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白細胞介素大家族

白細胞介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并作用于多種細胞的一類細胞因子,因最初由白細胞產生又在白細胞間發揮作用,因此而得名。上一篇文章中已對它的分類做了詳細介紹,今天就來扒一扒它的生物學活性及其臨床意義,希望對大家的研究有所啟示。

白細胞介素-1 (IL-1)

主要由活化的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屬于白細胞介素-1家族,該家族包括11種白細胞介素。

【生物學活性】

1.局部作用局部低濃度的IL-1主要發揮免疫調節作用。①與抗原協同作用,可使CD4+T細胞活化,IL-2R表達;②促進B細胞生長和分化,可使脾細胞的溶血空斑數(PFC)增加100倍,這說明IL-1也促進抗體的形成;③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等抗原遞呈細胞(APC)的抗原遞呈能力;④與IL-2或干擾素協同可以增強NK細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細胞,引起炎癥介質釋放;⑥可刺激多種不同的間質細胞釋放蛋白分解酶并產生一些效應;例如類風濕關節炎的滑膜病變(膠原破壞、骨質重吸收等)就是由于關節囊內Mφ受刺激后活化并分泌IL-1,使局部組織間質細胞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和膠原酶,分解破壞滑膜所致;⑦IL-1對軟骨細胞、成纖維細胞和骨代謝也均有一定影響。

2.全身性作用動物實驗證明,IL-1的大量分泌或注射可以通過血循環引起全身反應。①作用于下丘腦可引起發熱,具有較強的致熱作用。這種作用與細菌內毒素明顯不同:IL-1致熱曲線為單向、潛伏期200 min左右,而內毒素致熱曲線為雙向,潛伏期至少為1H;IL-1對熱敏感、易破壞,而內毒素耐熱;給家兔反復注射內毒素可出現耐受,但對IL-1不會耐受。②刺激下丘腦釋放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激素,使垂體釋放促腎上腺素,促進腎上腺素釋放糖皮質激素,對IL-1有反饋調節作用。③作用于肝細胞使其攝取氨基酸的能力增強,進而合成和分泌大量急性期蛋白,如α2球蛋白、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等。④使骨髓細胞庫的中性粒細胞釋放到血液,并使之活化;增強其殺傷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和游走能力。⑤與CSF協同可促進骨髓造血祖細胞增殖能力,使之形成巨大的集落;還可誘導骨髓基質細胞產生多種CSF并表達相應受體,從而促使造血細胞定向分化。

IL-1雖未廣泛用于人體研究,但其對免疫系統的特殊作用使它在臨床應用方面具有誘人的前景。另外,由于IL-1也參與機體的多種病理過程,所以研究IL-1抑制物可能也具有實際意義。現已克隆出IL-1受體拮抗劑(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該物質可在體內外封閉IL-1的活性,是一種較理想的IL-1封閉因子。

【臨床意義】
IL-1是重要的炎性介質之一,也是一種熱原質成分,具有致熱和介導炎癥的作用。它主要在細胞免疫激活中發揮調節作用。IL-1受各種刺激因子(包括抗原、內毒素、細菌及病毒等)所誘導,在急性和慢性炎癥的致病過程發揮重要作用,并與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和牙周炎的病理過程密切相關。IL-1參與機體造血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反應,以及某些抗腫瘤的病理生理過程,它還介導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機制中,IL-1測定依據是它對胸腺細胞的影響。監測IL-1的釋放有助于了解機體的免疫調節能力,可為疾病的診斷、療效觀察及預后判斷等提供一項可靠依據。 


1. IL-1升高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炎癥反應,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IL-1參與了關節滑膜、軟骨的病理損傷過程,在多種關節炎的關節液中可測出高水平IL-1,在結核和風濕等疾病時血中IL-1升高。 

2. IL-1水平的高低在許多急性炎癥疾病中可作為預后的重要評價指標。

3. IL-1降低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單核細胞產生IL-1能力明顯降低。老齡人或癌癥患者外周血中單核細胞產生IL-1能力也低于正常人,因而在感染后不易出現發熱等臨床癥狀。

4. 研究表明,IL-1對神經系統傷后修復起調節作用,受傷部位IL-1的濃度高低直接影響受損神經元細胞的修復或誘導細胞凋亡。

白細胞介素-2 (IL-2)


又稱T細胞生長因子,TCGF。主要由T細胞產生。

【生物活性】

1. 刺激T細胞生長:各種刺激物活化的T細胞一般不能在體外培養中長期存活,加入IL-2則能其長期持續增殖,因此IL-2曾被命名為T細胞生長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TCGF)。靜止的T細胞表面不表達IL-2R,對IL-2沒有反應;受絲裂原或其它刺激活化后T細胞才能表達IL-2R,成為IL-2的靶細胞;而IL-2又可誘導靶細胞增加IL-2R的表達。在活體內,IL-2對CD4+ T細胞的作用是通過自分泌途徑實現的,因為活化的CD4+ T細胞能夠產生大量的IL-2;而CD8+ T細胞則通過旁分泌途徑來維持細胞的生長。IL-2R在T細胞上的表達是一次性的,一般在活化后2~3天達到高峰,6~10天左右消失。隨著IL-2R的消失,T細胞即失去對IL-2的反應能力。因此若要維持正常T細胞在體外長期生長,必須不斷地用絲裂原或其它刺激物去刺激T細胞,以維持IL-2R的表達。

2. 誘導細胞毒作用:①接受了預刺激信號的CD8+ T細胞可以受IL-2的作用活化為CTL,發揮細胞毒作用;在一定條件下,CD4+ T細胞也可受IL-2的誘導而具有殺傷作用。②NK細胞是唯一正常情況下表達IL-2R的淋巴樣細胞,因此始終對IL-2保持反應性。然而靜止的NK細胞上只表達IL-2R的β鏈和γ鏈,對IL-2的親和力低,只能對高濃度的IL-2發生反應。一旦NK細胞活化,就表達IL-2R的α鏈,成為高親和力的受體;大劑量的IL-2誘導的LAK活性主要是NK細胞。③使T細胞作NK細胞產生IFN-γ、TNF-β和TGF-β等因子,促進非特異性細胞毒素;還可誘導產生某些B細胞生長因子以及造血生長因子等,從而發揮相應的生物學作用。

3. 對B細胞的作用:IL-2對B細胞的生長及分化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活化的或惡變的B細胞表面表達高親和力IL-2R,但是密度較低;較高密度的IL-2可誘導B細胞生長繁殖,促進抗體分泌,并誘使B細胞由分泌IgM向著分泌IgG2轉換。

4. 對巨噬細胞的作用:人類單核-巨噬細胞表面在正常時有少量的IL-2Rβ鏈表達,但是受到IL-2、 IFN-γ或其它活化因子作用后,可表達高親和力IL-2R。單核-巨噬細胞受到IL-2的持續作用后,其抗原遞呈能力、殺菌力、細胞毒性均明顯增強,分泌某些細胞因子的能力也得到加強。

【IL-2的臨床意義】

由于IL-2能誘導和增強細胞毒活性,目前應用IL-2治療某些疾病、特別是對腫瘤治療的研究得到了廣泛開展,單獨使用IL-2或與LAK細胞聯合使用治療腫瘤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還可望用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病及自身免疫病的治療。

但IL-2的副作用也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IL-2可引起發熱、嘔吐等一般癥狀,還可導致水鹽代謝紊亂和腎、肝、心、肺等功能異常;最常見、最嚴重的是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使患者不得不終止治療。IL-2的副作用常與IL-2的劑量及用藥時間呈相關,停止用藥后癥狀多迅速減輕或消失。IL-2引起副作用的機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間接性的,即IL-2誘導產生的某些因子或殺傷性細胞起著重要作用;現已知LAK細胞可通過溶解血管內組織而導致多種副作用。給予適當藥物(如吲哚美辛、哌替啶、對乙酰基氨酚等)、采取聯合用藥、改進給藥方式(如少量多次短時間輸注)和給藥途徑(如改全身用藥為腫瘤局部用藥)等將有效地減輕不良反應。

白細胞介素-3 (IL-3)

白細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又稱多集落刺激因子(Multicolony stimulationfactor,Multi-CSF)。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人IL-3(hIL-3)和小鼠IL-3(mIL-3)。

【生物活性】

1、造血刺激因子的活性  IL-3是主要的早期造血生長因子,對造血調控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IL-3主要作用于早期造血祖細胞,促進其增殖分化。晚期與造血生長因子紅細胞生成素(EPO)、G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TPO(血小板生成素)共同作用,可促進髓系造血干細胞(THSC)、粒-單系祖細胞(CFU-GM)、粒系祖細胞(CFU-G)、巨噬系祖細胞(CFU-M)、巨核系祖細胞(CFU-Meg)、嗜酸性祖細胞(CFU-EQ)、嗜堿性祖細胞(CFU-Ba)、紅系祖細胞(CFU-E)集落的形成。IL-3對于體內造血也有重要作用。

