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夾在秦漢和隋唐兩個大統一時期的一段“亂世”。這是一個充斥著征戰、血淚的時代。它包含著四個時間段:
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這4個階段,從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漢稱帝,開啟三國時代算起,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兵南下,消滅南朝最后一個政權南陳為止,一共持續了370年的時間。
這370年的時間,如果以中國傳統的30年為一代人計算,那就是有十幾代人經歷了這個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
首先,這當然是一段黑暗的時代,曹操在《嵩里行》中寫到“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描述了百姓悲涼的景象。
其次,這也是一段蘊含希望的時代,美國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指出:“沒有這360余年的準備和歷練,怎么可能有隋、唐兩代的大統一、大盛世呢?”
同時,這也一段亂世出英雄的時代。有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劉備、曹操、司馬懿;有正始年間的名士阮籍和嵇康,在文學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建安七子”;有打贏淝水之戰的東晉名相謝安;
還有書圣的王羲之,撰有《九章算術注》的劉徽;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后七位數的世界第一人祖沖之;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張仲景的《傷寒論》,華佗的“麻沸散”、“五禽戲”,葛洪的“煉丹術”……
這370年的時間里,充斥著征戰與血淚,也極具開放與個性,各路英雄豪杰輪番登場,讓人拍案叫絕,目不暇接!下面我們就把文章分為四個部分,按照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這個順序,簡單地介紹一下這個風起云涌的偉大時代吧!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至死也沒把自己架到爐子上烤。10月,兒子曹丕迫不及待逼漢獻帝讓位,改元黃初,定都洛陽,史稱曹魏。
曹丕干了老爹一輩子沒敢干的事,那就是自立為帝,而曹丕稱帝,也標志著漢朝滅亡,正式拉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得知曹丕篡漢以后,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繼位,建立了蜀漢帝國。
又過了8年,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在江東建立東吳帝國。
也就是說,一直到公元229年,才是真正的三國鼎立,中國歷史才真正在走進了三國時代。
三國鼎立的局面自229年形成以后,持續了數十年,在這期間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蜀、吳也重新聯盟共同伐魏,但是曹魏保持堅守,蜀、吳也無法打敗它;只要蜀、吳同盟存在,那么曹魏也沒有辦法消滅其中的任何一方。
就這樣,三國勢力以吳蜀同盟對曹魏的形式彼此抗衡,三國鼎立的局面一直沒有改變。
三國后期,司馬氏崛起,逐漸控制了曹魏的大權。正始十年(249年)正月,魏國權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殺了曹爽一族,把曹魏的軍政大權全部抓到自己的手中,為司馬氏取代曹魏打下基礎。
公元251年,司馬懿在洛陽逝世,終年72歲。司馬懿去世后,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接管魏國的朝政,誅殺任意,廢立由己,向著代魏的目標一步步逼進。
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發動了滅蜀之戰,命令大將鄧艾、鐘會率軍攻入成都,43年的蜀漢宣告滅亡。三國第一個被滅的就是蜀漢。
