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現實社會觀念總是和這個社會的歷史相關聯。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度。然而,中國在社會形態方面是封建社會最漫長的國家之一。于是,與古老、文明、輝煌相并存的是保守、落后和貧窮。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物質的、有形的、外在的客體,固然按著社會自身的規律,發生著奇妙無窮的變化,但是,內在的、意識的、無形的主體觀念卻在頑固地抗爭著、存在著、傳遞著。固然它也在隨客觀變化,悄悄退出歷史舞臺,然而這種退出卻更艱難、更緩慢、需要更長的時間。
家庭作為社會最微小的組織細胞,它不能獨立于社會觀念的籠罩之外,而家庭教育本身又算社會觀念中的一支方面軍。歷史賦予我們的傳統式的觀念,也理所當然地在家庭教育中頑強地表現著自己的能量。這種觀念的核心和本質,是把自己的子女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也就是說,只要作了父母,也就天然地拿到了,不是由政府,而是由上蒼頒發的“家長任命書”,也就天經地義地具備了對自己子女的主宰權——充滿感情的父母被象征專制的“家長”所取代。
在封建社會,家庭是專制制度的基礎。這種社會制度對人才的要求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著個人、家庭、社會的順序排列實施。問題在于不是讓你求知求真,不是讓你個性解放,不是讓你全面發展,而是讓你成為專制制度這臺機器上一個順從、聽話的螺絲釘。這就是“修身”的基本要義。只有這樣,才可能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至于這樣會不會給民眾帶來福祉,促進社會發展,則絕不允許在沒有統治者許可的情況下自己去創造,去開拓。個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抱負徹底納入統治者所允許的軌道之中。
在這種制度下,家庭是這種制度的實施基地。根本不存在平等思想、民主作風,也不可能把家庭從那種環境和制度中分離出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律條,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家庭是專制制度的縮影。子女的所有成長都被規定得嚴嚴實實,包括怎么穿衣,如何吃飯,怎樣與人談話,如何打坐起立,硬是在人的接受教育的最佳時間,把子女培養成小大人。在這種家庭教育之下,子女完全失去了天真爛漫的自然狀態,屬于他們的權利被嚴重剝奪,進人到只會當應聲蟲,而無任何獨立思考的牢籠。如果我們把家庭看作是皇帝專制的派出機構,那么,這個機構的主宰——家長,有權隨意處置體罰子女,即便是處置錯了,也不存在認錯檢討的可能,完全按照私有財產的處置辦法,甚至把自己的子女打得鬼哭狼嚎,外人也不能有任何干預。因為在這種觀念看來,這純粹是自己家里的私事,以至發展到子女的讀書、做事、婚嫁,都必須絕對服從,不得有絲毫的叛逆和反抗。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既然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像私有財產一樣,用自己的威望主宰子女的一切,而這種威望又常常來自于子女在經濟上對父母的依賴,必要時再施以壓力。這實際上是虛假威信。由此,子女也就根本不存在個人的自尊和權力,只有順從服貼的義務。魯迅曾說中國封建性的家庭教育實際上是“殺子文化”,人木三分地說明了封建社會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本質。
隨著社會變革,家庭教育的觀念一步一步地有所好轉,但是,不容樂觀的是,父母把子女當作私有財產的觀念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父母管束子女的基本前提,依然是子女屬于個人私有財產。管不管,怎么管,管成什么樣,完全屬于自個兒家里的私事。至于子女的品質、個性特點、身體狀況則是第二位、第三位的排列。父母心里有著一種子女金榜題名,自己得到回報的夢想,最終目標是,子女的成功可以使自己獲得精神和物質的滿足。
當然,父母的這種程度不同的帶有封建色彩的教育觀念,有著一定的精神和環境支撐。國家法律管轄的只是這種觀念支配下的極端個案,左鄰右舍在父母錯誤管教甚至施以暴力,子女嘶叫哭喊的情況下視而不見,整個生活的氛圍是管教子女無論如何不合理也是人家自個兒家中的私事。報刊媒體除了曝光那些有著刺激味道的血淋淋的家庭暴力以招徠讀者,極少刊登、研討、指責那些出于封建觀念的錯誤言行。特別是在對待那種對得起列祖列宗、光宗耀祖、個人臉面等極具封建色彩的指導思想下所實施的對子女管教的方法,人們幾乎處于一種麻木狀態。