2、細胞活化因子的作用 激活嗜酸性粒細胞的吞噬功能及其細胞毒作用;促進嗜堿性細胞胞漿內組胺顆粒的釋放;通過協助激活單核細胞中TNF基因的表達而激活單核細胞的殺腫瘤細胞作用(ADCC)。這種作用是由TNF介導的IL-3、GM-CSF能激活單核細胞中TNF基因的表達,至于單核細胞中TNF的釋放還需要其它的信號刺激。IL-3還能促進成熟的嗜酸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吞噬功能,刺激細胞產生多種內源性細胞因子(TNF-α,IL-6)等。

3、啟動骨髓白血病細胞的生長分化  IL-3能支持從慢性髓性白血病病人血中分離的胚泡細胞增殖,同時還能啟動這些集落形成后期的分化。

4、IL-3對淋巴細胞的作用  IL-3促進外周血T細胞的增殖。IL-3是激活B細胞分化后期的生長因子,在IL-2存在的條件下,IL-3能促進激活的B細胞增殖及分化。在IL-3刺激2-3天后,IL-3協同IL-2促進B細胞增殖。IL-3還能誘導激活的B細胞分泌lgG,促進白血病人B細胞前體的增殖及分化。

【臨床應用】

在IL-3的諸多臨床應用中,IL-3對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最為顯著。IL-3對骨髓基質細胞的生長具有刺激作用,能促進異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微環境的重建。IL-3與GM-CSF、G-CSF、M-CSF或EPO合用可最適地刺激血細胞和血小板產生,能在化療、放療引起骨髓抑制時重建骨髓功能,并能改善再生障礙性貧血狀態。 成纖維細胞介導的IL-3基因治療能顯著加快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過程,從而可能減少與之相關的感染、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發生率,提高骨髓移植成功率及增加宿主對化療、放療耐受量。

有研究表明,新型細胞生長因子受體激活劑:SC55496(由高親和力的人IL-3受體配基相似物組成)、MPO(由活化的人IL-3和G-CSF受體組成)、PMP(由人IL-3和c-mpl受體組成),能刺激多系造血干細胞生長因子,已應用于臨床試驗。這種結合物可增加血小板和嗜中性粒細胞的活性,適用于治療化療后骨髓消融,它。此外,商業化的IL-3/GM-CSF的融合蛋白(商品名Pixy321)已完成Ⅰ期、Ⅱ期臨床試驗,其結果表明該融合蛋白可大量提高外周血祖細胞數量,改善血小板減少癥,使多系骨髓抑制癥狀緩解,嗜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亦明顯緩解。

IL-3與其他細胞因子聯合應用,能誘導、擴增樹突狀細胞(DC)的產生。DC具有典型的表型,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應用于腫瘤疫苗的研制,起到抗腫瘤作用。同時,IL-3基因療法特別適用于配合化療藥物治療中晚期腫瘤患者。將IL-3基因療法與IL-6基因療法聯合應用,能更有效地促進化療后造血功能的恢復,且可互相補充各自造血調控的不足,該法適用于腫瘤患者放化療導致的造血損傷的恢復。

IL-3、IL-5和GM-CSF在哮喘炎癥反應中的作用非常顯著,能有效提高哮喘患者的支氣管粘膜、肺泡灌洗液及外周血中這三種細胞因子水平。

白細胞介素-4 (IL-4)

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細胞、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產生的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

【生物學活性】

IL-4活化細胞毒性T細胞,它被認為是典型的由TH2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對T、B淋巴細胞的發育以及驅動體液免疫反應和抗體產生都是十分重要的。IL-4對B細胞、T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和造血細胞都有免疫調節作用。

1、B細胞: 促進SAC或抗IgM預先刺激B細胞的增殖,這一生物學功能已被用來作為檢測IL-4的生物學活性。IL-4促進B細胞MHCⅡ類抗原、FcεRⅡ/CD23和CD40的表達,并增強B細胞提呈抗原能力,使免疫系統對小量抗原刺激發生免疫應答。增加FcεRⅡ/CD23(IgE Fc 段低親和力受體) 的表達,并釋放可溶性CD23(sCD23)/IgE結合因子(IgE-BF),與mIgE陽性細胞結合并誘導其分化,可能與促進B細胞IgE的產生有關。IL-4提高LPS刺激小鼠B細胞 IgG1、IgE產生水平分別為8~10倍和10~100倍,但對IgG3分泌降低6~10倍,IgG2a、IgG2b和IgM有不同程度下降,對IgA產生無明顯影響。IL-4增強IgG1和IgE水平的機理可能是:①使選擇性刺激定向產生IgG1或IgE的B細胞的增殖和分化;②增加特異的重鏈穩定區(CH)Ig類的轉換使Sμ-Sγ1結合,促進IgG1合成和分泌。IFN-γ對IL-4上述生物學功能有明顯抑制作用。而IL-4則可抑制IFN-γ mRNA的轉錄和抑制IFN-γ誘導B細胞產生IgG2a。寄生蟲感染時血清IgG1和IgE水平升高。此外,IL-4還可促進休止期B細胞的早期活化,從G0期進入G1期,細胞體積增大,并表達CD25。

2、T細胞: IL-4是T細胞自身分泌的生長因子,高劑量IL-4能誘導CD4-CD8+、CD4+CD8-或CD4-CD8-胸腺細胞的增殖。IL-4 增強PHA刺激T細胞釋放GM-CSF和G-CSF。對人的殺傷細胞則有時表現為負調節作用,如在人MLC中IL-4選擇性地促進Th增殖,同時伴有CTL、NK和LAK功能的降低。此外IL-4還能抑制IL-2所誘導的NK白血病細胞LAK活性。IL-4還可刺激CD3陰性NK細胞克隆的生長。

3、刺激肥大細胞增殖,并與IL-3有協同作用,尤其對于粘膜和結締組織型肥大細胞體外生長是必需的。

4、促進巨噬細胞提呈抗原和殺傷腫瘤細胞,可能與調節MHCⅡ類抗原和FcR表達有關。IL-4與GM-CSF、IL-3和LPS有協同作用。IL-4可誘導外周血單核細胞分泌G-CSF和M-CSF,增強中性粒細胞介導的吞噬、殺傷活性和ADCC作用。

5、協同CSF刺激造血細胞的增殖,與G-CSF協同增強粒細胞集落形成,協同紅細胞生成素(EPO)增強BFU-E的形成。

【臨床應用】

IL-4是外分泌的糖蛋白,對于一些炎癥和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由于體內、體外均證實IL-4可以抑制IL-1、IL-6和TNF分泌, 并促進IL-1ra產生,因此應用IL-4可能為治療敗血癥休克提供一種新的方法。

IL-4可刺激氣道上皮細胞產生粘液,還可激活氣道平滑肌細胞引起氣道高反應性,對于治療過敏性炎癥方面很有潛力。

IL-4在臨床上涉及最多的是抗腫瘤治療作用,已知IL-4受體在相當多的腫瘤細胞上表達,包括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非霍奇金病、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和某些實體瘤。IL-4作為腫瘤免疫調節劑已進入Ⅱ期臨床試驗。臨床上,IL-4治療霍奇金病、非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都有一定療效。需要檢查的人群:主要是腫瘤患者和相關疾病的患者需要檢查。

白細胞介素-5 (IL-5)

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又名T細胞替代因子、嗜酸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1、嗜酸粒細胞分化因子等,主要由T細胞(1-4)生產。促進嗜酸性粒細胞分化、成熟、活化、遷移、存活。

【生物學活性】

與其它白細胞介素相比,IL-5生物學活性作用譜相對較窄。

嗜酸性粒細胞:促進骨髓中嗜酸性粒細胞的產生。IL-5轉基因小鼠外周血、脾和骨髓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血清中可檢測到IL-5。IL-5可活化嗜酸性粒細胞,促進其通過ADCC機制殺傷腫瘤細胞,通過調理作者用殺傷病原體,促進嗜酸性粒細胞超氧陰離子的產生,延長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的存活時間,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由IgG和IgA誘導的脫顆粒作用,增加嗜酸性粒細胞來源的神經毒素的釋放,在粘膜免疫中有重要作用。

嗜堿性粒細胞:促進堿性粒細胞組胺和白三烯的產生,參與變態反應的發生。

B細胞:小鼠IL-5促進抗原刺激的B細胞分化為抗體產生細胞,主要作用于進入細胞增殖后期的B細胞,并增加活化B細胞IL-2R的表達,IL-5的這種刺激作用與IL-6功能相似。人IL-5對B細胞似無刺激作用。小鼠IL-5可促進IgA合成,其機制可能是:(1)使mIgM陽性B細胞分化為mIgA陽性B細胞;(2)促進IgA型B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成為分泌IgA的漿細胞。IL-4有協同IL-5促進IgA合成的作用。IL-5對IgM的分泌也有促進作用。

