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卷四
汗為心液。心陽固留。在內為血。發外汗流。
傷于客感。濈濈汗浮。發汗而汗。邪隨汗休。
必以汗愈。去病之由。汗而為病。病從汗搜。
自汗盜汗。二者是求。陰虛陽湊。發熱汗稠。
陽虛陰乘。發厥汗瀌。心腎俱弱。自汗堪憂。
腠疏膚嫩。邪熱內仇。熱搏心主。液不內兜。
睡中汗出。其醒則否。或傷冷熱。陰陽相勾。
津液走泄。肌體遍周。此皆盜汗。惟虛是謀。
飲食饑飽。胃汗外投。驚而奪精。心汗瀏瀏。
持重遠行。腎汗悠悠。疾走恐懼。肝膽汗游。
力作勞苦。脾汗颼飗。經言臟腑。各不相侔。
總之汗病。日久體柔。骨蒸疳瘵。驚癇筋抽。
黃瘦疲弱。汗冷如揉。凡諸變癥。悉皆可愁。
他如陽脫。其汗在頭。心空之汗。當心逗遛。
命絕之汗。如珠如油。各從病決。醫法方優。
《望診遵經》卷下·診汗望法提綱
嘗思汗液之有無。由于腠理之開闔。而腠理之開闔。則因衛氣之虛實。故經云。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陰陽俱有余。則無汗而寒。夫汗者。心之液。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者也。若因而診之。有部位之分。有形色之辨。部位者何。在陽經之部者屬乎陽。在陰經之部者屬乎陰。頭額汗出者。病在諸陽。手足汗出者。病在于胃。心窩汗出者。心臟虧虛。陰下汗出者。下焦濕熱。汗出偏沮者。使人偏枯之先兆。汗不至足者。熱病咳衄之危證。此皆部位之分也。形色者何。三陽實。三陰虛者。汗不出。三陰實。三陽虛者。汗不止。有汗身熱者。陽邪在營。無汗身熱者。陰邪在衛。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風濕發汗。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漐漐如水流漓者。病必不除。黃汗者。濕熱之證。白汗者。厥氣之征。紅汗者。氣虛之候。小兒初生。汗出如血者。多夭壽。小兒初生。汗出不流者。不成人。汗出如浴者。酒風之候。汗出如油者。命絕之容。汗出如流珠。脈浮者。衛氣衰。汗大如貫珠不流者。元氣絕。濈濈然汗出者。表將解。漐漐然汗出者。里未和。汗出不止者。陽亡于外。奪血無汗者。陰虛于內。此皆形色之分也。若夫時有寒暑。衣有冷暖。形有動靜。腠理因之而開闔。汗液因之而有無。非病也。常也。其或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行遠。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是皆人事之異。非病候之殊也。故善診汗者。必視寒暑。觀冷暖。察動靜。知其汗之常。以審其汗之變。夫而后可按部位。辨形色。以分其表里。而判其虛實焉。他如熱汗為陽。冷汗為陰。宜合體之冷熱而分之。合病之陰陽而辨之。則其診益備。其用益明矣。
《景岳全書》卷之十二
一、陽證自汗或盜汗者,但察其脈證有火,或夜熱煩渴,或便熱喜冷之類,皆陽盛陰虛也,宜當歸六黃湯為第一,保陰煎亦妙。其或陰分雖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其有心火不寧,煩躁出汗者,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生脈散之類主之。又有本非陰虛,止因內火熏蒸,血熱而多汗者,宜正氣湯,或黃芩芍藥湯、清化飲之類主之。
一、陰證自汗或盜汗者,但察其內無火邪,又無火脈,便是氣虛陰證,皆不可妄用涼藥以敗陽氣。若止因氣虛而火未衰者,宜三陰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之類主之。若睡中盜汗而無火者,宜參苓散、獨參湯主之。若陽氣俱虛者,宜參附湯、大建中湯之類主之。若氣虛火衰之甚者,宜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
一、衛氣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陰證之屬,宜黃芪六一湯、玉屏風散、芪附湯之類主之。
一、諸病誤治,有不當汗而妄汗,或雖當汗而汗之太過者,皆汗多亡陽之證,是亦陰證之屬,當察其虛之微甚。微虛者,宜三陰煎、五陰煎、獨參湯之類主之;大虛者,非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類不可。
一、濕氣乘脾者,亦能作汗。凡證有身重困倦,而脈見緩大,聲音如從甕中出者,多屬濕證。若熱濕勝者,但去其火而濕自清,宜用前陽證之法。寒濕勝者,但助其火而濕自退,宜用前陰證之法。或用玉屏風散、四君子湯、五君子煎之類以健脾土之氣,則濕去而汗自收。
一、收汗止汗之劑,如麻黃根、浮小麥、烏梅、北五味、小黑豆、龍骨、牡蠣之屬,皆可隨宜擇用。一曰:黃芪得防風而力愈大。一曰:官桂最能實表。一、凡汗出太多不能收者,速宜用五倍子為末,以唾津調填臍中,外用帕帛縛定,過宿即止;或用何首烏為末,填臍縛之,亦止。
一、小兒盜汗,雖是常事,在東垣諸公,皆曰不必治之。蓋由血氣未足也。然汗之太多者,終屬氣分之虛。余于兒輩見汗之甚者,每以人參一錢許,煎湯與服,當夜即止。正恐他日之強弱未必不由乎此,所以培補之功原不可少。
一、病后多汗,若傷寒,若瘧疾。凡系外感寒邪,汗出熱退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初解,必由腠理衛氣開泄,其汗宜然,即數日旬日亦自無妨,俟衛氣漸實,汗必自止,無足慮也。若其他雜證,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盜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