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元青花都是默默無名的,直到2005年,一個青花罐子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后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開創(chuàng)了當時中國古董的億元世界紀錄。
之后,古董收藏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焦點,潘家園地攤上開始出現(xiàn)成批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而有關于元青花的真假鑒定更是霧里看花。因為文獻和考古資料都很缺乏,搞得大家對元青花相當神秘。
早在1926年英國東方陶瓷學會的會刊里有一篇文章,題目叫做“AIDHAB港口中國陶瓷碎片以及八思巴文款識”。在沒有出現(xiàn)戴維德瓶之前,英國人霍布遜(HOBSON),通過蛛絲馬跡推斷出元青花,甚至宋青花存在的可能性。
1929年,霍布遜發(fā)表了“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龍紋象耳瓶”資料,但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因為霍布遜對“至正瓶”的介紹,引起了美國佛利爾藝術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約翰.亞歷山大.波普博士的注意。
直到1952年,波普博士寫了一本書《十四世紀青花》,針對土耳其托普卡比宮的青花瓷器進行了詳細的分類研究,第一次系統(tǒng)性的描述元青花的基本面貌。大家慢慢認識到元代青花瓷器與永宣青花瓷器有著根本的區(qū)別,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種存在于古董圈。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內專家開始關注元青花,1964年5月在河北省保定市出土的元代窖藏瓷器,其中元青花的頂級珍品青花釉里紅貼花開光蓋罐的出土,引發(fā)更多學者和藏家的重視!元青花之迷霧從此打開.....
古瓷鑒定,有個最簡單的秘訣-見真才能辨假!
學院派館藏接觸得多,上手的少,古玩行家是實戰(zhàn)派,就是跑市場上練出來的眼力!
能看懂元青花鑒定,最基本的是胎、釉、色。
真品鈷料:
進口料因鐵和錳的比例不同,有不規(guī)則黑褐色的斑塊或錫光點片,有凹凸感,有暈散、下沉。
青料流淌、暈散
青料下沉、凹凸感
贗品鈷料:
鐵斑、錫光飄浮表面,沒有真品鐵斑好似從胎骨里長出的感覺,也不見濃淡有致的過渡感。
最重要一點,由于是新畫在坯胎上的,沒有歷史的沉淀,青花浮于器表,沒有沉于釉下的現(xiàn)象。
現(xiàn)代仿元青花釉面
元代青花瓷底部
贗品的胎泥是用機械攪拌,胎骨顯得硬。器底沒有老胎風干滑潤的感覺,偽造的火石紅較為死板,多為人工噴灑,沒有自然過渡感。
近代仿品元青花底部
現(xiàn)在的高仿技術越來越突破我們以往的鑒別經(jīng)驗,所以,低手看熱鬧,中手看門道,高手看行道,極手看神道。各位藏友繼續(xù)努力吧,登頂一步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