協同ConA或IL-2誘導的胸腺中細胞毒性T細胞前體分化為CTL。

【臨床意義】
1. IL-5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以及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發病有關,寄生蟲感染和變態反應發作時IL-5水平增高。抗IL-5人源化抗體治療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未見明顯效果,但可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病人嗜酸性粒細胞的循環數量。

2. IL-5是嗜酸性粒細胞的趨化劑,上調其粘附分子的表達,促進嗜酸性粒細胞同內皮細胞的粘附,此作用可能與慢性變態反應疾病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有關。 

白細胞介素-6 (IL-6)

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 Th2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產生。

【生物學活性】

IL-6作用的靶細胞很多,包括巨噬細胞、肝細胞、靜止的T細胞、活化的B細胞和漿細胞等;其生物效應也十分復雜,曾稱為B細胞刺激因子2(bsf-2)、26KD蛋白、B細胞分化因子(bCDf)、肝細胞刺激因子(hsf)等。(1)促進T細胞表面IL-2r的表達,增強IL-1和TNF對TH細胞的致有絲分裂作用。(2)作為肝細胞刺激因子,在感染或外傷引起的急性炎癥反應中誘導急性期反應中誘導急性期反應蛋白的合成,其中以淀粉狀蛋白a和c-反應蛋白增加尤為明顯。(3)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并產生抗體;多發性骨髓瘤的惡變B細胞既能產生IL-6,又能對IL-6發生應答,提示IL-6可能作為這些細胞的自分泌性生長因子。(4)IL-6具有抗瘤效應,IL-6 可直接或間接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K 細胞)及毒性 T 細胞的殺瘤活性。(5)有效地促進TNF和IL-1誘導的惡病質;促進糖皮質激素合成;刺激破骨細胞活性和角質細胞生長;還能促進骨髓造血的功能。IL-6不能刺激相應細胞分泌其它細胞因子,在生理濃度下對免疫細胞的自分泌作用亦比較弱,提示其主要免疫學功能是加強其它細胞因子的效果。

IL-6強大的功能我們開篇就展示過了,這里我們再看看核心的:


【臨床意義】
IL-6能使B細胞前體成為產生抗體的細胞;和集落刺激因子協同,能促進原始骨髓源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裂解功能。它可調節多種細胞的生長與分化,具有調節免疫應答、急性期反應及造血功能,并在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反應中起重要作用。IL-6在多種疾病時有明顯改變。IL-6表達失調可引起許多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病時IL-6水平增高。IL-6上升的水平與疾病的活動期、腫瘤的發展變化、排斥反應程度以及治療效果都密切相關,因此,對病人體液中IL-6水平的檢測可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 


1.多克隆B細胞激活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心臟黏膜瘤、Costlemon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艾滋病、Reiter綜合征、硬皮病、酒精性肝硬化、膜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銀屑病等患者均表現有多克隆B細胞活化。
2. IL-6與腫瘤:漿細胞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樣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Lennet淋巴瘤、霍奇金病、心臟黏液瘤、宮頸癌等密切相關。 

3. IL-6與神經系統疾病:阿爾茲海默癥、舞蹈病、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

4.術后、燒傷、急性感染、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等疾病時,患者體液(血清、尿液、囊液、培養上清)中均可觀察到IL-6明顯升高。可由此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療效。 

白細胞介素-7 (IL-7)

IL-7的靶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對來自人或小鼠骨髓的B祖細胞、胸腺細胞及外周成熟的T細胞等均有促生長活性。

【生物學活性】

1. 促進pre-B細胞生長:① 來自新鮮骨髓的pre-B細胞用含IL-7的液體培養基培養2-5天后,細胞數量大大增加。② 將pre-B細胞置于含IL-7的半固體瓊脂培養基中培養,能生長成pre-B細胞的集落。③ IL-7不能促進脾臟,淋巴結中成熟 B細胞的生長,表明 IL-7 能夠促進pre-B 細胞生長而對成熟的B細胞無作用。

2. IL-7對胸腺細胞的作用:① IL-7能單獨誘導胸腺細胞增殖。② 低劑量IL-2 (10u/ml)也能增強IL-7誘導的胸腺細胞增殖能力,所誘導的胸腺細胞為CD4+ CD8-、CD4-CD8+和CD4-CD8-,對CD4+CD8+胸腺細胞沒有作用。

3. IL-7 促進T細胞生長的作用:合用IL-7 與ConA 時則能顯著地誘導pro-T 細胞生長分化,且對CD4+ 和CD8+ 細胞皆有促增殖作用。


4. IL -7對殺傷性細胞的誘導作用:IL-7不能增強抗原特異性CTL的殺傷活性,但它能誘導出一定水平的LAK活性,其誘導能力在誘導早期階段 (如第7天時)弱于IL-2,但在誘導晚期階段 (如第l5天時) 則強于IL-2。

【臨床意義】

眾多動物實驗已經證明IL-7可以通過外周CD4+T細胞和CD8+T細胞的穩態增殖恢復免疫功能,能夠在干細胞移植和化療后促進免疫重建。另外,IL-7在應用疫苗,病毒感染和過繼性細胞治療時能夠增強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反應。IL-7發揮效應的機制包括下調程序性細胞死亡因子1(PD-1)和細胞因子信號傳導抑制蛋白3(SOCS3)的表達和上調抑制細胞凋亡基因BCL-2的表達,通過拮抗相關抑制網絡的效應從而在急慢性病毒感染中發揮作用。

白細胞介素-8 (IL-8)

由Th1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趨化并激活中性粒細胞,促進中性粒細胞的溶酶體酶活性和吞噬作用。

【生物學活性】

IL-8是一種多功能因子,其生物學功能無種屬特異性。早期發現中性粒細胞是其作用的靶細胞,能特異性趨化中性粒細胞進入炎性組織,促使其脫顆粒,產生超氧陰離子,引起呼吸暴發;并激活炎性細胞;促進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發熱、參與炎癥病理性損害;促進炎性介質釋放;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慢性炎癥,所以在炎性反應中起重要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IL-8能作用于不同細胞,它能促進炎性反應進程、刺激血管的形成、促有絲分裂、調節宿主免疫功能等,與多種炎性反應性疾病、腫瘤、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

【在臨床中的應用】

1. 在炎癥方面的應用

(1)在潰瘍性結腸炎的應用與治療上,潰瘍性結腸炎使IL-8的表達升高。炎癥反應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誘導IL-8來介導完成的炎癥引起的腫脹應用激素可以迅速緩解。

(2)在某些與中性粒細胞積聚有關炎癥和呼吸系統疾病的局部或血清患者中IL-8也有明顯增高,如肺纖維化、呼吸窘迫綜合征、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IL-8水平升高,在肺內均可趨化并激活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從而造成炎癥介質的過量釋放,誘發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

(3)高鋁暴露使癲癇患者癲癇大發作,體內IL-8的大量釋放。

2. 在腫瘤方面的臨床應用 

抑制腫瘤細胞內的IL-8信號可提高腫瘤細胞對常規化療的敏感性。抑制腫瘤內的IL-8信號傳導可延緩腫瘤進程并可增加多種實體瘤對臨床化療的敏感度。

3. 在過敏反應方面的應用

國內外的一些研究均表明IL-8在過敏性紫癜血管炎中有表達,對過敏性紫癜的發生、發展過程發揮一定的作用。IL-8在過敏性紫癜患者血清中明顯增高,治療后下降明顯,說明其在過敏性紫癜的發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 

IL-8是急性期反應的主要細胞因子介體,是對炎性刺激反應時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內皮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具有IL-8、P物質對疼痛及炎癥的敏感性較之CRP更為敏感,常在CRP升高以前,就可發現IL-8、P物質升高。

5. 在精神分裂癥方面的治療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治療血清IL-8水平非常顯著地高于正常人,經抗精神病藥物治療6周后與正常人組比較仍有顯著性差異。

6. 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腦損傷患者IL-8的影響 

醒腦靜在促進意識恢復方面優于基礎治療。與治療前比較,實驗組治療后IL-8明顯降低。

7. 在妊高征腎病方面

妊高征腎病患者血清IL-8水平非常顯著地高于正常孕婦組,其升高的機理可能是:IL-8對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細胞具有較強的趨化作用,其主要生物學活性是趨化激活中性粒細胞,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基底膜及內皮下肌層,導致血管內皮通透性增加,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之故。

白細胞介素-9 (IL-9)

人的IL-9(白細胞介素-9)又名P40,小鼠的IL-9(白細胞介素-9)又名P40、肥大細胞生長增強刺激劑、和T細胞生長因子Ⅲ。小鼠的IL-9作用于人細胞,人的IL-9對于小鼠細胞無活性。

