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是論證嗎?】
剛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主題是認為舉例、類比、比喻之類的修辭方式都不算論證方法。
唔,其實這個要看怎么定義“論證”(argumentation)。
如果論證是要求保證結論的真實性,那么修辭肯定算不上論證方式,只有嚴格的演繹推理才能被視為論證。
但演繹推理本身不能提供任何新知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只靠演繹推理生活,寫一篇文章論證某個觀點時也不太可能只用演繹推理。
按照現代修辭學的定義,修辭是一種論證的藝術。它關注的不是結論的真實與否,而是結論的可信性及說服力。
換句話說:修辭也是論證,它不能保證結論百分之百正確,但能提高其可信度,讓人更容易接受。
比如,要論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命題,我可以舉很多例子:我在公園里看到的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我朋友小明在動物園里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這些例子,當然不能保證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但例子越多,越能增加其可信度。直到你發現世界上存在一只黑天鵝的反例之前,舉例都是有意義的。
貝葉斯公式對付不了黑天鵝事件,但貝葉斯公式依然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時不可或缺的。
因此,佩雷爾曼(Cha?m Perelman)提出的“新修辭學”(New Rhetoric)認為,邏輯標準并不能成為評價論述是否充分的基礎。
佩雷爾曼的修辭學是以聽眾(或讀者)為中心的。論證者的基本要求是首先了解其聽眾,然后通過交流,調試話語秉持的價值觀,以實現聽眾對于話語的接受。
理性的訴求不是某個真理的訴求,而是訴求聽眾的贊同。
“修辭產生的是說服,它的全部工作就是說服人。”
在佩雷爾曼看來,修辭當然也屬于一種論證的技術(argument technique)。
“一種形式邏輯的系統包括演繹規則,這些規則使一種性質(真、概率、模態)從前提傳遞到結論成為可能。但前提具有所提到的性質的保證何在呢?古典邏輯學家相信自明性是公理的真理性的保證,而公理被看作是一門科學的原則。但是亞里士多德已經指出,當對話者拒絕把這些原則當作真理時,為了說服他,求助于論辯是必不可少的。”
——佩雷爾曼
當然,修辭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必須警惕修辭的迷惑性。牢記這一點很重要:修辭永遠不能證明正確性,只能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
只有牢記這一點,才能保證大腦的清醒,不會隨便被人忽悠。(當然你也可以用它去忽悠別人,但我不鼓勵。)
所以,我建議年輕的朋友們讀一點西方的批判性思維教材。關于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國內是不重視的,很少專門教,但在英美則很注重這一塊。
比如在美國,很多大學都會專門開設批判性思維的相關課程,有時甚至是必修課。美國教育委員會甚至認為:大學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而批判性思維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修辭的反思和警惕。建議有興趣的朋友挑出教材里有關修辭的章節,閱讀一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