此時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覺得代魏的時機已經成熟,可是他后來病死,重任落到了兒子司馬炎的身上。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炎繼為相國。當年十二月,毫不費力地逼迫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奐禪位,這么一來三國第二個被滅的則是曹魏。
然后司馬炎在祖父輩打下的基礎上,建立了西晉王朝,定都洛陽。他也成了晉王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
曹魏、蜀漢都被司馬炎滅了,唯獨江南地區還在東吳手里。
司馬炎厲兵秣馬多年,一直到西晉建立了15年以后,咸寧五年(公元280年)十一月,司馬炎下令大舉伐吳。晉軍兵臨城下,吳主孫皓被迫率眾出降,東吳宣告滅亡,三國鼎立局面結束。
由此,西晉正式統一了全國,成為繼秦朝、兩漢以后,又一個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
滅東吳以后,西晉倒過了11年相對安穩的日子。可是晉武帝司馬炎在統治后期。逐漸沒有了進取心,沉湎于酒色,無心也無暇顧及政事。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后,他的兒子司馬衷即位,可是,這個司馬衷卻是個白癡皇帝,導致皇族內部爭權奪利,由此發生了一場歷時16年的動亂——八王之亂。
這是一場嚴重的皇室內亂,從291年一直打到306年,最后東海王司馬越殺死成都王司馬穎、晉惠帝司馬衷,擁立懷帝司馬熾即位,八王之亂才宣告結束。
西晉末年爆發的這場“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王朝內部分崩離析,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百姓流離失所,西晉也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而與此同時,北方的游牧民族趁機大舉南下,入主中原,并建立了胡(胡,是中國古代對北邊的、或西域民族的稱呼。)人自己的國家政權,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史稱五胡。
其中,匈奴和鮮卑最為強大。
這就是歷史上的五胡亂華,由匈奴和氐族拉開了序幕。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劉漢政權皇帝劉聰,派遣大將呼延晏攻破洛陽城,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晉懷帝,殺皇族宗室、官員、士兵及百姓三萬余人,并挖掘陵墓,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建興四年(316年)十一月,劉聰之弟劉曜攻陷長安城,俘虜了西晉最后一位皇帝晉愍帝司馬鄴,延續了52年西晉就此滅亡。
可以說,正是由這場“八王之亂”,引發了五胡亂華、永嘉之亂,并且最后導致西晉滅亡。
田余慶:“西晉統治者進行的八王之亂以及隨后出現的永嘉之亂,既摧殘了在北方的西晉政權,也毀滅了幾乎全部西晉皇室和很大一部分追隨他們的士族人物。”——《東晉門閥政治》
西晉滅亡后,北方的漢人,無論平民還是士族,都受不了胡人政權的蹂躪,紛紛南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典故的出處。
不過,司馬家族還是有人的。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此時東晉只剩南方的一塊領土,北方全被五胡接了盤。
此時的北方,則陸續出現了十六國政權。
也就是說,東晉和十六國,這兩個時期,其實是并存的。南方是東晉,而北方則是十六國。
(一)東晉(317—420年,總計104年)
自從西晉王朝滅亡后,晉室皇族和臣僚們進行著復興晉朝的努力,其中唯一成功的是遠離戰禍的瑯邪王司馬睿。
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建興五年(317)三月,在王導和王敦兄弟的擁戴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
東晉在南方,一共維持了104年,正好是西晉的雙倍。期間有11位皇帝在位。
東晉時期實行的是門閥政治,是一種士族與皇權的共治,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了四大家族,對東晉的興衰榮辱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東晉四大家族
1.瑯琊王氏