【生物學活性】

IL-9的免疫生物學功能有雙向性,即它既能促進一些疾病的發生發展,又能抑制一些疾病的發展。目前研究認為,在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病中,IL-9是一種致病因子;而在寄生蟲感染和皮膚移植中,IL-9能促進機體清除病原體以及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形成。

1.超敏反應:以前人們一直認為肺部超敏反應由Th2細胞主導。最新實驗證明,肺部超敏反應并非僅由Th2細胞介導,Th9細胞和NKT細胞也參與了此類疾病的發生發展。Th9細胞源性的IL-9能夠促進肥大細胞的增殖并釋放IL-13,IL-13能夠進一步促進肺部粘液的分泌并引起氣道高反應性;PU.1缺陷或PU.1和IL-25均缺限的小鼠氣道炎癥減輕。NKT細胞源性的IL-9能夠介導肥大細胞進入肺部病灶。食物過敏時,Th2或Th9分泌的IL-9也會引起肥大細胞的增殖,并間接增強腸道的炎性浸潤。

2.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EAE模型(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模型)中,Th9和Th17細胞均能分泌IL-9。特異性阻斷IL-9后,疾病進展減慢。雖然Elyaman稱,IL-9能夠抑制小鼠的炎癥反應,但大多數免疫學家的實驗表明,在EAE及其它自身免疫病中,IL-9具有促炎作用。例如,過繼轉移抗原誘導的Th9細胞能夠促進EAE的炎癥反應;小鼠口服免疫耐受劑后,IL-9的水平降低,EAE的炎癥得到緩解;此外,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IL-9 +Th17細胞的數量增加。

3.寄生蟲感染腸道寄生蟲感染時,IL-9促進肥大細胞釋放趨化因子和炎性介質,募集嗜酸性粒細胞,促進腺體細胞分泌粘液,加劇腸道浸潤,增強平滑肌的收縮,促進腸道寄生蟲的排出。鼠鞭蟲感染時,細胞因子IL-9促進寄生蟲排出腸腔,并有利于在局部組織形成肉芽腫包裹蟲卵。肺部寄生蟲(如曼森血吸蟲)感染時,IL-9缺陷小鼠肺部粘液的分泌量以及肥大細胞的募集會顯著減少,而肉芽腫的形成不受影響。

4.皮膚移植耐受皮膚移植時,IL-9能夠加強移植物中Foxp3 +Treg細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抑制宿主對移植皮膚的進行性免疫應答反應。Foxp3 + Treg細胞是分泌IL-9的主要細胞類型。IL-9通過肥大細胞的募集和脫顆粒來介導移植耐受。

【臨床意義】

1.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血漿IL-9水平與總IgE濃度呈正相關。老年支氣管哮喘患者血漿中IL-9水平升高,與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

2.IL-9可能參與了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早期發病過程,與疾病活動性有關。

3.在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動物,IL-9可以促進疾病發展,有致炎作用。近年研究發現IL-9有抑制Th1和Th17細胞反應的作用。IL-9、IL-10及TGF-β1均參與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發病過程,IL-9及IL-10可能具有抑制炎癥作用,其持續升高可能與CHB患者慢性感染狀態有關。

4.Th9細胞相關細胞因子IL-9和轉錄因子PU.1參與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發展過程。 

5.白介素9(interleukin-9,IL-9)作為一種促炎細胞因子,在慢性氣道炎癥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IL-9與自身變態反應的關系密切相關,特別表現再與支氣管哮喘的發病過程中淋巴細胞和嗜酸粒細胞分泌IgE相關。鼻竇炎是一個有大量炎性細胞和炎性因子參與的局部炎癥反應性疾病。研究發現,無論是慢性鼻-鼻竇炎(CRS)還是真菌性鼻竇炎患者,病變的鼻粘膜中均有IL-9蛋白和mRNA表達增加。目前認為,IL-9作為一種炎性細胞因子,使參與慢性炎癥的炎性細胞再粘膜及粘膜下層聚集,從而使炎癥持續存在。

6.IL-9的表達與促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1、IL-17、干擾素-γ有一定的關聯,這些細胞因子與IL-9共同介導炎癥反應,參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過程。

白細胞介素-10 (IL-10)

也稱為細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是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可以在多種類型細胞中發揮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的作用。

【生物學活性】

1、IL-10的單核細胞可有效調節單核/巨噬細胞功能。作為細胞介導免疫反應的負調節物,IL-10能抑制前列腺素E2和產炎性細胞因子包括TNF-α、IL-1、IL-6和IL-8的產生。IL-10可抑制人THO、Th-1、Th-2樣T細胞克隆的增殖。

2、促進肥大細胞和胸腺細胞增殖,IL-10也是淋巴結、脾臟細胞生長的復合因子。

3、IL-10抑制炎癥反應和細胞免疫反應,加強與適應性免疫和清除功能相關的耐受性,抑制由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的促炎因子。

4、提高B細胞的存活率,促進B細胞的增殖、MHCⅡ類抗原表達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并與Th2所產生的IL-4、IL-5有協同作用。

5、抑制NK細胞因子的產生。

6、抑制反應性氮氧化物的產生。

【臨床意義】

IL-10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IL-10可以通過抗原提呈細胞(APC)發揮免疫抑制,通過T細胞發揮負調節作用,在腫瘤環境中對免疫應答具有負向調節作用;另外,IL-10對T、B淋巴細胞具有刺激作用,并且在腫瘤環境中IL-10也能發揮刺激作用;IL-10的雙向調節作用自從被發現起就一直被關注,它不僅影響免疫系統,而且可以通過調節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影響許多病理生理過程,包括血管生成、腫瘤形成和感染,還能通過誘導調節性T細胞在外周耐受中建立作用;對克羅恩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HCV感染、HIV感染等,IL-10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白細胞介素-11 (IL-11)

它是一種新的造血細胞因子。IL-11由人類骨髓基質細胞(成纖維細胞)及間質細胞分泌產生, 人甲狀腺癌細胞 NTM-1亦能持續分泌 IL-11。

【生物學活性】

1、參與機體免疫反應

體外、體內試驗證明, IL-11能參與原發性、繼發性免疫反應, 調節特異性抗原抗體反應。在體外,IL-11 能促進IL-6依賴的漿細胞瘤細胞增殖和T細胞依賴性B細胞的發育。在含IL-11、EPO的培養基中原始細胞可分化成巨噬細胞。

2、參與造血調控

IL-11、G-CSF 、IL-6 協同IL-3刺激人類和鼠類巨核細胞集落形成;其中IL-11在巨核細胞生長、成熟中起著重要調節作用, 并能提高血小板數。IL-11 可特異性縮短造血干細胞細胞周期中的G0期,聯合IL-4能促進原始造血前體細胞集落形成。協同IL-3或干細胞因子(SCF), IL-11 可使原始多系造血祖細胞擴增 , 同時可促進多系CFC, 紅系爆式形成單位(BFU-C), 紅系細胞形成單位(CFU-E)的分化。

3、過度表達時的生理反應

Hawley等通過小鼠實驗, 研究當人源IL-1過度表達時的生理表現。予受體小鼠致死劑量照射后進行小鼠骨髓移植, 其中供體小鼠骨髓細胞已被攜帶人源IL-11基因的逆轉錄病毒轉染。經過一定時間的恢復, 受體小鼠高表達IL-11, 并出現一系列反應,包括:脂肪丟失、胸腺萎縮、血漿蛋白水平的轉變、頻發性眼瞼炎、機體興奮等。在受體小鼠外周血中, 出現持續的血小板水平增高, 脾臟中髓系祖細胞水平>20 倍, 但循環白血病細胞總數沒有改變。

【臨床應用】

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及與之相關的貧血、白細胞減少癥和血小板減少是很多化療藥物的劑量限制性毒性。盡管幾種生長因子的應用,如紅細胞生長素、集落刺激因子的出現大大減輕了貧血及粒細胞減少癥對患者的危害,但血小板減少卻是一個一直都未解決的問題。雖然輸注血小板可暫時緩解血小板減少,但這種作用僅是暫時的,同時還可能出現其他問題如感染、輸血反應、抗體產生。因此,臨床上對促進血小板生長因子的需要十分迫切。

在尋找血小板生長因子的過程中,人們陸續發現了TPO(促血小板生長素)、干細胞因子(c-kit片段)、IL-1、IL-3、IL-6、IL-11和GM-CSF,其中IL-11顯示了較好的作用。重組人的IL-11(rhIL-11)由美國Genetics Institute(GI)公司研制成功,1997年11月經FDA批準上市,商品名為Neumega,它是目前治療化療導致的血小板減少癥的惟一有效的藥物。但在自體骨髓移植中,rhIL-11不能降低血小板輸注事件的發生率,同時還會出現水腫和較高的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

