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萬平
在告別花甲奔向古稀的路上,我經常會回顧,這大半生究竟誰對我影響最大或者可以稱之為終生的老師?想來想去,還是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出生淮陰縣西南部一個稱之為二莊的鄉下,裹著小腳,一輩子認不識一個字,也從來沒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就是這樣卑微如草的人,卻是我心中的豐碑,且是對我影響最大。
奶奶對我的影響當然源自于她老人家對我的教育。
奶奶對我的教育沒有教科書,沒有教案,就是只言片語加上她老人家的身體力行。
奶奶嫁給我爹爹的時候,我們家地無一壟,房無一間,爹爹在家族里一個富裕的人家做雇工。奶奶說,憑借著他們的勤勞與節儉,經過大約二十來年的努力,由雇農蛻變成有良田七畝,幾間草房,一頭耕牛的可以自給自足的農戶。這在生產力極為低下,且世道并不太平的年代,也算是一個成功人生的范例。
奶奶她們為什么能“成功”?用她老人家的話來說,就是“勤利勤利,有勤才有利”,還有一句是“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在奶奶的字典里,沒有“勤儉”這個詞語,但深得“勤儉”的精髓。
奶奶對我的教育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她老人家還總是善于因勢利導。記得我大約十一二歲的時候,我和奶奶一起在摘毛豆賣。當我們摘好毛豆以后,奶奶忽然要我把豆子秸稈上的那些很癟的豆子挑一下也摘下來,裝上籃子,給我一桿秤,要我去“學著賣”,即使賣不出去,也權當“練手玩”。那次我真的去跟著奶奶去“賣毛豆”了,也真是奇怪,那些并不飽滿的豆子居然也有人要,我第一次“做生意”竟然獲得五毛錢。當時的五毛錢可做多少事啊,一支鉛筆才二分錢,一根議價油條是五分錢(沒有糧票買的燒餅油條稱之為議價)!
也就是從那以后,我喜歡上“做生意”,經常利用節假日去街上賣自家自留地出產的瓜果蔬菜等農作物,手里比一般的小伙伴有了“活套錢”。即便后來有了民辦教師這個泥飯碗,我還是喜歡利用余暇去“投機倒把”。那年月憑苦力把甲地貨物販到乙地去賣是犯法犯錯的,叫做“投機倒把”。其實那時“投機倒把”太有誘惑力了,有時一次販賣的利潤,抵得上做民辦老師一個月的工資。直至后來一次因為長途販賣翻了車以后,才徹底告別了我的兼職生意的生涯。
如果說我至今還能不至于落伍太久,與奶奶授予我的“勤利勤利,有勤才有利”的秘訣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我至今看不慣所謂“躺平”的年輕人,我覺得無論面對怎樣的窘境,都要想辦法設計自己,盡力的完善自己,因為“活人嘴里不會長青草”——這又是奶奶經常對我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