東晉建立之初,王導和族兄王敦,一個執掌大權于朝廷,一個手握重兵于荊州,東晉的大權實際上操縱在他們的手中。時人為稱:“王與馬,共天下。”
2.潁川庾氏
潁川庾氏的代表人物是庾亮。司馬睿建立東晉后,庾亮先后任給事中、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永昌二年(323年)司馬紹繼位,司馬紹的夫人正是庾亮的妹妹庾文君,庾亮依靠國舅身份擔任中書監,庾氏家族開始崛起。
3.譙國桓氏
桓溫是晉明帝司馬紹的女婿,頗有文武才干,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僅用三個多月的時間,取得了平定蜀漢的勝利。
桓溫兩次北伐,取得了其他人無法相比的戰績,威望大大提高,朝廷大臣盡皆畏懼,不敢違抗他的旨意。
4.陳郡謝氏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天王苻堅率領大軍八十萬,號稱百萬之眾,浩浩蕩蕩地南下,志在吞滅東晉。危急關頭,謝安鎮定自若,派遣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將領率兵八萬迎擊。雙方軍隊在淝水一線短兵相接,謝玄、劉牢之等勇猛頑強,以少勝多,贏得了淝水之戰的輝煌勝利。
(二)十六國(304—439年,總計136年)
與東晉同時存在的,還有北方的十六國。
“十六國”這個說法,最早出自北魏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并成、夏為十六。”
從公元304年到439年,在這100多年非常混亂的時間里,胡人在漢地北方和西南地區,先后建立了十六個比較強大、有代表性的國家:
五涼: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
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三秦:前秦、后秦、西秦。
二趙:前趙、后趙。
成漢、夏。
為了方便記憶,簡稱: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并成夏。
嚴格地說,這段時期興亡更替的各個政權加起來,并非十六個,而是一共有十九個。只是,此后建立北魏、更改國號的代、短命的西燕、漢族建立的政權冉魏一般都不計算在內。
418年,東晉大將劉裕毒死了東晉的白癡皇帝司馬德宗,立他的弟弟司馬德文繼位。420年,劉裕把司馬德文罷黜,存在了104年的東晉宣告滅亡。
劉裕當了皇帝,建立了劉宋——南朝四個短命王國中的第一個。
439年9月,北魏的鮮卑族首領拓跋珪,把北方的十六國相繼滅掉,統一北方。
由此東晉、十六國相繼被滅,東晉十六國時代宣告結束。
滅掉東晉的劉宋,與滅掉十六國的北魏,形成南北相峙,南北朝時代開始。
那么南北朝具體有哪些政權呢?
(一)北朝
(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5個政權。)
1.北魏
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政權,是北朝第一個王朝。這個政權打了很多戰爭,先后服征了后燕,后秦;又大敗夏軍,大破柔然,攻克北燕等等。
最后,在公元439年9月,北魏降服了北涼。太武帝拓跋燾正式統一了北方。
北魏共歷20帝,總計149年歷史。
一直到公元534年,北魏一分為二,成了東魏和西魏。
2.東魏、西魏
①東魏(534—550年,總計17年)
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滿高歡專政與高歡決裂,遷都長安,投奔關中大行臺宇文泰。同年,高歡見孝武帝元修逃走后,決定另立皇帝,擁立元善見(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孫)為帝,建立東魏,高歡繼續把持朝政。
②西魏(535―556年,總計22年)
孝武帝元修進入關中后,一開始和宇文泰相處也很融洽,封宇文泰為大將軍,讓他掌管國家一切軍政大事,還把妹妹馮翊公主嫁給了宇文泰。
535年2月,孝武帝喝酒中毒身亡。然后宇文泰他們立元寶炬為帝,535年正月初一即位稱帝,建立西魏,宇文泰繼續掌握軍政大權。
從此,北魏分成了東魏和西魏。
3.北齊、北周
①北齊(550—577年,總計28年)
547年,東魏權臣高歡去世,長子高澄承父職,把持東魏朝政。549年高澄被刺死,其弟高洋繼承了高澄權勢。
550年,東魏孝敬帝元善見被迫禪位給高洋,高洋建立北齊,東魏滅亡。
高洋在位初期待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國力一度昌盛。但執政后期自恃功高,昏庸荒淫。之后北齊的幾個皇帝都能力一般,導致朝政混亂。577年,高緯傳位于太子高恒。同年,國都淪陷,高緯和高恒等人被宇文邕害死,北周取代北齊,北齊滅亡。