主要的不良反應為水鈉潴留,患者可出現周圍性水腫、呼吸困難、疲乏,嚴重者出現胸水、腹水、心包積液。水鈉潴留可導致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下降,有時患者還需輸注紅細胞。注射局部可出現疼痛、紅腫,還有少數患者出現皮疹、厭食、暫時性視力模糊(由視神經盤水腫所致)、抗體形成、過敏等。部分患者出現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應,如心律失常、暈厥、心動過速、房顫等。

rhIL-11一般在化療完成后6~24h開始皮下注射,劑量為50ug/kg,每日一次,連用14d,或直到血小板最低點過后計數≥100000/mm3方可停藥。往往注射5~9d左右血小板數量開始上升,停止給藥后連續7d血小板仍繼續上升并于14d內恢復至基數水平。

雖然rhIL-11是目前唯一批準用于血小板減少癥治療的藥物,但由于它對血小板生長的刺激程度僅為中等,同時,應用中又有一系列不良反應,因此人們還在不斷研究以期開發出療效更好、毒性更低的藥物。目前正在進行研究的藥物有融合蛋白PIXY321、C-mpl片段模擬胎、高度親和的IL-3受體片段(IL-3-synthokine)等。也有學者試圖聯合應用幾種有效藥物綜合治療血小板減少癥。

白細胞介素-12 (IL-12)

由樹突狀細胞(DC)、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以及其他抗原遞呈細胞(APC)產生。

【生物活性】

1、Th1/Th2 活性的作用調節

IL-12p70是細胞介導免疫中非常重要的細胞因子。其主要免疫調節作用是誘導早期輔助性T母細胞分化為Th1 細胞,并促進Th1 細胞的發育和增殖。輔助性T 細胞是細胞介導免疫應答和B 淋巴細胞產生抗體所必需的,可分為Th1 和Th2 兩個亞群。前者產生IL-2 、IL-3 、IFN-γ和淋巴毒素及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 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等, 參與細胞免疫;而后者則產生IL-4 、IL-5 、IL-10 和IL-13 等細胞因子,輔助B 細胞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某些病原菌只能被Th1或Th2 有效地抑制。

IL-1 、IL-6 、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tic factor ,TNF-α)以及轉移生長因子-β(transfering growth factor ,TGF-β)都不能誘導Th1 細胞,只有IL-12P70 能獨立誘導Thl 細胞的分化與增殖。同樣,用單克隆抗體耗盡γ干擾素(interfe ro n-γ,IFN-γ),也會抑制Thl 細胞的分化和增殖。由此可見IL-12 促進Th1細胞的增殖, 可能是通過IFN-γ而發揮作用的。IL-4 和IL-10 均對IL-12P70 促進Th1 細胞分化和增殖能力有抑制作用。IL-4 通過促進Th2 的增殖對Th1細胞的增殖產生抑制。

2. 促進T 細胞和NK 細胞的增殖及殺傷作用

IL-12P70 能促進T 細胞和NK 細胞的增殖。對外周血分離T 細胞、培養T 細胞克隆、CTL 細胞系和TIL 細胞都有啟動生長增殖效應,IL-12P70 還可刺激CD4+和CD8+的TCR-αβ+ T細胞或TCR-γδ+ 淋巴母細胞的增殖,而IL-2 抗體或受體不能抑制其增殖,因此這一效應不依賴于IL-12P70 。說明IL-12P70 效應獨立于IL-12P70。雖然IL-12P70 誘導PHA 激活的淋巴細胞增殖效應僅為IL-2 的一半, 但與IL-4 、IL-7 的作用相同, 而所需IL-12P70 的濃度遠遠低于IL-2 、IL-4 、IL-7 。IL-12P70 能直接刺激CD56+NK 細胞的活化,IL-2 和IL-7 對NK 細胞的刺激效應僅為IL-12 的15 %和50 %, 不過總的來說IL-12P70 誘導NK 細胞的增殖尚達不到T 細胞的同等水平。IL-12P70 能激活NK/LAK 前體細胞使之成為具有細胞溶解功能的殺傷細胞,CD56+NK 細胞與IL-12P70 過夜孵育后能顯著增強對NK 敏感、NK 抵抗、抗體包被的腫瘤靶細胞及病毒感染的纖維母細胞或T 細胞的殺傷能力。IL-12P70 的上述性質提示其作為一種免疫調節因子治療惡性腫瘤的潛在價值。

3. IL-12P70 對其他細胞因子產生的調節作用

IL-12P70 可刺激NK細胞和T細胞產生IFN-γ。但IL-12P70 誘導靜止狀態的外周血淋巴細胞(PBL)及刺激新生兒CD4+T 細胞產生IFN-γ時需要有H LA-DR+輔佐細胞(accessory cell s)的參與,這類輔佐細胞表面既無B 細胞標志, 又缺乏單核細胞表面標志,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是其中的一種;而IL-12P70 刺激激活的NK細胞和T細胞產生IFN-γ時則不需要輔佐細胞的協同。盡管I L-2也能刺激T 和NK 細胞產生IFN-γ, 但I L-12 誘導T 細胞、NK 細胞產生IFN-γ的主要信號途徑與IL-2 的不同,抗IL-2 抗體只能略微降低IL-12P70 誘導的IFN-γ產量(22 %);而抗IL-12P70 抗體不能抑制I L-2誘導的IFN-γ產量,IL-12P70 和I L-2 聯合應用有協同刺激NK 細胞、T 細胞產生IFN-γ的作用。另有研究發現IL-4 能增強IL-2 和IL-12P70 誘導的鼠NK 細胞表達IFN-γ。IL-12P70 除能誘導IFN-γ的表達外, 還能刺激其他細胞因子的生成。如可誘導NK 細胞表達微量TNF 。IL-12P70 和IL-2 聯合應用在誘導TNF 表達方面有疊加作用。在人類IL-12P70 只能刺激新生兒CD4+T 細胞表達TNF-β , 卻不能誘導其產生TNF-α;而小鼠IL-12P70 則不能誘導SCID 鼠脾細胞產生任何類型的TNF 。但IL-12P70 可使正常小鼠脾細胞mRNA 的表達量增加5倍左右。此外,IL-12P70 還可刺激NK 細胞產生可溶性的p55 和p75 TNF 受體。IL-12P70 能使小鼠脾細胞的IL-10mRN A 表達量增加46倍。由于IL-10 可抑制IL-12P70 的某些功能,因此IL-12P70 誘導IL-10 生成可能是體內的一種反饋調節。

【應用研究】

研究表明,Th1細胞在防止瘧疾傳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分泌的IFN-γ可刺激巨噬細胞產生大量的一氧化氮,直接殺死病原菌。IL-12P70 是介導Th1 細胞免疫應答關鍵的細胞因子;IL-12P70 基因敲除小鼠不僅脾細胞分泌IFN-γ的能力下降,而且其巨噬細胞的吞噬調理作用也明顯低下。NK 細胞對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也明顯依賴于IL-12P70的存在。瘧原蟲初次感染的不同結局明顯取決其感染早期Th1細胞免疫應答的建立與否。IL-12P70 則通過促進Th1 細胞的分化和增殖而在阻止瘧疾傳染中發揮作用。

此外, IL-12P70 作為腫瘤免疫基因治療的候選基因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IL-12P70 除增加NK/ LAK 的殺傷活性外, 還能誘導特異性CTL 細胞的產生, 后者被認為是殺瘤作用最有力的細胞。誘導CTL 的產生需要IL-12P70 和腫瘤抗原的共刺激作用,用IL-12P70 和經放射照射的黑素瘤細胞同時誘導時, CD3+T 細胞能特異溶解受MHC 限制的靶細胞, IL-12P70 也能增強抗-CD3 單抗刺激的CD8+T 細胞溶解靶細胞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應用肌醇磷脂特異性磷脂酶洗脫顯示,IL-12P70是以錨定蛋白的形式嵌合在腫瘤細胞膜上,可以使IL-12P70 在免疫反應的局部發揮作用,克服了可溶性IL-12P70 的全身性不良反應和毒性作用及半衰期短等不足。

白細胞介素-13 (IL-13)

IL-13可由多種細胞分泌,如CD4+T細胞、CD8+T細胞、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特別是2型輔助性T細胞(Th2)。

【生物活性】

1、對單核巨噬細胞的調節作用  IL-13對單核細胞形態和表面分子表達具有調節作用。IL-13促進單核巨噬細胞形態改變,加速單核巨噬細胞融合,形成異物型多核巨噬細胞(foreign body giant cell,FBGC)。IL-3可增強人單核細胞表面CD23(IgE低親和力受體IgERn)、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MHCII)和甘露糖受體(與吞噬作用有關)表達。IL-13可抑制脂多糖(LPS)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致炎性細胞因子的基因轉錄和蛋白質合成,如IL-1、IL-6、IL-8等。

