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天龍
中國印文化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據歷史記載印起源于商殷時代,印通過印泥媒介而顯示,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
印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文字有鑄有鑿。先秦印章的通稱為“璽印”。印章在我國一開始是作為憑信的一種工具,春秋戰國后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含義廣泛,包括古璽、印、章、寶、朱記、花押、關防等歷代公私印鑒。印章主要分“官印”和“私印”,即“公章”和“私章”。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管理機構)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位。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秦漢之前各個朝代文字印制不規范,西夏官印用西夏文;遼、元官印有的用漢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有的是九疊文,金官印則全用漢文。材質不一,各有所制。
由于簡牘早已全面退出日常生活,隨著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官印(公印)不再局限于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由于印體加大,官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位官名再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放衙署。
秦漢印主要分鑄、鑿兩種。秦印指的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秦篆文字。其書體和秦漢權(量),秦石刻等文字極其相近,印文易識。秦官印多為鑿印,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印和給予兄弟民族的官印鑄而不鑿,秦官印大小一般為2.5厘米左右見方。秦時代,官印從不署款。秦印材質以銅鐵為主,玉質為輔,文字為秦小篆,白文官印一統天下,秦官印蒼古威嚴,整齊莊重。秦代雖短,但它所確立的印章制度,卻在印章發展史起到了承上起下的重大作用,為漢印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印是中國印章史上的鼎盛時期,在藝術上呈現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格局。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后世篆刻家學習的典范。
漢官印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漢官印延襲秦代白文字印的面貌和秦印的材質,寬邊形式逐漸變窄,文字改為繆篆字體,皆為鑄印。相比之前更為整齊,結構平直方正,
風格雄渾典重。漢官印章法穩健從容,線條舒展,平正謹嚴,方中寓圓,給人以淳厚靜穆、高古典雅、大氣磅礴之感。西漢官印尤為精美生動,妙造自然。故有“印宗秦漢”之說。
官印到了唐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官印也由朱文逐漸替成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重鑄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尺寸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別。官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后印邊逐漸加寬到0.3厘米。長方形印鈕已不見穿孔。北宋早期官印多鑿有年款,中期以后,在鑿年款同時,增加頒發和鑄造機構“少府監”的名稱。南宋官印由“文思院”統管,印款中“少府監”改鑿“文思院”。
唐以后,宋元明清,官印作為朝廷和政府的權力憑證得到繼承和發揚。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后世俗稱的“印把子”。
清代官印等級區分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體有蒙古文、楷書、滿文、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官印的主要特點。民國前后,軍閥混戰,銅鐵作為戰略物資緊缺,官印材質出現木質,印文多是宋體字,方形官印占主導地位,少量圓形官印出現,多為手工刻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直至現當代,官印統稱“公章”,先為木質,手工刻制,后為橡皮材質,再后來為鋼質(銅質)多為機器刻成,文字統一是宋體字,中間有五角星和國微圖案,呈圓形,寓意全國人民大團結,莊重典雅,規范美觀。公章是政府行文(為)必備之印信。方寸之間,博大精深。
官印淺談輒止,下面再說說私印。也叫私章,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秦漢由于財富高度集中于皇帝(皇室),皇親國戚不惜用金玉制作私印(渡金銅印),鈕制也嚴格規定。私印在民間大量、廣泛的使用,為印鈕的設計、制作創造了更加寬廣的空間。有十二生肖紐、佛像鈕、瑞獸紐,壽星鈕、象鈕、獅鈕、蛙鈕、蟬鈕、龜鈕、鹿鈕、魚鈕、螭鈕、蒲牢鈕、瓦鈕、橋鈕等等。除姓名印還為印章閑印種類開拓了吉語印、成語印、起首印、壓角印、肖形印(生肖印)、書齋印、收藏印、鑒賞印等。形狀有方形、圓形、葫蘆形、橢圓形、長方形、異形等等。黎民百姓也會用銅、鐵、牛角、石、木、有機玻璃等材質刻制私印,用于民間經濟活動和信件往來。所以,歷代私印眾多,繁雜,便不一一枚舉,但它們都是中國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私印雖然體制復雜,卻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私人印章主要作為個人信譽,經濟實用而存在。而私印逐步變成文化藝術作品,為文人墨客必備,與“詩、書、畫”結合起來變成必不可少的一種藝術作品,還要從明代文彭說起。
