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涉及的名詞:
椎骨【椎體、椎弓(椎弓根和椎弓板)】、鉤椎關節(鉤突、唇緣)、Luschka關節、關節突(關節突關節或椎間關節)、橫突(前、后結節、結節間溝或脊神經溝、橫突孔)、棘突、椎孔、椎管、椎弓間連接(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 關節突關節和橫突間韌帶)、椎體間連接(前縱韌帶、后縱韌帶、椎間盤)、神經根管(側隱窩、椎間孔)。
一、易發頸椎病的椎骨的特點
頸椎椎骨共有七個,好發頸椎病的椎體一般在第三頸椎以下。
1、椎骨
由椎體和椎弓構成。
頸椎椎體:
一般較小,呈橫橢圓形,椎體中部略細,上、下兩端膨大,上面在左右徑上凹陷,下面在前后徑上凹陷。
第四頸椎前面觀
鉤椎關節:
上、下椎體之間形成了馬鞍狀的對合,以便保持頸部脊柱在運動中的相對穩定。在第3-7頸椎,椎體上面的兩側有向上的前后位(即矢狀位)的骨性的脊狀突起,稱為鉤突,它們與上位椎體下面的后緣兩側呈斜坡形結構,也稱唇緣,相對合,形成鉤椎關節,即Luschka關節。頸椎4~6水平的鉤椎關節或Luschka關節是骨贅的好發部位。
頸椎的前面觀,顯示鉤椎關節
由于鉤椎關節為矢狀位,因此頸椎脫位類型以前后脫位常見,側方移位不容易。
鉤錐關節的毗鄰:
后方:脊髓,脊膜支和椎體的血管;
后外側:構成椎間孔前壁,與神經根相鄰;
外側:通過橫突孔的椎動、靜脈,交感神經叢。
鉤錐關節的毗鄰
2、椎弓
由椎弓根和椎弓板組成,椎弓向前與椎體相連處較細,稱為椎弓根。上、下椎弓根凹陷形成切跡,分別稱為椎弓根上、下切跡。椎板為椎弓根向后的板狀部分,上下椎板之間有黃韌帶連接。
椎弓上有7個突起:
關節突(4個):位于兩側的2個上關節突和2個下關節突,關節突呈短柱狀,位于橫突之后,上下關節突之間的部分稱為峽部,頸椎關節突的排列便利前屈和后伸運動;關節面平滑,較為水平,呈卵圓形,覆有關節軟骨,關節面朝向下后方,關節面之間可以相對滑動,二者形成關節突關節或稱椎間關節。
椎弓上的突起
橫突(2個):呈額狀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寬,橫突的末端分裂成前、后結節上面,并形成結節間溝,也稱脊神經溝,有脊神經通過。該脊神經支配上肢和頸部的肌肉和運動和感覺,橫突近末端有橫突孔。橫突孔內有椎動靜脈和交感神經。
棘突(1個):位于椎弓的正中,呈前后位,突向后下方,棘突的末端一般都是分叉的,而第七頸椎分叉率只有4%-5%。第7頸椎棘突粗大表淺明顯,常做為查找椎骨的序數的標記。
頸椎的結構以及與脊髓、神經根和椎動脈的關系
3、椎孔
由椎體后緣與椎弓圍成。
二、椎間孔的構成
相鄰椎骨椎弓根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具體邊界如下:
前內側壁:椎體下部、椎間盤和椎體鉤后部;
上壁:上位椎骨的椎弓根下切跡;
下壁:下位椎骨的椎弓根上切跡;
后外側壁:關節突關節、關節囊及黃韌帶前緣;
脊神經也在此合成并由椎間孔穿出。神經根的營養動脈也經此孔進入椎管。
頸椎椎骨側面觀,顯示椎間孔
頸椎后、前側面觀,顯示椎間孔
頸椎椎間孔和神經根的關系,顯示頸叢、臂叢從椎間孔通過
頸椎的X線正側位片,顯示頸椎的正常排列
頸椎雙斜位X線
三、椎骨的連接
椎弓間連接: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 關節突關節和橫突間韌帶。
椎體間連接:前縱韌帶、后縱韌帶、椎間盤。
四、椎管的構成
由多個椎孔上下疊加而連成;
前壁: 椎體后面,椎間盤后緣和后縱韌帶;
后壁: 椎弓板,黃韌帶和關節突關節;
側壁: 椎弓根和椎間孔。
椎骨的連接和椎管
神經根管