2、IL-13對B淋巴細胞具有調節作用  IL-13可以誘導B細胞表達CD23/CD72/IgM和MHC II。IL-13可以誘導CD4+T細胞共育的高純度成熟B細胞表達IgE重鏈基因,合成IgE和CD4,但對IgG,IgM和IgA合成無作用。IL-13和另一個細胞因子IL-4在基因位置和DNA序列上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功能上也有所相似。IL-13是除了IL-4之外,在過敏性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細胞因子。

3、IL-13對血管內皮細胞的調節作用  IL-13可選擇性誘導培養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表達血管間黏附分子1(VCAM-1),而不影響E-選擇素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表達,增強嗜酸性粒細胞與內皮細胞的黏附作用。

4、IL-13促進NK細胞產生IFN-γ,與IL-2具有協同作用。IL-13調節肥大細胞的細胞因子,誘導肥大細胞早期英大基因(c-fos)表達,增強ICAM-1分子表達。基因轉導研究證實,IL-13具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腫瘤活性。但具體機制并不清楚。

【臨床應用】

過敏性哮喘以炎癥過程為核心,典型地伴隨有Th2型免疫應答。Th2細胞產生一系列細胞因子如IL-4、IL-5、IL-9和IL-13等,其中IL-13被認為是最為核心的因子,幾乎參與到哮喘所有的并發過程。目前已經有大量試驗證明,IL-13在哮喘發病機制中起到中軸的作用,因此,眾多哮喘的治療因子中,IL-13及其信號途徑作為有前景的治療靶位點展現了其在臨床上的重要價值。基于此,應用IL-13的對抗物阻斷哮喘病中大量表達的IL-13的生物活性,對與改善哮喘應該是一個好的方法。

小鼠體內模型證明IL-13通過非淋巴細胞依賴途徑誘導哮喘癥狀,這是IL-4所不及的,因此IL-13是治療哮喘過程中更為有效的靶位點。此外,IL-13通過與IL-13Rα2結合誘導產生TGF-β,從而誘導哮喘患者的肺部纖維化。同小鼠體內模型一樣,哮喘病患者體內IL-13也是大量表達,在人哮喘病發病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sIL-4R是首次用于治療哮喘的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這是基于IL-4的定向靶位。與sIL-4Rα一樣,sIL-13R重組體作為治療哮喘的治療因子,具有特異性抑制IL-13的作用。sIL-13R有sIL-13Rα1和sIL-13Rα2兩種。劍橋抗體中心應用抗IL-13抗體單抗治療重度持續哮喘患者,臨床I期試驗初步證明它是安全有效的。IL-13單克隆抗體治療哮喘在國外已經呼吁II期臨床試驗(2013年),以疫苗形式誘導持續的IL-13中和抗體,對哮喘這樣的慢性疾病而言具有更大的應用潛能。

白細胞介素-14 (IL-14)

能誘導活化的B細胞增殖以及對靜止的B細胞不具刺激作用,又被稱為高分子B細胞生長因子。

【生物學活性】

IL-14可誘導活化B細胞增殖,但對靜止B細胞無刺激作用,也不誘導抗體合成和分泌。此細胞因子可給已被體內的Staphylococcus aureus Cowan I(SAC)或體外的抗μ活化的B細胞釋放出增值信號。基于這些生物學特性,雖然為最佳的B細胞增殖所需要Bb的濃度比IL-14高得多,但是IL-14與來自補體替代途徑的因子B的Bb活化片段的作用卻是相似的。此外,IL-14,而不是Bb,能增加細胞質中的cAMP和Ca2+,因此,可提高受體的表達。IL-14在缺乏共刺激物時,仍可刺激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細胞的集落形成。因此,有這樣一種假說:此細胞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造血生長因子,它可以調節CLL中集落產生“成熟的”白血病B細胞的增值活性。

此外,IL-14還與IL-4相似,能誘導抗μ鏈抗體激活的B細胞增殖,抑制免疫球蛋白分泌,選擇性擴增特定的B細胞亞群(可能是記憶性B細胞亞群)。IL-14還具有抑制絲裂原誘導的B細胞Ig分泌的效應。

【臨床應用】

1、具有高腫瘤細胞負擔的非Hodgkin淋巴瘤(NHL-B)患者的滲出液體中存在IL-14。從病人體內新分離出來的NHL-B細胞可以表達IL-14 mRNA,分泌IL-14,而且與IL-14相對應進行增殖,而外源IL-14也能刺激體外的NHL-B細胞增殖。因此,它可能作為NHL-B細胞系的一個自分泌和旁分泌生長因子,并且假設可引起NHL-B細胞逃逸出正常的生長調控。因此,可以采用基于IL-14的反義寡核苷酸作為攻擊性(中等程度和高級的)NHL-B一個治療性手段。

2、IL -14 可能通過促進 B 細胞增殖、增強機體對胸腺依賴性抗原、胸腺非依賴性抗原的免疫反應,活化體液免疫,誘導 TgAb、 TPOAb 表達增高,進而引起橋本甲狀腺炎的發病。最新的研究發現橋本甲狀腺炎患者甲狀腺組織中 IL-14 表達增高,甲狀腺濾泡細胞可誘導表達IL-14,認為 IL-14 在橋本甲狀腺炎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還發現橋本甲狀腺炎患者外周血中IL-14 表達增高, 且其表達水平與 TgAb、 TPOAb 表達水平呈正相關。研究進一步證實 IL-14 與橋本甲狀腺炎的發病密切相關。

3、IL-14不僅是調節B細胞功能的重要細胞因子, 其受體也是B細胞上的重要功能分子,并且與某些B細胞性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關。IL-14-α由IL-14外顯子3-10基因編碼。研究表明,原發性和繼發性干燥綜合征患者表達高水平的IL-14-α,IL-14-α的轉基因小鼠更是表現出高丙種球蛋白血癥、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干燥綜合征典型癥狀,這提示IL-14在干燥綜合征的病理生理學中存在重要意義,對其深入研究或為干燥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及防治提供理論基礎。

4、單純性牙周炎是導致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因素,主要破壞患者的牙齦及牙周組織 。目前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單純性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會產生脂多糖等內毒素,內毒素經過轉運系統最終進入到結締組織中,引起牙齦及牙周組 織的免疫反應,刺激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產生如IFN-r、SAA及IL-14等免疫調節因子使其濃度在患者牙周組織局部以及患者外周血中增加。IL-14既促進被有絲分裂原活化的B細胞增殖,又能抑制被有絲分裂原活化的B細胞分泌抗體,但是IL-14水平變化與單純性牙周炎的關系尚未明確。

白細胞介素-15 (IL-15)

一種可溶性細胞因子,作為多種免疫細胞的趨化因子參與并調節機體炎癥反應及免疫反應。

【生物活性】

1、刺激T細胞增殖:IL-15可刺激CTLL、PHA活化的T細胞、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增殖,并與IL-2有協同作用。IL-15對T細胞有趨化作用,其趨化作用強于IL-8和MIP-α。X連鎖SCID小鼠發病的部分原因是IL-15介導的功能有缺陷。

2、調節B細胞增殖和分化:IL-15可刺激活化B細胞的增殖,與CD40配體協同,刺激活化B細胞分泌IgM、IgG1和IgA,但不產生IgG4和Ig

3、調節NK細胞:IL-15誘導CD34+造血祖細胞分化為CD56+ NK細胞,NK細胞對IL-15刺激有一定的增殖反應,并明顯提高殺傷活性,維持存活。IL-15可促進穿孔素和粒酶的表達。IL-15可協同IL-12促進NK細胞的殺傷活性和細胞因子的分泌。在小鼠體內IL-15亦具有促進NK殺傷活性的作用。它還可誘導CTL和LAK的產生和殺傷活性。

4、IL-15的趨化作用:IL-15對人外周血單核細胞具有明顯的趨化作用。體外實驗證明,IL-15在0.6ng/ml的濃度時,能導致人外周血單核細胞出現去極化現象,其作用明顯強于IL-8和巨噬細胞炎性反應蛋白-1α,而且IL-15對CD4+或CD8+T細胞亞群的極化作用無明顯差異,但對B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無極化作用。IL-15的趨化作用預示它可能參與炎癥反應的調節。

【臨床應用】

IL-15和 IL-2對于調控體內淋巴細胞功能和穩態起重要作用。在體外具有類似的刺激淋巴細胞增殖作用,然而在體內的作用卻明顯不同。不同生理功能是由于各自不同受體亞基介導的不同信號轉導通路、不同受體亞基表達模式。反式呈遞方式介導的信號轉導是IL-15功能不同于IL-2的一個重要機制。盡管它們的異三聚體受體中有兩個共用亞基,這兩種細胞因子在適應性免疫應答中具有明顯不同的作用。IL-2獨特的作用是清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相反, IL-15可長久維持記憶性T細胞針對病原體的免疫應答。

1、在慢性的炎癥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中,IL-15通過趨化作用征集和活化T淋巴細胞的能力已得到證實,這表明IL-15在病理狀況下能發揮生物學作用。目前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直接針對T細胞的治療方法證明能夠改善疾病狀況。在類風濕關節炎中,IL-15可能是未來治療性介入的一個有用的對象。

