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華昌中醫
中醫方劑的世界豐富多彩,清代醫家王清任所創制的一系列活血逐瘀方劑,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王清任通過大量的實踐觀察,對瘀血致病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所創立的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等方劑,依據不同的病位和癥狀,以活血化瘀為基本治則,為中醫治療瘀血相關病癥提供了獨特而有效的思路。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方劑的具體應用。
通竅活血湯源自《醫林改錯》,其原方由赤芍一錢、川芎一錢、桃仁三錢(研泥)、紅棗七個(去核)、紅花三錢、老蔥三根(切碎)、鮮姜三錢(切碎)、麝香五厘(絹包)組成。該方劑主要針對頭部、面部的瘀血證候,如頭發稀疏脫落、眼睛疼痛且白睛泛紅、酒渣鼻、長期耳聾、紫白癜風、牙疳伴有出氣穢臭以及婦女干血勞等病癥。其作用機制在于通過活血化瘀之法,暢通頭面部的經絡氣血,達到通竅活絡的目的。頭面部為諸陽之會,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引發上述多種癥狀。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老蔥、鮮姜辛溫通陽,散寒行氣;紅棗調和脾胃;麝香芳香走竄,能引諸藥上行,直達病所,起到通竅的關鍵作用。
在現代臨床應用中,通竅活血湯的劑量有所調整。一般常用劑量為:赤芍 10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0 克、紅棗 5 - 7 枚、紅花 10 克、老蔥 10 克、鮮姜 10 克、麝香 0.1 - 0.3 克(沖服,若無麝香,可用石菖蒲 10 - 15 克替代)。劑量的確定需綜合考慮患者的體質、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因素。對于體質較弱的患者,劑量宜適當偏小;而對于病情較重、瘀血較為嚴重的患者,劑量可酌情增加。
患者趙先生,35 歲,因 “頭痛伴記憶力減退 1 年余” 前來就診。患者 1 年前頭部曾遭受外傷,此后經常感到頭部刺痛,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巔頂及兩側,記憶力明顯下降,睡眠質量也較差,舌質紫暗,有瘀斑,脈澀。經過相關檢查,排除了器質性病變。中醫診斷為頭痛,辨證為瘀血阻竅。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竅止痛為原則,選用通竅活血湯進行加減治療。
處方:赤芍 10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0 克、紅棗 5 枚、紅花 10 克、老蔥 10 克、鮮姜 10 克、石菖蒲 15 克、延胡索 15 克、當歸 15 克、制首烏 20 克、女貞子 15 克、葛根 15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反饋頭痛癥狀有所減輕,睡眠質量也有所改善。原方繼續服用 14 劑后,頭痛基本消失,記憶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守方再進 7 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頭痛未再次發作。
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原方由當歸三錢、生地三錢、桃仁四錢、紅花三錢、枳殼二錢、赤芍二錢、柴胡一錢、甘草二錢、桔梗一錢半、川芎一錢半、牛膝三錢組成。該方劑主要用于治療胸中血瘀之證,常見癥狀包括胸痛、頭痛,且疼痛經久不愈,疼痛如針刺且位置固定;或者呃逆長時間不停止;或者飲水時容易嗆咳、干嘔;或者自覺體內有內熱、心情煩悶;或者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情緒急躁易怒;傍晚時分出現潮熱;嘴唇顏色暗沉或者兩目暗黑;舌質呈現暗紅色,或者舌面上有瘀斑、瘀點,脈象表現為澀脈或弦緊。其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胸中是人體氣的匯聚之處,瘀血阻滯胸中,導致氣機不暢,從而引發上述一系列癥狀。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當歸、生地養血活血;柴胡、枳殼、桔梗行氣寬胸,使氣行則血行;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
現代臨床應用血府逐瘀湯時,常用劑量為:當歸 10 - 15 克、生地 10 - 15 克、桃仁 10 - 15 克、紅花 10 - 15 克、枳殼 10 克、赤芍 10 克、柴胡 6 - 10 克、甘草 6 克、桔梗 6 - 10 克、川芎 10 克、牛膝 10 - 15 克。具體劑量的調整需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如年齡、病情的輕重、體質的強弱等因素來確定。
患者孫女士,42 歲,因 “胸悶胸痛伴失眠 3 個月” 前來就診。患者近 3 個月來經常感到胸悶胸痛,疼痛性質如針刺,夜間疼痛癥狀加重,難以入睡,同時伴有心煩易怒的癥狀,舌質暗紅,有瘀斑,脈弦澀。心電圖等相關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中醫診斷為胸痹,辨證為瘀血內阻、氣機不暢。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原則,選用血府逐瘀湯進行加減治療。
