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營血辨證論治是外感溫熱病的一種辨證論治方法,由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首創。葉氏在《黃帝內經》及歷代醫家有關營衛氣血論述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在臨床上對溫病發生、發展規律的觀察和總結,把衛氣營血的概念用于對溫病病機演變規律、病程發展階段性的分析,從而形成了衛氣營血辨證理論。運用衛氣營血辨證理論可以對溫病的病理變化及證候類型進行高度的概括,從而有效地指導溫病的治療。
衛氣營血證治是按照溫熱病邪侵襲人體致病后的發展規律,將疾病的全過程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以表示病變的淺深部位、輕重緩急和傳變規律。衛指人體的外圍(肌表皮膚),氣乃六臟六腑的功能活動,營屬津液等營養物質,血即血液等精微物質。一般而言,衛分病和氣分病屬無形之功能障礙性病變,營分病和血分病為有形之物質耗傷性病變。所謂分”,即分界、階段之意。衛氣營血證治是在六經證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故而與經絡學說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運行氣血是經絡系統的主要功能之一,衛氣營血在人體的流注、輸布就是通過經絡的途徑才得以實現的。《靈樞·營衛生會》說:“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可見,伴隨經絡而行的營衛氣血,在體內本來就有內外深淺之別。《靈樞·經脈》說:“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正由于衛行脈外,分布表淺,故具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靈樞·本臟》)的衛外功能。營行脈內,分布較深,故具有“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素問·痹論》)的濡內作用。
癥狀:衛分主表,與肺(經)和足太陽經關系最為密切,其病也以外感表證為主,類似傷寒“太陽證”。癥見發熱、微惡風寒、少汗或無汗、頭痛、咳嗽、口微渴、咽喉紅腫疼痛、苔薄白、脈浮數。
治則:調和肺衛、疏風解表,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太淵、列缺、合谷、曲池、肺俞、大椎、風府、外關、風池等。
按:溫熱病最易傷陰,故治療應以清熱養陰為務。只針不灸,瀉法。艾灸有助陽傷陰之弊,故不宜使用。
氣分清表示溫熱之邪入里化熱,類似傷寒“陽明證”,與手足陽明、手足太陰經脈關系密切。
1.熱盛傷津——癥狀:高熱、多汗、口渴喜冷飲、尿少而黃赤、舌紅苔黃燥、脈洪大。
治則: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合谷、曲池、內庭、頰車、大椎、廉泉、金津玉液等。
2.熱邪壅肺——癥狀:發熱、咳嗽、口渴、尿黃、苔薄黃、脈數。
治則:清熱瀉火、宣肺平喘,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太淵、魚際、列缺、尺澤、中府、合谷、曲池、肺俞等。
3.熱結腸道——癥狀:高熱、便秘、腹滿而痛,甚至神昏譫語、苔黃燥焦黑、脈沉實有力。
治則:清泄陽明、通調腑氣,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合谷、曲池、內庭、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中脘、支溝、大橫等。
4.濕熱蘊結——癥狀:身熱起伏、胸悶、惡心欲嘔、渴不多飲、肢體倦怠小便短少、大便不爽或溏泄、苔白膩或兼黃、脈濡數或滑數。
治則:清利濕熱、宣通氣機,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二間、合谷、曲池、內庭、內關、商丘、太白、三陰交、陰陵泉等。
癥狀:營分受邪則耗傷津血,兼犯神明。癥見發熱夜甚、心煩不寐、狂躁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則:清泄熱毒、鎮靜寧神,只針不灸,瀉法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處方:內關、神門、陰郄、合谷、太沖、水溝、大椎、神庭、十二井等。
癥狀:血分病證是溫熱病最為深重的階段,主要出現灼津傷血、迫血妄行和擾亂心神的病理變化,與心(經)、心包(經)、肝(經)、腎(經)關系密切。癥見身熱、咽干口燥、牙出血、鼻衄、吐血、尿血、便血、女子經血妄行,皮膚發斑、抽搐驚厥、神昏譫語、躁擾不安(入夜尤甚)、舌深絳、脈細數。
治則:清熱涼血、鎮痙寧神,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合谷、曲池、內關、陰郄、太沖、三陰交、膈俞、大椎等。
就一般情況而言,衛氣營血病證的傳變是按衛→氣→營→血的次序,從外向內、由淺入深、自表及里的,正如葉天士所說“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外感溫熱篇》)。這只是衛氣營血病證傳變的一般規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由于溫邪的類別、受邪的輕重、患者的體質、機體的反應等因素的差異,臨證也有衛分病證之后,不經過口渴、煩躁的氣分過程,而直接出現神昏譫語、舌絳等營分證候(即“逆傳心包”)。
倘若溫熱病邪從內向外、由深出淺、自里達表,則發病初期即不會有衛分病證的表現,而直接從氣分或營分開始,出現里熱偏盛的證候。除此之外,還有衛氣同病、氣營同病、營血同病、氣血同病、氣營血同病等多種情況。不論是從外向內的傳變,還是從內向外的傳變,都離不開經絡系統這個溝通內外的橋梁。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