2、IL-15在抗蠕蟲及原蟲感染等方面可發揮免疫增強作用。

3、IL-15可能在腫瘤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體內、外實驗都已證實,IL-15能夠誘導CTL細胞和LAK細胞活性而體現抗腫瘤活性。有研究證明IL-15能夠在相對穩定的黑色素瘤患者體內誘導淋巴細胞中的LAK細胞活性,從新的腫瘤組織中殺傷自體固有的黑素腫瘤細胞。

白細胞介素-16 (IL-16)

主要由活化的CD8+T細胞產生,受體是CD4,能趨化CD4+T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誘導T細胞和單核細胞表達IL-2R和HLAII類分子。

【生物活性】

1、誘導人CD4+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細胞遷移;

2、誘導人CD4+細胞和單核細胞的IL-2R和HLA-DR表達:在與其他一些趨化粘附分子共同作用時, LCF能夠誘導IL-2R的表達和向上調節靜息狀態下人T淋巴細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Ⅱ型分子;

3、影響蛋白激酶C(PKC)的分布;

4、抑制CD3依賴淋巴細胞活化與增殖。IL-16與CD4的相互作用導致了抗原非依賴性趨化作用和IL-2R的表達,這一炎癥前期狀態與經CD3/TCR復合體參與的免疫應答暫時被抑制有關。

【臨床應用】

1、糖尿病和IL-16水平有關聯,具有代謝綜合癥的ò型糖尿病病人血清中的IL-16水平顯著升高。

2、IL-16是一種早期促炎因子,可誘導單核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樹狀細胞等表達細胞因子受體,進而使這些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從而擴大機體的炎癥反應。在肝移植上盡管有嚴格的組織差異性,肝炎患者肝移植之后還會普遍存在病毒的復活現象。

白細胞介素-17 (IL-17)

【生物活性】

1、 IL-17A具有強大的致炎性:① 它能促進機體局部產生趨化因子,如IL-8、MCP-1(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Gro-a (生長調節因子-a),因此有助于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迅 速增多。② 能刺激產生IL-6和PGE-2,增強局部炎癥。此外,IL-17A可刺激產生造血細胞因子G-CSF和GM-CSF,引起骨髓細胞系的增生;③ 還能誘導細胞表面的細胞間粘 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 ),驅動T細胞的應答。

2、IL -17E在體外和體內也均具有強大的促炎性效應:① 作為IL -17A 的類似物,IL-17E也能刺激NF-kb的活化,后者是促進某些重要的致炎分子包括TNF、IL-1b信號轉導的轉錄因子。② IL-17E的過度表達可引起免疫應答的明顯變化。③ IL-17E的存在可誘導多種組織,尤其是肝臟、心臟、肺的病理改變,其特征是混合性的炎性細胞浸潤、上皮的增生和肥大。

3、新的IL-17家族成員各自具有明顯不同的表達形式,因此可能具有各不相同的生物學作用:① IL-17A的表達被高度調控著,且除了在那些特定的、活化的T細胞之外,基本上不能檢測到IL-17A的轉錄。② 在某些外周組織和免疫組織,如胰腺、小腸和胃組織中,IL-17B可適量表達。③ IL -17C的表達極為罕見,但像IL-17A一樣,它的表達在炎性條件下被高度調控著。④ IL-17D在肌肉組織和神經系統中的表達特別高,提示其生物學活性可能與IL-17A明顯不同。⑤ IL-17在很多外周組織中的表達都極低,但能通過PCR檢測到。IL-17FmRNA的表達與IL-17A很相似,其表達普遍很低,但在T細胞的活化群體中可清楚地觀測到。

IL-17家族的信號轉導

1、IL-17A由活化的T細胞產生,并與普遍表達于所有細胞類型的IL-17R結合介導炎癥反應。然而,IL-17A信號傳遞的確切機制仍未完全闡明。在包括RA的慢性炎癥中,IL-17A可通過直接使基質降解,或間接使活化的炎性細胞增多并誘導其它致炎細胞因子包括IL-1b和TNF-a進入炎性組織,引起組織損害。

2、 IL-17A活化MAPKs(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所有的三個成員,即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RK1和ERK2 )p44和p42、Jun蛋白N-端激酶 (JNK )和p38。

3、 在人的纖維母細胞、腸上皮細胞和培養的軟骨細胞中可見IL-17A誘導NF-kb的活化,該作用可能與TNF受體相關因子(TRAF)-6有關。

4、 在人單核白血病細胞系U 937中,IL -17A可誘導Janus激酶 (JAN ) 以及信號轉導 和轉錄激活蛋白(STAT )途徑的某些成員發生酪氨酸磷酸 化,其中包括Tyk2、JAK1,2和3、STAT1,2,3和4,提示JA K/STAT途徑可能參與調節IL-17A的生物學效應。

【臨床意義】

IL-17家族與多種疾病有關。目前的研究表明,IL-17A和RA、氣道炎癥、其它慢性炎性疾病以及腫瘤的生長相關。通過序列的相似性而鑒定出來的IL-17家族,與已知的細胞因子家族相比,具有特異性。目前對于IL-17家族的研究,大部分是在探索該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然而,迄今為止我們所 知的IL-17及其新的家族成員的功能提示,這些分子能引發深刻的生物學應答,并可能在免疫應答的微調中起重要作用。該家族的某些成員與炎癥相關,并可誘導其它與炎性應答相關 的細胞因子,提示可通過抑制或者調節這些蛋白質的功能,進行治療性的應用。

白細胞介素-18 (IL-18)

【生物活性】

IL-18是一種多功能因子,其生物學功能無種屬特異性。早期發現中性粒細胞是其作用的靶細胞,能特異性趨化中性粒細胞進入炎性組織,促使其脫顆粒,產生超氧陰離子,引起呼吸暴發;并激活炎性細胞;促進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發熱、參與炎癥病理性損害;促進炎性介質釋放;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慢性炎癥,所以在炎性反應中起重要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IL-18能作用于不同細胞,它能促進炎性反應進程、刺激血管的形成、促有絲分裂、調節宿主免疫功能等,與多種炎性反應性疾病、腫瘤、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

【臨床應用】

IL-18 與感染性疾病

流感病毒感染的巨噬細胞產生IL-18 增多;應用數種不同的微生物刺激人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均使IL-18 的分泌增加;感染性中樞神經疾病患者腦脊液及結核病患者血清IL-18滴度上調。在抗新型隱球菌等引起的感染中,IL-18 與IL-12 有協同作用。IL-18 可獨自作用激活CD8+T 細胞,CD8+T 在病毒清除上發揮重要作用。

IL-18 與腫瘤性疾病

IL-18 可使細胞毒T 淋巴細胞(CTL )的殺腫瘤活性升高,應用轉基因技術發現IL-18可抑制纖維肉瘤在裸鼠上的生長。將外周血單核細胞中的NK 細胞去掉后,IL-18 還可以激活人CTL 細胞毒活性,抑制自身腫瘤的發生。

IL-18 與免疫性疾病

應用RT-PCR 和免疫組化方法發現Crohn’s 病患者腸上皮的IL-18 的mRNA 表達和蛋白分泌水平均上調。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關節滑膜組織中IL-18 基因及蛋白量的表達上調。在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胰腺IL-18 的mRNA 表達上調。在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發病中,IL-18 升高是該病活動性的標志。IL-18可引起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凋亡率增強,并導致調節紊亂。此外,IL-18還可與自身免疫性脫髓鞘疾病、重癥肌無力密切相關,患者血清中IL-18 和IFN- γ含量均升高,且與病情呈正相關。

IL-18 與免疫性腎疾病

在IL-18 與腎疾病的研究中,發現狼瘡性腎炎小鼠IL-18 表達水平上調并與狼瘡性腎炎的病情嚴重相平行。不僅浸潤的單核細胞表達IL-18,而且原代培養的腎小管上皮細胞成為IL-18 的主要表達者,還發現IL-18 可增加腎小管上皮細胞(TECs)凋亡,上調細胞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細胞黏附分子(VCAM-1)的表達。研究還發現在人類狼瘡性腎炎患者中,外周血及腎組織IL-18 基因及蛋白的表達量均較對照組顯著增高,尿IL-18 水平也顯著升高。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和狼瘡性腎炎患者腎小管間質區有比腎小球區更多的IL-18 表達,而且等級相關分析,發現腎上管間質區的IL-18 表達量與腎小管間質的損害程度呈正相關。已證實,IL-18 可增強Fas 配體(FasL)介導的細胞毒性,導致細胞凋亡。

白細胞介素-19 (IL-19)

IL-19是IL-10家族的細胞因子之一,主要在人類的單核細胞,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中大量表達,也在炎癥細胞中表達。