文彭(1498年——1573年),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著名書畫家文徵明長子。明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家。曾任兩京國子監博士,人稱“文國博”。他的詩文、書法、篆刻繼承家學,書法有“青出于藍”之譽。文彭對六書深有研究,在印學上的地位要比在書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認的明清流派篆刻的開山祖師。在任南京國子監的時候,偶遇一趕小驢替人馱了兩筐燈光凍石的老翁,因索取報酬不得,正與人爭吵,于是文彭用兩倍的價格買了燈光凍石,從此文彭就改用凍石刻印。
由于文彭的廣泛傳播,加上凍石不僅美觀,且易受刀所具有的優越性,以石治印便在文人中很快地流行開來。后來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這中國四大名石在私印篆刻中廣泛應用,極大的推動了私印文化發展和興旺。到了清末民國年間,私人印章藝術得到了空前繁榮。
印章的創作過程明代稱為篆刻,篆刻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與其姊妹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又兼涉鐫刻技藝,內含人品性格和文學修養,從里到外都散發著強烈的文化藝術感染力。篆刻藝術是篆(字)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產物。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篆書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還有邊款,邊款指除印面之外,印石其他面上所刻的陰、陽文字和圖像、記敘、詩詞、短文、姓名、日期等內容,與印文有機聯系,相得益彰,成為篆刻藝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可稱得上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作為國粹之一,篆刻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宋末元初的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
西冷八家丁敬(1695―1765)、蔣仁(1743―1795)、黃易(1744―1802)、奚岡1746―1803)、陳豫鐘1762―1806)、陳鴻壽(1768―1822)、趙之琛(1781―1860)、錢松1807―1860)對篆刻繼承和發揚,趙之謙(1829―1884)首創的細朱文印,對近代篆刻產生很大的影響。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1844―1927)、齊白石(1864―1957)的創新實踐,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厚重且悠久,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鐘愛,也為篆刻私印自用,鈐記落款,或刻私印饋贈文友,觀賞把玩,從中獲得無盡的審美愉悅和藝術享受。一枚印章背后的文化意義深遠,承載的不只是篆刻文化,更是一份厚重的民族文化。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篆刻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篆刻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并存,其歷經幾千年而歷久彌新。至今,隨著社會進步和審美的不斷發展,私印已逐漸退出經濟實用的歷史舞臺,進入書法、繪畫舞臺。書畫作品中不可或缺,越來越受到書畫藝術家、文學家和文化學者的歡迎。隨著時代的發展,除專業人員外民間熱愛繪畫和書法者越來越多,材質除四大名石外,拓寬到竹根、陶瓷、老撾石、西安綠、廣州石、尼山石等,入印文字有甲骨文、古籀文、大小篆文、鳥蟲篆、正?隸行。篆刻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大眾化。西泠印社和中國篆刻研究院以研究印學為己任,必將使中國印文化不斷繼承和發展。
中國人傳承的不只是對篆刻藝術的堅守和創新,更是對中國印文化的崇敬和感恩。篆刻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印文化將會以展新的面貌迎接這個偉大時代。
余是業余刻印者,對中國印文化了解甚少,粗淺之說,定有謬誤,還請方家批評指正。
2022年2月急書于追月軒
作者簡介
張天龍,民建會員、中央畫院院士,中國肖像印研究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金陵印社社員,省國畫院特聘畫師,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省花鳥畫研究會會員,淮安市政協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員。江蘇國際頻道播出【方寸大象】【畫家張天龍】電視紀錄片。
▼▼▼
運河文韻
采春的希望
擷秋的歡喜
撿運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