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為肝外總膽囊的膨出器官,其主要作用是暫時儲存肝臟分泌的膽汁,可幫助食物的消化及中和胃酸,以便調節腸道的酸堿值,膽囊結石常常是無癥狀而在影像學中意外發現。
流行病學:
膽囊結石是常見的疾病,依種族而有所不同的發生率,在歐美國家成人約有10-15%,而在臺灣的發生率約為4.3%,在結石的患者中每年約有1-4%發生癥狀。
膽囊結石的分類:
膽固醇性結石:通常較大、單顆,常發生于歐美。
色素性結石:大小不規則但多顆,好發于東方,臺灣約占60%以上。
混合性結石:以上二者的成分皆有。
膽囊結石呈現的臨床表征:
膽囊結石大都沒有癥狀(可高達70%),在沒有發炎時呈現右上腹劇烈絞痛(Colic pain),特別是在飯后會更明顯,在有發炎(即急性膽囊炎時),除疼痛以外尚會有發燒,在理學檢查時會有右上腹部壓痛,且會有所謂墨菲氏征象(Murphy’s sign),在疼痛時會伴隨著惡心或嘔吐,在檢驗室方面會有中性白血球增加的現象,有時會有少數的黃疸產生。
鑒別診斷:
須與急性闌尾炎、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胰臟炎、腸阻塞及急性腎盂腎炎作鑒別。診斷:
影像學診斷:
超音波是最理想的影像學診斷,其敏感度可高達90-95%,且其兼具方便、快速、無侵襲性、且可移動的影像診斷。
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在懷疑膽道結石或阻塞時可呈現診斷及治療的目的。
電腦斷層在有并發癥時,可及時診斷并發癥的嚴重度。
遺傳因子:如秘魯的印地安人。
成年女性。
年齡越大,發生比率越高。
懷孕。
某些藥物。
肥胖或快速減重。
克隆氏癥病人。
高油脂、高熱量食物。
腸道手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