【生物活性】

1. IL-19主要是通過IL-20R1/R2這一對受體復合物傳導生物信號而起生物學作用。IL19、IL-20是細胞因子IL-10家族的成員,但IL-19的作用還不十分明確,對于IL-19是一個促炎性或抗炎性的細胞因子仍然存在爭議和不確定性。有研究認為IL-19可能和IL-10一樣具有抗炎效應,并且可能存在誘導淋巴細胞從Th1向Th2轉變的表型。也有研究認為在單核細胞IL-19上調IL-6和TNF-α中產生,顯示IL-19有促炎癥的特點。盡管沒有檢測到IL-20R1在免疫細胞群的表達,但還是有很多研究清楚地顯示出IL-19對這些細胞的效應。大多數的研究表明IL-19是Th2系統的一部分。

2. 有研究表明,IL-19在心肌炎中發揮抗炎效應。在炎癥性腸道中內源性IL-19呈現出保護性作用,有學者建立了IL-19小鼠DSS大腸炎模型,并且表明這些小鼠相比于那些免疫完整的小鼠更易感大腸炎。活動性克恩病中,IL-19表達缺陷及對其反應的缺少有利于疾病炎癥的發展。此外,腺病毒介導的IL-19融合基因轉入大鼠后能有效減少損傷,并且激活MAPK;進一步發現一些細胞炎性因子能誘導IL-19的產生。而IL-19能通過減低編碼炎癥性蛋白的mRNA種屬的穩定性從而減少血管平滑肌的炎癥反應。一些體外實驗的研究表明IL-19能誘導CD4+T細胞產生Th2細胞因子,在周圍血單核細胞IL-19增加IL-10的產生,長時間暴露于IL-19的T細胞會下調IFN-γ,上調IL-4和IL-13。但是也存在一些爭議的研究發現在單核細胞IL-19上調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產生,在銀屑病患者皮膚發現IL-19及其2條受體鏈IL-20R1/IL-20R2的表達,進一步研究發現減少IL-19水平的治療是有效的。

目前關于IL-19的生物學功能仍未明確,抗炎作用和促炎作用眾說紛紜,我們認為可能與IL-19在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細胞類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效應有關。

【臨床意義】

1、炎癥和自身免疫機制在擴張型心肌病(DCM)發病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DCM的進展取決于各種促炎和抗炎細胞因子之間的平衡,這些細胞因子的主要來源是浸潤心臟的炎癥細胞,特別是單核細胞、T細胞,也包括心肌固有的樹突狀細胞(DCs)、肥大細胞,甚至心肌細胞。IL-19、IL-20可以在DCM患者外周血的血漿存在高水平表達,表明IL-19/IL-20可能是參與DCM過程中復雜的炎癥與抗炎網絡的一部分。

2、IL-19參與了多種疾病的免疫發應,報道表明IL-19通過促進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IL-1β、IL-6、IL-8、CCL5和CXCL9)的表達而參與內毒素休克的病理過程,在Th1主導的疾病如銀屑病、Th2主導放入疾病如哮喘以及Th1和Th2均主導的疾病的發病機理中起作用。因此,IL-19被認為是自身免疫和炎癥性疾病的一個潛在治療靶點。目前IL-19是否發揮促炎抗炎作用尚不清楚,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仍較少.

白細胞介素-20 (IL-20)

近來發現的白細胞介素10 相關細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員;IL-20 能夠調節皮膚正常生理功能,活化角質細胞中的STAT3 途徑,促進一些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的大量表達,從而調節皮膚早期炎癥的發生。

【生物學活性】

1、IL-20促進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分泌

Blumberg等發現IL-20可以激活人類角質細胞系Ha-CaT細胞的STAT3途徑,引起STAT3分子相關基因的活化和轉錄,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在IL-20刺激下,HaCaT細胞中TNF-α、MCP-1、M RP-14 等細胞因子的表達上調,而這幾種細胞因子和早期的炎癥啟動和免疫應答密切相關:TNF-α可活化單核和巨噬細胞, 提高其殺傷活性, 并上調巨噬細胞MHC Ⅱ分子,提高它的抗原遞呈能力, 還能刺激內皮細胞表達MHC Ⅰ類抗原,同時促進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黏附到內皮細胞上,參與炎癥反應;MCP-1則可趨化激活T 細胞、單核細胞、激活嗜堿性粒細胞, 促進NK細胞細胞毒活性;MRP-14是一種S100 鈣離子結合蛋白;在白細胞整合素的活化中起作用, 調節表皮炎癥。

進一步研究發現,STAT3基因敲除的角質細胞盡管可以形成表面上正常的表皮,但它們在外傷愈合和毛發生長方面有著明顯的缺陷,而且STAT3敲除的角質細胞對表皮生長因子(EGF)、肝細胞生長因子(HGF)、IL-6的刺激不產生細胞效應。研究人員還發現IL-20可刺激角化細胞的增生和分化,這一過程似乎和活化的T 細胞有關,活化的T 細胞可分泌IFN-γ,盡管IFN-γ在正常條件是誘導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等細胞MHC Ⅱ分子的表達, 提高它們的抗原遞呈能力, 但在皮膚炎癥這樣一個環境中,IFN-γ則可促進角質細胞的增生。

2、IL-20與皮膚炎癥、疾病:在皮膚炎癥發生、發展的過程中, IL-20和IL-20受體在上皮細胞、內皮細胞、淋巴細胞中均有較高的表達。

通過對正常人和銀屑病患者皮膚中IL-20 受體α、β2個亞單位的檢測發現銀屑病患者皮膚中角質細胞、上皮細胞、單核細胞檢測到極高水平的IL-20R 的m RNA, 而在正常皮膚中只有很低的表達,提示IL-20與IL-20R 的相互作用可能與銀屑病的發病有關。

IL-20 主要由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及活化的上皮細胞分泌,其主要靶器官是皮膚。IL-20的受體由IL-20Rα 和IL-20Rβ 兩個亞單位結合而成。IL-20必須同時與IL-20Rα和IL-20Rβ結合,才能使信號轉錄活化因子STAT3發生轉位,進而激活下游基因的表達。IL-20Rα和IL-20Rβ表達量高的細胞,激活STAT3 轉位所需IL-20的量相對減少,證明增加受體數量可提高IL-20的效應強度。

IL-20受體結合后,激活重要的轉錄因子STAT3,能分泌大量的細胞因子如TNF-α、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和遷移抑制因子相關蛋白14(MRP-14)。有研究發現IL-20參與數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IL-20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液中升高,能夠趨化中性粒細胞遷移,在膠原誘導類風濕性關節炎(RA)動物模型上證實IL-20 可能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病過程扮演重要角色。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選擇性拮抗IL-20抑制了膠原誘導的RA動物模型的炎癥和骨質破壞。

過度表達IL-20 的轉基因小鼠,其組織病理學改變與人類銀屑病有許多相似之處:皮膚顯著增厚、角化過度,電鏡下可見線粒體內有脂質包涵體和點狀透明角質顆粒。但IL-20 轉基因小鼠皮損處沒有銀屑病皮損中常見的免疫活性細胞浸潤現象。IL-20,IL-20Rα和IL-20Rβ在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病變血管腔表達升高,IL-20可能是一種促動脈粥樣硬化炎癥介質。研究發現IL-20 在過敏性支氣管哮喘患者血清中也顯著升高, 如前所述IL-20能夠促進TNF-α、MCP-1、MRP-14 等炎癥介質表達釋放增加,這可能是升高的IL-20 參與支氣管哮喘慢性氣道炎癥的途徑之一。

此外研究還表明IL-20能夠促進多種增殖相關炎癥介質如bFGF,VEGF,MMP-2,MMP-9的表達升高。已經證實bFGF,VEGF,MMP-2,MMP-9 參與支氣管哮喘血管增殖重塑、多種肺部實質細胞增殖、變性、膠原沉積、上皮下纖維化等氣道重塑過程。IL-20可能通過增加支氣管哮喘患者bFGF、VEGF、MMP-2、MMP-9表達,加重支氣管哮喘氣道炎癥,參與支氣管哮喘氣道重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細胞因子的生物學活性
細胞因子
三、NK細胞的活化
第七章? 細胞因子
免疫學研究重中之重:細胞因子的功能,如何選擇和篩選┃優寧維
淫羊藿藥理作用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岢岚县| 潍坊市| 金川县| 隆尧县| 从江县| 萨嘎县| 邳州市| 高台县| 仁怀市| 怀来县| 天长市| 叶城县| 平顶山市| 察哈| 东至县| 平昌县| 张掖市| 盐山县| 洞头县| 栾川县| 新田县| 遂宁市| 永登县| 岫岩| 武定县| 中西区| 图片| 通道| 苗栗县| 昌吉市| 汉源县| 五华县| 长沙县| 鹤壁市| 明光市| 新河县| 莎车县| 大渡口区| 万源市|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