是由古代的清河、屯氏河、白溝、永濟渠演變而來的,并且與黃河的變遷有密切關系。《畿輔安瀾志》載:“衛河,古清淇二水所導也,漢為白溝,亦曰宿胥瀆,隋為永濟渠,宋元曰御河,明曰衛河。”衛運河的名字出現在漳河1942年于館陶入衛后。
衛運河在戰國時稱為清河或清水。《水經注》載:“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其水瀝澗飛流,清冷洞觀謂之清水矣”,“又東北過館陶北臨清,又東北過武城西,又北過廣川縣東,又東北過東光縣西”。
漢代稱屯氏河,曾是黃河故道,“隋煬帝時開永濟渠”,據有關專家考證,現在的衛運河自臨清經武城至故城一段,應即是利用屯氏河的河道。
衛運河在隋唐時期為永濟渠的一段。衛運河在宋元時期稱御河。《辭海》載:“宋元所謂‘御河’專指河南、河北境內的衛河,即隋所開永濟渠的一部分。”
建國后,于1958年修建四女寺樞紐,將徐萬倉至四女寺一段,稱衛運河至今。
站在衛運河鄭口大橋之上,舉目西望,有四處攔水壩牢固地護于堤岸。近處仔細觀察,它并不是近些年的建筑,因為攔水大壩都是早已斷燒的大青磚砌成。出于好奇,走下壩底,撫摸著青磚砌成的攔水大壩,一股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多少人都曾記得,時逢汛期,滾滾的大運河水,像一匹脫韁的野馬,順流而下。千百年來,志書上也難以說得清楚,它曾經給兩岸的百姓帶來多少次深重的災難。鄭口堤岸的這四處攔水壩,就像四大金剛死死的看護著堤岸下面的老百姓。
再看攔水大壩的上部,九方磚雕鑲嵌壩身,整齊排列出“民國三十六年五月筑”九字楷書。我深感驚訝:“此攔水大壩乃故城運河古董也!”
站在攔水大壩之上,柔和春風習習拂面,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望著河水泛起層層碧波,心情激蕩思緒萬千,千古之事涌上心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