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學校管理沉思錄③
國家督學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 李希貴
不要把學生都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
連續在一個班里聽了三節課,授課的都是各個學科的優秀教師。但聽完之后,卻讓我陷入了矛盾:如此一節節好課的背后,留給了學生太多的期待,從課堂設計、問題討論到作業訓練,每位老師都似乎希望班上的每位同學都成為自己這一學科的專家,未來都報考自己所教的專業,甚至因為他們太愛自己的學科,甚至也因為他們太愛自己的學生,于是,教學的標準在不斷拔高,學科的專業性在不斷增強,學生的負擔也油然而生。
近兩年,圍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編訂和教材的編寫,一直有些不同的聲音。究其原因,歸納起來,基本都是關于高中語文的定位問題。作為基礎教育的語文,到底是著眼于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還是把學生培養成文學家或語言學者?這是設計課程標準、編寫教材時首先要搞清楚的。如果我們不是站在塑造不同個性、培養多元發展的各類人才的立場上思考,就很容易陷于學科主義,甚至會因為定位模糊而弄不清真正的教學目標。
說白了,語文教師、語文課堂,當然也包括語文課標和語文教材,不能總是把眼睛盯在培養未來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上;而數學老師也不要給自己過于專業的使命,因為,不是所有學生能成長為數學家,甚至,連他們是不是需要每個人都喜歡數學也可以商量。在校園里,我們的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體育等學科的老師們可能顯得更加明智或者心態更加平和一些,他們專業追求的淡定,反倒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發展空間。
避免把學生培養得如同自己一樣,其中還有規避學生成長風險的原因。在我過去曾經工作過的一所學校里,一位杰出的化學老師擔任班主任,結果班上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竟有接近80%的同學選擇了與化學有關的專業。無需調查研究,我們就可知道,在一個常態班級里,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學生適合從事化學方面的工作,只是他們太熱愛自己的化學老師而愛屋及烏罷了。可以推想,如果我們不從中干預,讓學生沉下心來再想一想,在愛老師和愛化學之間加以區分,學生們一旦進入了有一天沒有他們心愛老師的化學領域,肯定會有相當的學生后悔莫及。
我在山東高密一中工作期間,就已經讓學生可以選擇任課教師以外的老師做自己的導師,現在,我們又在學生中推行“三導師制”,甚至我們還為許多班級配備了外教作為助理班主任。不知情的人也許會以為這是別出心裁,甚至會以為是出風頭,其實,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們能聽一些多元的聲音,能有一些多維的指導,讓他們在接觸多樣性的過程中學會判斷,學會選擇,甚至學會批判。如果一個班的學生都僅僅從班級和任課老師那里接受和吸收各種信息,甚至讓他們一個個都像是班主任老師的兒子、女兒,教育的力量倒是大了,表面上也似乎成功了,但對孩子的未來呢?恐怕是不幸大于幸!
參與還是參加?
盡管我們在鼓勵學生參加活動時,都喜歡說“重在參與”,但當學生按照我們的鼓勵去積極爭取的時候,真正能有機會“參與”的學生卻往往寥寥無幾。絕大部分學生只是形體上的“參加”,不過是活動的旁觀者或者陪襯罷了。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我們沒有把活動當作每一個人的事情。
于是,運動會上觀眾往往幾倍于運動者,這也是各個學校在建造運動場的時候,一定要不惜代價建造一個偌大看臺的原因;于是,我們竟然培養了一些始終當班長,或是一直主持升旗儀式、一直擔當各種典禮發言人的學生;于是,我們設計了所有都是個別學生“參與”而絕大部分同學只能“參加”的活動;于是,當我們想起來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責任感的時候,卻明顯感到力不從心,甚至事倍功半!
