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藥劑之溶媒
溶媒是能溶解氣體、固體、液體而成為均勻混合物的一種液體。習慣上把氣體和固體叫溶質,液體叫溶劑。對于兩種液體所組成的溶液,通常把含量較多的組分叫溶劑,少者叫溶質。分為無機溶劑和有機溶劑兩大類。水是應用最廣泛的無機溶劑,酒精、汽油、氯仿及丙酮、乙醚等是常用的有機溶劑。比如湯劑的溶媒一般是水,屠呦呦用有機溶媒乙醚提取的得到了青蒿素等。制藥溶媒的選擇很重要。
1.煎藥所用水
中藥湯劑的煎煮,一般多用水作為溶媒,主要用飲用水:如自來水、井水、泉水等,但有時醫師依據病情需要而指定特殊用水,也有其他類的溶媒,如醋、酒、蜜等。 中藥湯劑所用溶媒的選擇是與辨證施治密切相關的,目前臨床上,煎藥溶媒運用過于單一,應該說也是影響藥效發揮和療效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水作為溶媒,具有價廉易得的優點,可溶解中藥材中的生物堿類、苷類、有機酸、鞣質、蛋白質、糖類、多糖類(如果膠、黏液質、菊糖、淀粉等)和無機鹽等化學成分。水對中藥材的細胞穿透力強,是煎煮中藥的常用溶媒。
煎藥用水,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實際上,水既是溶媒,也是藥物。在《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許多本草著作里,水都是同時作為藥物出現的,不僅如此,還詳列其性味、功用、主治。古人對煎藥用水很講究,這在歷代醫籍中屢見不鮮。如《內經》中的半夏湯用“流水千里以外者”,并“揚之萬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煎藥用水多達43種,如雨水、露水、泉水、河水、井水、地漿水、甘瀾水、米泔水,以及臘雪、冬霜、夏冰等等。
古人之所以給水這么多名稱,在古人看來,水之性并非一成不變,它也會隨著季節、地域、環境、人為加工等因素而有所改變。如長流水、千里水、河水等各種流水,水性長流能決瀆雍塞,經絡大通,氣入陰而治失眠。泉水甘甜偏涼,功善下熱氣,利小便,地漿水能用于治療食物中毒等。這些不同的水為什么具有特別的作用,古人在傳統思維的影響下,雖然給出了一些解釋,盡管這些解釋帶有機械套用整體觀、取象比類來說理的痕跡,但其合理性有待我們進一步科學的解釋。
2.湯劑所用其他溶媒
湯劑除了用水作為溶媒外,中醫根據治療上的特殊需要,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提高療效為目的,有時也用蜜、酒、醋、或其他液體作為溶媒。
(1)蜜作為湯劑的浸提的輔助劑,蜂蜜在經方中有如下使用方法:①有與藥共煮者(大半夏湯方),②有先煮別藥,去渣,再加蜜更煎的(烏頭煎方),③有與藥丸和藥末共煮服之者(甘草粉蜜湯方),主要發揮其滑腸通便,補肺潤中,緩急,解毒之功效。
(2)酒是含乙醇的飲料,是我國第一味人工加工制備的非天然的藥物。酒既是一種溶媒,也是藥物。在經方中,酒的使用方法有多種,其中作為溶劑其使用方法:有酒煎藥物法(如下瘀血湯);水酒混合煎煮(炙甘草湯);酒浸藥物絞汁法(如防己地黃湯);另外還有酒洗藥物法(如大、小、調胃三承氣湯);酒送服丸散法(如白術散)。主要發揮酒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御寒氣,行藥勢之功。
(3)醋(苦酒)
醋即是苦酒,俗稱米醋,苦酒在經方中的使用方法有:苦酒單用煎藥(苦酒湯);苦酒與水共同煎藥(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苦酒浸漬藥物(烏梅丸)。能發揮醋,能散瘀、止血、理氣、止痛、收斂清熱,可引藥入足厥陰肝經的功效。
中藥湯劑溶媒的選用是與辨證施治密切相關的,所用溶媒應該具有多樣性,克服目前臨床上煎藥溶媒運用過于單一的不足,提高中藥湯劑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