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西亞·馬爾克斯
當人們提起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便自然聯想到魔幻現實主義。之所以如此,不僅僅因為馬爾克斯的小說創作是魔幻現實主義的,而更重要的是因為魔幻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是因馬爾克斯的小說而聞名于世的。《百年孤獨》無疑是二十世紀留給后世的一尊金鼎,它的保守保證了它的沉積與留傳。
《百年孤獨》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惡時辰》
這部小說直接取材于拉美社會現實,不同于馬爾克斯以往的魔幻風格,用最精煉簡潔的語言,營造出荒誕、陰郁、驚心動魄的氛圍。小說借一樁因匿名帖而引起的殺人事件,描寫了一個小鎮兩周內的風云變幻。
《藍寶石般的眼睛》
這本書講的也是這一類的故事,只是那里面的女主人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找尋有沒有結果,她只是像感到生命深處有一種饑渴、一種鄉愁似的,固執地尋找一雙“藍寶石般的眼睛”,在所有可以刻下字跡的地方,她寫下“藍寶石般的眼睛”,在所有可供投身的人海,她預感,下一個人,也許就有一雙“藍寶石般的眼睛”。一種后青春期的迷狂,塵世所有實現不了的愿望的寄托。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作品寫一位70多歲的老上校盼望養老金而不得的復雜心情及因此而生的窘迫生活。這位上校年輕時(19歲)即參加“保衛共和國的戰爭”。戰爭結束后,新政府許諾要給他們養老金安度晚年,他妻子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兒子也在一次斗雞中死去,老兩口孤苦伶仃,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能信守承諾,寄來養老金。但是,上校的這種等待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成了絕望的等待。
《枯枝敗葉》
故事發生在古舊氣氛濃郁的小城馬孔多。現代意義上的商業組織“香蕉公司”已經在馬孔多落腳,吸引了大量為公司工作的外地人。來到馬孔多的外地人正如一股狂風席卷了守舊而落后的小城。小說以一個廣受尊敬的老上校、上校女兒伊莎貝爾和上校的孫子三人為中心,馬孔多的一家祖孫三代在一個上吊身亡的大夫死后到其居所為其收殮的半小時內,三人各自的所見與所思,敘述視角在三人間不停轉換,折射出具有象征意義的馬孔多鎮被香蕉公司侵入后二十多年來的變遷。大夫因性格古怪和行為不檢點,為小城的大多數居民所唾棄;上校卻遵守與大夫的約定,不顧旁人的冷眼,為其主持葬禮。在遭到無數居民憤恨但與老上校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大夫死后,祖孫三人發現自己正面臨精神上的無所寄托的處境。
馬爾克斯與其說是一位因孤獨而出名的作家,莫如說他是因譴責孤獨而出名的。
馬爾克斯在努力地提醒人類,孤獨是一種異乎尋常的現實,一種每一分鐘都發生在世界范圍內的實驗。“
這一現實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它每時每刻都決定著我們每天發生的不可勝數的死亡。
這個非凡的現實中的一切人,無論詩人、乞丐、音樂家、戰士,還是心術不正的人,都必須盡量地求助于想像。
因為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為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可信而必須的常規財富。朋友們,我就是我們的孤獨之癥結所在。
”無知會造成孤獨,自私會造成孤獨,競爭與比較同樣會造成孤獨,而貧窮更是一種孤獨,是孤獨中最刻骨銘心的一種——甚至可能使一個落后的民族沉淪或枯萎。孤獨是文明真正的敵人,不管它是來自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但孤獨究竟為何物,僅靠馬爾克斯一人,無法解釋清楚。
馬爾克斯的意義在于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問題,關注自身的命運以及別人(哪怕發生在另一個國度、地區或另一半地球)的命運:“如果不具體地采取合法的行動支持那些幻想在世界的分配中享有自己的生活的人民,僅僅同情我們的夢想不會使我們對孤獨的感覺有所減少。”
馬爾克斯所謂的孤獨,主要是建立在貧窮的基礎上的。
其實,物質上有限的孤獨,導致的是精神上無限的孤獨——孤獨這個概念比馬爾克斯所理解的還要廣大。
不管怎么說,人類雖然還無法詳盡地解釋孤獨,但畢竟開始嘗試著解剖孤獨——逐漸意識到孤獨的存在及其危害,在這樣的努力中。
孤獨會變得渺小的,至少不再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