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紹
崤山之戰(zhàn)及彭衙之戰(zhàn)后,秦晉交惡,戎王為了國家利益,派遣由余(原為晉國貴族,避難到西戎)出使秦國,意圖加深秦晉之間的矛盾,于是就出現(xiàn)了秦繆公與由余關于治國之道的辯論。
二、第一回合:對于“寶物”的辯論
1、秦繆公拋磚引玉,試探由余。
(1)炫示宮室和積蓄的財寶:這是驢牌的包,那是“去年買了個表”,那個是“帶你裝B帶你飛”的跑車……總之,秦國很有錢,財力雄厚。有點類似企業(yè)參觀的時候,招待者介紹企業(yè)有多少固定資產(chǎn)、賬面有多少現(xiàn)金等;也類似土豪的金鏈子、玉鐲子、大金戒指等,恨不得把全部身家都穿戴在身上,好讓天下人都知道,我很有錢。
(2)這一行為也可以看作是藏拙:秦繆公故意表現(xiàn)的像個大老粗,但實際上心思縝密著呢。通過炫耀財富來展示國家實力,威懾西戎,但對于真正的國之重器,則秘而不宣。追問一句,秦國之前那么弱小,現(xiàn)在強大了起來,怎么強大起來的呢?這才是核心秘密武器。
秦繆公與由余
、由余守中帶攻。
(1)首先diss秦繆公炫示的財寶,這些都是百姓的血汗,并不值得炫耀。
(2)潛臺詞是:小人以財物為寶,君子以美德為寶,君主以國家大治為寶,而國家大治最主要的是人才和制度。當著真人,不講假話。大家都是聰明人,沒必要玩那些套路了。
第一個回合結束,秦繆公試探出了由余的水平,由余也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兩位高人惺惺相惜,對話的內容進一步深入。
三、第二個回合:對于“古今中外”治國理念的辯論
、秦繆公的質疑:中原各國借助詩書禮樂和法律處理政務,還不時地出現(xiàn)禍亂呢,現(xiàn)在戎族沒有這些,用什么來治理國家,豈不很困難嗎?秦繆公的發(fā)問,有一種自我優(yōu)越感,也暗含著對戎夷的輕視。
坐而論道
、由余的笑對:你所引以為傲的“禮樂法度”,恰恰是國家禍亂的根源所在吶!
(1)對中原各國治國理念的分析:用禮樂引導民眾正向的行為,領導者以身作則,實現(xiàn)了小治;但是到了后代,君主日益驕奢淫逸,引入法度限制民眾的行為下限,對自身的定位為管理者,導致上下互相怨恨。
宗教及企業(yè)治理也都有類似的設計,比如宗教中的天堂和地域,企業(yè)治理中的獎勵與懲罰,看起來很好,但畢竟有跡可循,不如渾然一體的好。
領導和管理者的區(qū)別
(2)對西戎治國理念的分析:在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無須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國家啊!西戎的治國理念,有道家“無為”的思想,有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也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第三重境界(但從后來的歷史來看,應該是處于第一重境界),套用一個比較時髦的詞匯叫“混沌管理”,“混沌”是與“精準”相對應。
四、辯論結果:秦繆公被由余的才華征服!
由余對“古今中外”治國理念的分析研究,其實不只是對春秋之前歷史的總結,中國后來近兩千年的古代史,都沒能逃出這個框架,總結概括起來就是儒家、法家和道家三種治國理念。所謂亂世用法家,治世用儒家,盛世用道家,但更多的情況是內法外儒,即做法家的事,得利;說儒家的話,得名。
至此,秦繆公被由余的才華征服!
點評: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于聰明的領導,需要的不是奉承,而是不同的視角和觀點。
朋友們是怎么看秦繆公與由余的對話呢?歡迎在留言區(qū)和我互動!領導發(fā)現(xiàn)人才,應該怎么做?且聽下回分解。
本號特點:英雄權謀+厚黑歷史+現(xiàn)代商業(yè)
關注微信“中國網(wǎng)”(CIIC_China)回復2018,告訴你一個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