惟獨讓人可以理解的是父母對子女成長發展的投資太大,以至于有的父母說他對子女的投入是“父母義務教育”。然而,稍經片刻思考,就不難看到,父母們所以非常安心于封建色彩教育方法,正是因為父母承擔了沉重的經濟投入,就是企盼著子女用逆來順受,刻苦讀書的理想成果,向父母做出滿意的回報。這正是封建教育意識的經濟支撐。
于是,感情投入被弱化了,最基本的感情成本諸如平等、自由、尊重之類卻被經濟投資所取代。這兩者之間一重一輕,正好培育出父母的威嚴和霸氣。與子女不平等, 父母有權向子女施壓,達不到理想的分數線就要經受冷戰、喝斥;對子女不尊重,父母可以跟蹤偵探子女行蹤,可以偷看子女日記,并作為證據與子女攤牌;嚴重者可以隨意限制子女人身自由。總之,父母的權威不容挑戰,不可動搖,不能有任何傷害,而能夠作犧牲的,也只有子女的成長:個性被磨光,創造力變得萎縮,孩子氣不存在,處人處世沒有了棱角和銳氣。
現代社會里,封建社會的清規戒律自然不復存在,但那種觀念卻絕不會因為社會的變化發展,輕易退出人們的大腦。世代相傳的結果,給了這種觀念以充分的空間,或專制家庭,或家庭的專制,都在竭力地表現著它的生命力。無數事例表明,“子女私有”屬于陳腐觀念的“總部”,它散發的信息,在引導著子女學習、管教、衣著、婚、戀就業、談吐、動作等最全面、最細膩地遵循著陳舊的理念,而與現代觀念格格不入。這也就有力地表現著,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精神氛圍和思想壓力。
首先使子女失去了平等和自由。父母的決定權一次次地吞噬著子女的權利。如果說父母、家庭在社會上屬于弱勢群體的話,子女則是弱勢群體的弱者。她們的最基本的權力被剝奪,就意味著平等、自由與他們幾乎無緣。屬于培養自立能力的權力,被父母、爺奶們的辛勞所剝奪;屬于子女正常性的戲耍玩樂權力,被家庭作業所剝奪;屬于一年兩度的休養生息的假期時間,被父母愛心之手推進的各類補習班所剝奪;進入自主自立年齡后的感情交往,被父輩祖輩的關愛所剝奪。而且在這種剝奪的過程中,父母往往是居高臨下,咄咄逼人,軟硬兼施,不達目的,不易罷休,而且,還要用親情、呵護、至愛去進行包裝。輕者說教談心,重者訓斥打罵,甚者施以家庭暴力,直至將子女推向國際組織予以保護的被虐待兒童的行列。子女只能有聽話的義務,沒有本質上的自由,只有接受的義務,沒有作為少年兒童應有的自由,刻苦讀書,服貼溫順,考試高分,安分守己,用自我折磨和心理壓抑去適應父母的權力。
同時,又使子女失去了自尊和自立。“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封建觀念,使不少父母為孩子制造出一種只接受服務,只準備挨訓的家庭教育氛圍。甚至很多父母并不公開承認自己打罵孩子的經歷,具有童真的子女們卻毫不掩飾地揭露在家庭被父母打罵的事實真相。偷看子女信件日記的父母已經夠“尊重”子女的了,公開檢查任何已經藏匿的日記信件的事例并不少見,同時配合著某種體罰與指責。在客人在前、同學在場、老師在座的場合中,用并不和氣的口吻訓斥子女的事件多有發生。違背子女意愿強制性地讓子女去學習他根本沒有興趣和不愿意學習的技能,把子女推進父母理想的“實驗車間”的現象更為普遍。按著子女的頭讓其從事一件父母心理能夠滿足的事情,在不少家庭屢見不鮮,所有這一切,都使子女沒有了體面自尊,沒有了讓子女去實踐健康成長權力的基本條件。這種父母管教子女權力不斷膨脹的作法,幾乎是在同步地制造著生活上的“小皇帝”和人格上的“小奴隸”,既加大了子女對父母不該有的一種依賴,又剝奪了原本屬于他們的生活權力。
還有,這種觀念使子女失去了自強和創新。從封建社會遺傳下來的文化,深深根植于民眾的血液里,父母對子女至愛如命的生活中,始終拒絕著子女對父母思維的任何挑戰和質疑,使尊重先輩猶如我們對神靈的膜拜,循蹈先輩們創造的經驗,好似教徒對經典的虔誠,對傳統模式的信賴完全可以做到不存任何疑問,而對凡是碰撞、懷疑和反對長輩、長輩們的經驗,以及祖先們為我們創造的生活模式的任何言行,都會被指責為叛逆。家庭教育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展開和進行的。在這種教育中,個性遭遇遏制,創造難免坎坷,自強、奮斗、拼搏、圖新的意識一般都要被悄悄扼殺,整個精神世界的獨立性,在實際上被摧垮,最終父母們獲得的是子女們的乖巧,聽話,像個小貓小狗小綿羊,期望值急轉直下,所有親情變成了難以撫平的遺憾、嘆息和憎恨。
總之,陳腐的觀念已經成為家庭教育革新與發展的障礙,最大最重的受害者無疑是子女。嚴峻的現實是時代并不因為我們觀念的陳舊而停止前進的步伐,社會的發展呼喚著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因此,認識時代,展望未來,把握從80年代就興起的世界性的高科技革新,將把我們帶進一個何樣的時代,就成為現代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課題。