基于這樣的教訓,我們在確定學生活動的原則時,力求短小精悍、生動活潑,尤其是主張每一位學生的參與。在實踐過程中,就是盡可能把活動范圍變小,主題、主旨明確。譬如,我們的春季趣味運動會,由過去在操場上全校一起參加,變成小團隊尋找社會上一些專業性場所分類舉辦,甚至升旗儀式也嘗試著在不同范圍里,用不同的形式舉行,以增加孩子們的參與度。
但對于一所學校來說,沒有大的活動自然也是缺憾。
2010年的開學典禮給了我們信心,原來我們完全可以做到:在4000多名師生員工同時參加的活動里,讓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其中的“媒介”就是一本開學護照。在這本護照里,有師生之間、同伴之間、親子之間簽名留言等一系列欄目。在被嚴格限定不得超過30分鐘的開學典禮上,各位嘉賓通過大屏幕,現場抽取幸運師生上臺互致祝福并簽名留言,這一環節牽動著所有人的心,而接下來則是全場老師為每位學生頒發開學護照、師生相互簽名留言的時間,臺上臺下,都是激動的心跳、洋溢的笑臉、歡樂的海洋。這個時候,我們才感到,每一個人的確“參與”了活動,活動已經屬于每一個人。
有這樣的經驗,潑水節誕生了,狂歡節也誕生了;篝火晚會、師生舞會也復活了——這些活動無需特意策劃,達到人人“參與”的目的往往是水到渠成,只要我們預先把活動的主題想清楚并將之埋下伏筆就行了。
一個文明社會的建設需要成熟的公民,而責任心則是公民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素質,每一位今日校園里的孩子都有了“參與”之心,我們對他們明天的“責任”之感就大可放心。
放棄百分之百
2010年,我們學校的高考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重點本科上線率達到了99%,大家在慶賀之余也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我們都很清楚,只要稍加努力,百分之百的重點率唾手可得。
恰好在這個時候,我們在高一新生的錄取中面臨了一個兩難選擇:一位在馬術方面已經很有造詣、但中考成績差距很大的學生報考了我校。
錄取還是放棄?議題被提到了學校校務會。
憑經驗,以這位考生目前的中考成績,基本可以斷定她三年之后的高考成績,不要說進重點本科線,就是能否達到普通本科線也沒有把握。很明顯,錄取這樣一位新生人校,基本就宣告了我們三年之后的高考不可能像人們期待的那樣,有一個百分之百的“卷面分”。
校務會的氣氛很熱烈,但意見卻令人欣慰的一致:放棄百分之百的重點率,為各類不同個性學生的成長創造更多的平臺,為老師們的教學創造更加寬松和諧的氛圍,將學校真正建設成為一所屬于孩子們的學校。
于是,學校內的現代書院誕生了。我們為那些已經在各個專業領域里嶄露頭角而學科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性化成長的平臺。那位學賽車的學生每年要有幾個月的時間訓練、比賽,隨班就讀不可能適應大家的學習進度和學習難度,于是,我們為他打造了適合他自己時間、地點的個性化課程;而那位在馬術上嶄露頭角的女孩,因為需要諸多高中課程里沒有的知識與能力,于是,我們也從需求出發,為她開設了交際英語、歐洲文化史等課程。
看起來,我們放棄了一個“百分之百”,但是,我們也有可能收獲另一個“百分之百”。前一個“百分之百”是學校的“面子”,而后一個“百分之百”卻是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有了對后一個“百分百”的肯定和認可,老師們才會更加關注孩子的未來,才會更加關注高中三年如何為他們的未來奠基,才會更加關注如何為他們的精彩人生鋪路。畢竟,分數之外有值得我們更加重視的東西。
在我們學校,每年教代會都有一個對干部的滿意度測評。對干部來說,如果能夠得到百分之百的滿意率,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我們明確提出來,任何一位干部,都不可追求百分之百的滿意率。如果我們當干部、做事情時,要是時時刻刻都想著百分之百的滿意率的話,我們反而不可能做好工作,因為,我們追求的價值已經背離了我們真正的使命。再說,世界上本沒有完美的事情,從常理上說,也不應該有百分之百的滿意率,如果有誰刻意追求,那只能是付出超常代價,甚至也許會損害那些我們本來想要的東西。
所以一方面,我們希望干部們有一個較高的滿意率,同時,我們也會防止大家去追求過分完美的百分之百。只有這樣,大家才會始終將眼光瞄準真正的目標,追求應該追求的,放棄可以放棄的,讓大家的心靈從容淡定,也許就不會迷失我們的本來。這和我們放棄高考百分之百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