神經根自離開硬膜囊到出椎間孔的一段路程。它的外側份為椎間孔,內側份為側隱窩。
頸椎側隱窩
頸椎側隱窩是指椎管內兩側,即椎孔內側與硬脊膜囊壁之間一段空間。
側隱窩的邊界
前方:椎體和纖維環的后外側;
外側上方:椎弓根內壁;
外側下方:椎間孔內側凹陷處;
后外方:上關節突前面與椎板和椎弓根連結處和黃韌帶的外側份;
內側:硬脊膜囊。
側隱窩為椎孔兩側向外的部分,內側入口相當于上關節突前緣,向外下方形成脊神經根通道,與椎間孔相續。側隱窩是椎管最狹窄部分,為神經根的通道,其矢徑越小,橫徑越大,表示側隱窩越窄越深。側隱窩內走行與分布的主要解剖結構是各節段的脊神經起始段與包繞在神經干周圍的脂肪袖套。
側隱窩因椎弓發育異常而致夾角度數減小,亦可因前、外、后三側骨性結構如椎體邊緣、椎板、鉤椎關節與上、下關節突的增生,椎間盤偏側突出等造成側隱窩空間縮小,使神經脂肪袖套或脊神經干本身受壓、推移或損傷,從而形成典型的臨床脊神經根性壓迫癥狀與體征。
五、與頸椎病發病有關的解剖結構
1、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有關的解剖結構
構成椎間孔的結構的前內側壁的椎體下部、椎間盤和椎體鉤;后外側壁的關節突關節、關節囊及黃韌帶前緣的增生、骨化均可導致椎間孔狹窄而壓迫神經根。
第四頸椎骨質增生上面觀
第四頸椎骨質增生側面觀
第四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和黃韌帶肥厚
2、與脊髓型頸椎病發病有關的解剖結構
構成椎管結構前壁的椎體后緣,椎間盤后緣和后縱韌帶,后壁的黃韌帶和關節突關節等的增生、突出和骨化,向椎管內生長或突出導致椎管容積狹窄,壓迫脊髓,導致脊髓型頸椎病。
椎體后緣骨質增生和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
MR:正常椎管
MR:顯示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
3、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有關的解剖結構
橫突孔發育異常:椎動脈穿行于橫突孔,并且距離鉤椎關節及關節突較近。因此,當橫突孔的骨性狹窄或先天性發育較小時,導致孔徑縮窄而造成椎動脈直接壓迫,影響其血流量。
骨質增生:橫突孔周圍增生的骨贅在橫突孔上下面直接壓迫椎動脈。正常情況下,頸椎橫突孔內徑大于椎動脈外徑。而由于骨質增生導致椎體橫突孔變小時,多發生椎動脈頸椎病。頸椎上關節突前緣和橫突孔后緣距離較近,部分可超過橫突孔后緣,如有增生可直壓迫椎動脈或刺激交感神經叢引其痙攣。
4、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發病有關的解剖結構
由于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從而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交感型頸椎病癥狀繁多,多數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少數為交感神經抑制癥狀。由于椎動脈表面富含交感神經纖維,當交感神經功能紊亂時常常累及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的舒縮功能異常。因此交感型頸椎病在出現全身多個系統癥狀的同時,還常常伴有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的表現。
5、頸型頸椎病
也稱局部型頸椎病,是指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