人類社會正處在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過渡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可以這樣表述:
計算機不斷普及,全球網絡的出現,通訊產業的迅猛發展,通訊和計算機的技術數字化趨勢明顯。
全球市場化和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快,整個世界的運行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至出現許多新產業、新產品、新服務。
社會服務越來越知識化、智能化、數字化,生產模式個陛化,生產工藝智能化,市場貿易電子化,我們生存的經濟與社會生活充滿著活力。
勇于創新,敢于競爭,善于合作,觀念新穎,實際操作能力突出,已經成為新時期對時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國家之間、地區之間、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面對這種激烈奮進的時代,惟一的發展希望,在于對新型人才的擁有。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
知識經濟的屬性是知識與經濟的結合,經濟增長的速度主要取決于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它要求教育發展的方向只能是培養有眼光和能力的人才。
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而且是不間斷的創新。因為科技轉化為商品的生命周期愈來愈短,創新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成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用以彌補資源與資本的不足。它又要求教育的立足點是用創新
的觀念去培養創新的人才。
知識經濟發展的趨勢是科技與經濟全球化。它的組織特征是網絡式結構。它還要求人才培養的終結點是具備世界眼光,善于合作與交流,既能單打獨斗,又能融進團隊,還要能夠競爭的人才。
于是,一個圖案誕生了:教育是這個圖案的核心點,創新的觀念是從這個點發出的輻射線,而人才決定著知識經濟的層面和狀態。這個圖案的說明詞應該是:知識是知識經濟的基礎,知識是經濟發展的資本,知識是科技創新的前提,知識是經濟運作的杠桿。而這一切都通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更新觀念,尤其是創造性觀念。放寬空間——特別要走出子女私有的怪圈,真正的社會的人才才能被培養出來。用現代的教育觀念去統領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才能與社會同步實現現代化。
需要在觀念上革命的內容很多,然而,最根本的依然是解決子女私有的問題。
子女是人,既是家庭的人,又是社會的人,最終將走向社會。子女的未來,更多的是適應社會,而不僅僅是適應家庭,適應父母。子女未成年之前對父母依賴是為今后脫離這種依賴做準備,并不意味著子女歸父母私有。父母對子女所擁有的監護權,絕對不意味著帶有任何隨意性的主宰。人的自然屬性決定著人的成長規律,人的社會屬性決定著人必須順應社會發展規律,人從自然屬性轉化為社會屬性的過程,必須遵循家庭教育規律。任何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不僅會引發錯誤的教育方法,而且也違背這三大規律。
因此,要尊重子女的人格與自尊,要給他們以應有的自由與平等,要培養子女的個性與特征,要創造相對的空間和理解。這樣,把子女培養成有高尚的人格,有堅毅的個性,有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有膽識,有氣度,有敢于競爭、善于合作的品性,有收集信息和處理、使用信息的本領,善于應變與敢于堅持原則的能力,就成為新的目標。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內容、方法,以及實施過程,都必須以此為中心展開,而新的家庭教育觀念是這一目標的前提。沒有這種前提,一切都是空談。
不容回避的問題擺在每一個父母面前:一邊是未來全新的、快節奏的、以高科技為先導和基礎的知識經濟社會,一邊是我們不少家庭落后的、陳舊的、不同程度帶有封建色彩的教育觀念。這兩個方面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它們的碰撞不僅可以制造人間家庭悲喜劇,而最終帶給我們的是人才培養的層面降低,速度減緩,質量下降。徹底地下大功夫促使家庭摒棄舊的觀念,樹立起新的與未來社會需求相吻合或相接近的嶄新觀念,就成為家庭教育首先要解決的關乎子女與社會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