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滑苔與白而厚膩苔,最大的區(qū)別,其實是在于白苔的厚與薄。
舌苔薄者,主病位在表,舌苔厚者,主病位在里。
由厚到薄,這是一個表證逐漸傳里的過程;由厚轉薄呢,則提示正氣勝邪,病情漸退。
理解了白滑苔到白膩苔的進與退,有助于我們理解兩個化濕和胃,祛除寒濕的經典方劑。
第一個方劑就是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散最擅長治療依然有表證,但又有內傷濕滯的證候。
你看,這個方子中的活血,紫蘇,白芷,均為辛香發(fā)散之藥,辛溫可解在表之風寒,芳香能化在里之濕濁。
而桔梗,上能宣肺,下能祛濕,又加強了上述諸藥解表化濕的力量。
再配以白術,茯苓健脾運濕;厚樸,大腹皮暢中除滿;半夏,陳皮燥濕和胃;生姜,大棗,甘草,健脾益氣。
于是一下子清楚了,藿香正氣散所針對的寒濕痰濁,尚處于從表到里的中間狀態(tài),風寒表邪尚未離開,寒濕里邪亦未成型。
所以,發(fā)散風寒之解表藥,與健脾祛濕、暢中除滿藥并用。
若惡寒發(fā)熱,頭痛等癥狀消退,而濕濁內蘊仍存,舌苔白膩,脘腹脹滿,疼痛,惡心嘔吐仍在,則可將解表藥物去掉,重心轉移到健脾,燥濕,溫里藥上。
這便是香砂養(yǎng)胃湯了。
香砂養(yǎng)胃湯有很多版本,最早的版本出于《增補萬病回春》卷二。
其原始版本是,炒香附、砂仁、炒蒼術、姜厚樸、陳皮、茯苓各八分,人參、木香各五分,白術一錢,白豆蔻仁七分,炙甘草(原書無量)。
這個方子傳到朝鮮后,去掉了蒼術,厚樸,加了半夏,白芍,變得更加柔和了一些,更適合慢性期服用。
因為蒼術本來就比白術燥,易傷胃津;而厚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的同時也容易耗氣;半夏雖然也是燥濕化痰之劑,但是有健脾氣之功;而白芍,藥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對防止燥藥傷陰是有好處的。
無論中土還是東醫(yī),對于香砂養(yǎng)胃湯,加減方法都是一樣的。
肉食不化者加山楂,草果;米面不化者,加神曲,麥芽;脾胃虛寒甚者,加干姜,肉桂;瓜果不化者,加檳榔、干姜;胸腹脹滿者,加枳殼,萊菔子,大腹皮;胃脘疼痛者加木香、枳實、益智仁;傷食泄瀉者加干姜、烏梅、白術;惡心嘔吐加藿香、丁香、半夏、烏梅、干姜。
病無常形,方無常態(tài),方藥當隨病勢的進退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