②北周(557—581年,總計24年)
535年,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稱帝,建立西魏,宇文泰掌握軍政大權。551年,元寶炬去世,太子元欽即位。
554年,元欽不甘心做傀儡皇帝,打算謀殺宇文泰,結果沒有成功,反被宇文泰毒殺。同年,宇文泰擁立拓跋廓(元寶炬第四子)即位,恢復拓跋本姓,軍政大權徹底落入宇文泰手中。
556年,宇文泰在北巡途中病死,臨終前囑托侄子宇文護幫助宇文覺(宇文泰嫡長子)主持軍國大事。同年,宇文護逼迫拓跋廓禪位給宇文覺。
557年,宇文覺代魏稱王,建立北周,西魏滅亡。宇文護繼續掌握大權。
(二)南朝
(包括:劉宋、蕭齊、蕭梁、南陳等4個政權。)
1.劉宋(420—479年,共計59年)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劉宋。劉裕掌權時,整頓吏治、重用寒門,朝政為之一新。
建國兩年后,劉裕去世,長子劉義符即位,居喪無禮、游獵無度,在位兩年后,大臣徐羨之等殺劉義符,立劉裕三子劉義隆,史稱宋文帝。
文帝在位三十年,開創了一個盛世,史稱元嘉之治。
這一時期,劉宋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均得到較大的發展,謝靈運、劉義慶、鮑照、裴松之、范曄、顏延之、祖沖之、何承天等人都活躍在這個時代;《世說新語》、《后漢書》、《三國志注》等曠世名著誕生于這一時期,元嘉之治開創了魏晉以來最好的社會局面,也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
2.蕭齊(479—502年,共計23年)
元嘉之治后,劉宋逐漸走向衰敗,公元479年,五十二歲的蘭陵蕭氏(今常州市武進區一帶)蕭道成廢掉劉宋皇帝劉準,自立為帝,建立南齊。南齊是南朝歷時最短的朝代,只維持了二十三年,便落下了帷幕。
3.蕭梁(502—557年,共計55年)
公元502年,蕭衍廢掉齊和帝蕭寶融,建立南梁。
從輩分上講,蕭衍是蕭道成的族侄,只是血緣關系有點遠。蕭衍38歲稱帝,他在位47年,銳意革除陳科流弊,施政有方,南朝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安定局面。史稱梁武帝時“治定功成,遠安邇肅”、“三四十年,斯為盛矣”。在蕭衍的治理下,梁朝成為一個昌明之國。
梁武帝還篤信佛教,他在位50年,四次舍身受戒,最后一次甚至拒絕還俗,他大量興建佛寺,數量極多,后代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不過蕭衍在85歲時,被叛軍侯景圍困而餓死在治城。
552年,平亂侯景后,蕭衍的第七子,40歲的蕭繹即位,即梁元帝。蕭繹也是一位才子皇帝,著名的《職貢圖》就出自他的手筆。不過也難逃厄運,47歲時被侄子蕭詧攻陷都城所殺。
4.南陳(557—589年,共計32年)
557年,陳霸先廢掉蕭繹的兒子,蕭梁的末帝蕭方智后,在建康稱帝,建立南陳。
此時在北方,公元576年,宇文邕伐北齊,第二年統一了華北。公元581年,楊堅接受北周靜帝禪讓帝位,建立隋朝。
陳朝經第四位皇帝孝宣帝執政,國力有一定恢復和發展,一度占有淮、泗之地。
公元582年,孝宣帝死,陳叔寶即帝位,這是一個雖然很有文采,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的主,589年,隋軍大舉南下,陳朝滅亡。南北朝的歷史就此終結。
陳叔寶的結局還是不錯的,被擄至長安后,受封長城縣公。隋文帝楊堅賜予宅邸,禮遇甚厚,終陳叔寶病逝于洛陽,終年52歲。
588年冬天,隋文帝下令,以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王楊素為行軍元帥,共九大總管(大將),五十一萬八千士兵,八道并出,討伐陳國。滅亡了南朝最后一個王朝南陳,后主陳叔寶被俘。至此隋文帝完成了一統天下的事業,而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也就正式宣告結束。
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三國拉開序幕,一直到公元589年,隋王朝滅了南陳。370年精彩紛呈、跌宕起伏的魏晉南北朝歷史正式宣告結束,而一個絢麗多彩的隋唐時代也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陳壽《三國志》
司馬光《資治通鑒》
何宙檣《東晉帝國》
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