處方:當歸 15 克、生地 15 克、桃仁 15 克、紅花 15 克、枳殼 10 克、赤芍 10 克、柴胡 10 克、甘草 6 克、桔梗 10 克、川芎 10 克、牛膝 15 克、乳香 10 克、沒藥 10 克、酸棗仁 20 克、香附 15 克、合歡皮 15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表示胸痛癥狀有所減輕,睡眠質量也有所提高。原方去掉乳香、沒藥,加入丹參 15 克,繼續服用 14 劑。
三診時,患者胸悶胸痛基本消失,睡眠恢復正常。守方再進 7 劑以鞏固療效,隨訪 3 個月,病情未出現復發。
膈下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原方由五靈脂二錢(炒)、當歸二錢、川芎一錢、桃仁三錢(研泥)、丹皮一錢、赤芍一錢、烏藥一錢、玄胡索五錢、甘草一錢、香附一錢半、紅花三錢、枳殼一錢半組成。該方劑主要用于治療膈下瘀血積塊,表現為腹部可觸及痞塊,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患者在躺下時感覺腹部有下墜感,以及腎瀉、久瀉等病癥。其功效為活血祛瘀、行氣止痛。膈下部位與肝脾的關系密切,瘀血阻滯膈下,導致氣機不暢,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從而出現上述癥狀。方中五靈脂、桃仁、紅花、丹皮、赤芍活血化瘀;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烏藥、香附、枳殼、玄胡索行氣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現代臨床使用膈下逐瘀湯時,常用劑量為:五靈脂 10 - 15 克、當歸 10 - 15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0 - 15 克、丹皮 10 克、赤芍 10 克、烏藥 10 克、玄胡索 15 克、甘草 6 克、香附 10 - 15 克、紅花 10 - 15 克、枳殼 10 克。在臨床應用中,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等因素,對劑量進行靈活調整。
患者錢先生,50 歲,因 “上腹部脹痛伴痞塊 2 個月” 前來就診。患者 2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脹痛,疼痛部位固定,用手觸摸可觸及一個硬塊,按壓時疼痛加劇,同時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的癥狀,舌質紫暗,有瘀斑,脈澀。腹部 B 超檢查提示腹腔內有包塊。中醫診斷為積聚,辨證為瘀血內阻、兼脾虛氣滯。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兼健脾益氣為原則,選用膈下逐瘀湯進行加減治療。
處方:五靈脂 15 克、當歸 15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5 克、丹皮 10 克、赤芍 10 克、烏藥 10 克、玄胡索 15 克、甘草 6 克、香附 15 克、紅花 15 克、枳殼 10 克、黨參 15 克、白術 15 克、茯苓 15 克、山藥 20 克、雞內金 10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反饋上腹部脹痛癥狀有所減輕,食欲有所增加。原方繼續服用 14 劑后,痞塊有所縮小。守方再進 21 劑后,痞塊基本消失,癥狀明顯改善。隨訪 6 個月,病情穩定,未出現復發。
少腹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原方由小茴香(炒)七粒、干姜(炒)二分、延胡索一錢、沒藥(研)二錢、當歸三錢、川芎二錢、官桂一錢、赤芍二錢、蒲黃三錢、五靈脂(炒)二錢組成。該方劑主要用于治療少腹部位的多種病癥,如少腹積塊疼痛,或有積塊但無疼痛癥狀,或僅有疼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不適;或在經期出現腰酸、小腹脹痛;或月經周期紊亂,一個月內出現三五次月經,接連不斷,停止后又再次來潮,月經顏色或紫或黑,伴有血塊,或出現崩漏癥狀,同時兼見少腹疼痛;或白帶呈現粉紅色等。其主要功效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從中醫理論來講,少腹屬于下焦,與肝腎以及沖任二脈關系密切。寒邪侵襲下焦,容易導致血脈凝滯,氣機不暢,從而引發上述各種病癥。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溫腎暖宮,散寒止痛;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化瘀通經;延胡索、沒藥、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在現代臨床應用中,少腹逐瘀湯的劑量有所調整,一般常用劑量為:小茴香 3 - 6 克、干姜 3 - 5 克、延胡索 10 - 15 克、沒藥 6 - 10 克、當歸 10 - 15 克、川芎 6 - 10 克、官桂 3 - 6 克、赤芍 10 - 15 克、蒲黃 10 - 15 克、五靈脂 10 - 15 克。劑量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體質強弱、病情的輕重以及兼癥等因素。對于體質較弱或病情較輕的患者,劑量可適當偏小;對于體質較強或病情較重的患者,劑量可適當增大。
