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十四則: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直譯: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在第七則論語中,對君子提出了“溫良恭儉讓”五個道德要求,而這一則著重強調君子好學的條件。分別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慎于言,有道而正。十八字包含了三個方面:
1)不短視于物質追求,而應該追求更高精神層面。如“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告知我們不要過分求安飽,求居所,而是應該志在學習。
2)處事方式。“敏于事、慎于言”這與后幾章將要學習到的“君子敏言訥行”道理相通的,說白了,干事勤快,說話謹慎。同時孔子在《里仁》中也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3)榜樣的力量。有道而正,因為道指有道德學問的人,向有道的人學習,可以修正自己,寬正自己是非。若是能與榜樣相似優點,則繼續堅持,若是發現有缺點,則改正。
-------------------------
君子好學的三大標準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纏中說禪白話直譯:
?孔子說:“聞見學行”“圣人之道”的人,對欲望不貪求從而滿足,對生存的環境不貪求從而安身;通過當下的事情去印證,使得理論、言論順應當下的實際;對現實究底窮源,使現實行“圣人之道”而在現實中成就之,稱之為“好學”,是適當的啊。
?纏中說禪譯:
?“可謂好學也已”,是“謂好學也可已”的倒裝,“已”通“矣”;“謂”,稱為;“可”,恰當、適當。符合什么條件被稱為“好學”才是適當的?孔子給出了如下三大標準: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即“食無求而飽,居無求而安”。所謂“食色,性也”,“食”,指代人的所有欲望;“無求”,不貪求;“飽”,引申為欲望的滿足;“居”,在現實中當下的生存條件、環境,不單單指住房,這一點上,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與之可謂隔代相應;“安”,安身立命。對欲望不貪求才是真滿足,對生存的環境不貪求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這是對君子“好學”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整天都想著“貪求”,用自己的欲望之眼來觀察世界,哪里能看清楚世界?哪里還有“好學”可言?注意,“無求”,不是故意放棄,故意糟踐自己,而是根據當下的條件適當的選擇。
?“敏於事而慎於言”,即“於事而敏、於言而慎”。“敏”,假借為“拇”,大拇指,轉義為“印證”的意思;“慎”,通“順”,順應。通過當下的事情去印證,使得理論、言論順應當下的實際,這才是真正的“敏於事而慎於言”。
?“就有,道而正焉”,“就”,盡、窮盡;“有”,現實的存在;“道”,使之行道,使現實行“圣人之道”;“正”,指事字,上一表示方向、目標,下足(止)表示向這個方位或目標不偏不倚地走去,對于儒家、《論語》來說,這方位或目標就行“圣人之道”而成就之;“焉”,于此,在現實中。對現實究底窮源,使現實行“圣人之道”而在現實中成就之,這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