患者張女士,32 歲,因 “經期腹痛伴月經量少、有血塊 3 年” 前來就診。患者自述近 3 年來,每到經期的第 1 - 2 天,就會出現小腹冷痛的癥狀,疼痛較為劇烈,嚴重時需要臥床休息,月經顏色暗,夾有較多血塊,月經量少,經期僅持續 3 天。同時伴有腰膝酸軟、手足不溫的癥狀,舌淡暗,苔白,脈沉緊。中醫診斷為痛經,辨證為寒凝血瘀。治療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為原則,選用少腹逐瘀湯進行加減治療。
處方:小茴香 6 克、干姜 5 克、延胡索 15 克、沒藥 10 克、當歸 15 克、川芎 10 克、官桂 6 克、赤芍 15 克、蒲黃 15 克、五靈脂 15 克、吳茱萸 6 克、烏藥 10 克、益母草 15 克、艾葉 10 克、桑寄生 15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表示服藥后,手足不溫的癥狀有所改善,此次經期腹痛癥狀較之前減輕,月經顏色轉紅,血塊減少。效不更方,原方繼續服用 7 劑。
三診時,患者經期腹痛基本消失,月經量較之前增多,經期恢復至 5 天。守方再進 7 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痛經未再次發作。
身痛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原方由秦艽一錢、川芎二錢、桃仁三錢、紅花三錢、甘草二錢、沒藥二錢、羌活一錢、五靈脂(炒)二錢、當歸三錢、香附一錢、牛膝三錢、地龍(去土)二錢組成。該方劑主要用于治療瘀血痹阻經絡所導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者周身疼痛,且疼痛經久不愈的病癥。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看,人體的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當瘀血阻滯經絡時,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肢體疼痛的癥狀。身痛逐瘀湯中秦艽、羌活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川芎、桃仁、紅花、沒藥、五靈脂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當歸養血活血;香附疏肝理氣;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地龍通經活絡;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
現代臨床應用身痛逐瘀湯時,常用劑量為:秦艽 10 - 15 克、川芎 10 - 15 克、桃仁 10 - 15 克、紅花 10 - 15 克、甘草 6 - 10 克、沒藥 6 - 10 克、羌活 6 - 10 克、五靈脂 10 - 15 克、當歸 10 - 15 克、香附 10 - 15 克、牛膝 10 - 15 克、地龍 10 - 15 克。劑量的確定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體質、病程長短等進行調整。
患者李先生,48 歲,因 “腰部疼痛伴活動受限 2 年,加重 1 周” 前來就診。患者 2 年前因腰部扭傷后,出現腰部疼痛,未予重視,后疼痛反復發作,近 1 周因勞累后疼痛加重,腰部刺痛,痛有定處,活動時疼痛加劇,夜間疼痛尤甚,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澀。腰椎 X 線片提示腰椎骨質增生。中醫診斷為腰痛,證屬瘀血阻絡。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湯加減。
處方:秦艽 15 克、川芎 15 克、桃仁 15 克、紅花 15 克、甘草 10 克、沒藥 10 克、羌活 10 克、五靈脂 15 克、當歸 15 克、香附 15 克、牛膝 15 克、地龍 15 克、杜仲 15 克、續斷 15 克、桑寄生 15 克、獨活 15 克、伸筋草 15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訴腰部疼痛減輕,活動較前靈活。原方去羌活,加木瓜 15 克,繼服 7 劑。
三診時,患者腰部疼痛明顯緩解,僅在勞累后稍有不適。守方再進 14 劑,以鞏固療效。隨訪 1 年,腰部疼痛未再明顯發作。
王清任所創制的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等方劑,以其獨特的組方思路和確切的臨床療效,為中醫治療瘀血病癥提供了重要的手段。通過對這些方劑的主治、劑量、加減變化以及實際醫案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醫在治療疾病時的靈活性與針對性,強調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治療。
然而,中醫治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每個人的體質、病情都存在差異,即使是相同的病癥,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現和證型也可能不同。因此,在應用這些方劑時,必須準確辨證,合理地進行藥物的加減和劑量的調整。同時,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有病一定要及時找專業醫生進行面診。
本文內容均為原創,是結合中醫理論與實踐經驗精心創作,旨在為中醫愛好者和從業者提供參考。
最后,希望朋友們再關注《杏仁弦道》及《華康中醫綜合診所》兩個公眾號,里面的內容同樣精彩!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