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首活血逐瘀方用藥心得,橫掃全身瘀滯疼痛,見一個好一個

/羅華昌中醫      

古中醫防未病,保民眾大健康。

開篇

中醫方劑的世界豐富多彩,清代醫家王清任所創制的一系列活血逐瘀方劑,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王清任通過大量的實踐觀察,對瘀血致病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所創立的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等方劑,依據不同的病位和癥狀,以活血化瘀為基本治則,為中醫治療瘀血相關病癥提供了獨特而有效的思路。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方劑的具體應用。

通竅活血湯

原方劑及主治

通竅活血湯源自《醫林改錯》,其原方由赤芍一錢、川芎一錢、桃仁三錢(研泥)、紅棗七個(去核)、紅花三錢、老蔥三根(切碎)、鮮姜三錢(切碎)、麝香五厘(絹包)組成。該方劑主要針對頭部、面部的瘀血證候,如頭發稀疏脫落、眼睛疼痛且白睛泛紅、酒渣鼻、長期耳聾、紫白癜風、牙疳伴有出氣穢臭以及婦女干血勞等病癥。其作用機制在于通過活血化瘀之法,暢通頭面部的經絡氣血,達到通竅活絡的目的。頭面部為諸陽之會,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引發上述多種癥狀。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老蔥、鮮姜辛溫通陽,散寒行氣;紅棗調和脾胃;麝香芳香走竄,能引諸藥上行,直達病所,起到通竅的關鍵作用。

現在劑量

在現代臨床應用中,通竅活血湯的劑量有所調整。一般常用劑量為:赤芍 10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0 克、紅棗 5 - 7 枚、紅花 10 克、老蔥 10 克、鮮姜 10 克、麝香 0.1 - 0.3 克(沖服,若無麝香,可用石菖蒲 10 - 15 克替代)。劑量的確定需綜合考慮患者的體質、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因素。對于體質較弱的患者,劑量宜適當偏小;而對于病情較重、瘀血較為嚴重的患者,劑量可酌情增加。

加減變化

  1. 若頭部刺痛癥狀較為明顯,可加入延胡索 15 克、乳香 10 克、沒藥 10 克,以增強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2. 若患者兼見血虛之象,如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可添加當歸 15 克、熟地 15 克等養血補血之品。
  3. 針對因瘀血導致的嚴重脫發情況,可增加制首烏 20 克、側柏葉 15 克、女貞子 15 克等養血生發的藥物。
  4. 若眼部瘀血腫痛癥狀突出,可加入夏枯草 15 克、菊花 15 克、決明子 15 克等清肝明目之藥。

醫案舉例

患者趙先生,35 歲,因 “頭痛伴記憶力減退 1 年余” 前來就診。患者 1 年前頭部曾遭受外傷,此后經常感到頭部刺痛,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巔頂及兩側,記憶力明顯下降,睡眠質量也較差,舌質紫暗,有瘀斑,脈澀。經過相關檢查,排除了器質性病變。中醫診斷為頭痛,辨證為瘀血阻竅。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竅止痛為原則,選用通竅活血湯進行加減治療。

處方:赤芍 10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0 克、紅棗 5 枚、紅花 10 克、老蔥 10 克、鮮姜 10 克、石菖蒲 15 克、延胡索 15 克、當歸 15 克、制首烏 20 克、女貞子 15 克、葛根 15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反饋頭痛癥狀有所減輕,睡眠質量也有所改善。原方繼續服用 14 劑后,頭痛基本消失,記憶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守方再進 7 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頭痛未再次發作。

血府逐瘀湯

原方劑及主治

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原方由當歸三錢、生地三錢、桃仁四錢、紅花三錢、枳殼二錢、赤芍二錢、柴胡一錢、甘草二錢、桔梗一錢半、川芎一錢半、牛膝三錢組成。該方劑主要用于治療胸中血瘀之證,常見癥狀包括胸痛、頭痛,且疼痛經久不愈,疼痛如針刺且位置固定;或者呃逆長時間不停止;或者飲水時容易嗆咳、干嘔;或者自覺體內有內熱、心情煩悶;或者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情緒急躁易怒;傍晚時分出現潮熱;嘴唇顏色暗沉或者兩目暗黑;舌質呈現暗紅色,或者舌面上有瘀斑、瘀點,脈象表現為澀脈或弦緊。其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胸中是人體氣的匯聚之處,瘀血阻滯胸中,導致氣機不暢,從而引發上述一系列癥狀。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當歸、生地養血活血;柴胡、枳殼、桔梗行氣寬胸,使氣行則血行;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

現在劑量

現代臨床應用血府逐瘀湯時,常用劑量為:當歸 10 - 15 克、生地 10 - 15 克、桃仁 10 - 15 克、紅花 10 - 15 克、枳殼 10 克、赤芍 10 克、柴胡 6 - 10 克、甘草 6 克、桔梗 6 - 10 克、川芎 10 克、牛膝 10 - 15 克。具體劑量的調整需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如年齡、病情的輕重、體質的強弱等因素來確定。

加減變化

  1. 若胸痛癥狀較為嚴重,可加入乳香 10 克、沒藥 10 克、郁金 15 克,以增強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
  2. 若患者兼見氣滯之象,胸悶不舒癥狀明顯,可添加香附 15 克、青皮 10 克等理氣解郁之品。
  3. 若心悸怔忡癥狀突出,可加入酸棗仁 20 克、柏子仁 15 克、遠志 10 克等養心安神之藥。
  4. 若內熱較盛,可加入丹皮 10 克、梔子 10 克、黃芩 10 克等清熱涼血之品。

醫案舉例

患者孫女士,42 歲,因 “胸悶胸痛伴失眠 3 個月” 前來就診。患者近 3 個月來經常感到胸悶胸痛,疼痛性質如針刺,夜間疼痛癥狀加重,難以入睡,同時伴有心煩易怒的癥狀,舌質暗紅,有瘀斑,脈弦澀。心電圖等相關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中醫診斷為胸痹,辨證為瘀血內阻、氣機不暢。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原則,選用血府逐瘀湯進行加減治療。

處方:當歸 15 克、生地 15 克、桃仁 15 克、紅花 15 克、枳殼 10 克、赤芍 10 克、柴胡 10 克、甘草 6 克、桔梗 10 克、川芎 10 克、牛膝 15 克、乳香 10 克、沒藥 10 克、酸棗仁 20 克、香附 15 克、合歡皮 15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表示胸痛癥狀有所減輕,睡眠質量也有所提高。原方去掉乳香、沒藥,加入丹參 15 克,繼續服用 14 劑。

三診時,患者胸悶胸痛基本消失,睡眠恢復正常。守方再進 7 劑以鞏固療效,隨訪 3 個月,病情未出現復發。

膈下逐瘀湯

原方劑及主治

膈下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原方由五靈脂二錢(炒)、當歸二錢、川芎一錢、桃仁三錢(研泥)、丹皮一錢、赤芍一錢、烏藥一錢、玄胡索五錢、甘草一錢、香附一錢半、紅花三錢、枳殼一錢半組成。該方劑主要用于治療膈下瘀血積塊,表現為腹部可觸及痞塊,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患者在躺下時感覺腹部有下墜感,以及腎瀉、久瀉等病癥。其功效為活血祛瘀、行氣止痛。膈下部位與肝脾的關系密切,瘀血阻滯膈下,導致氣機不暢,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從而出現上述癥狀。方中五靈脂、桃仁、紅花、丹皮、赤芍活血化瘀;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烏藥、香附、枳殼、玄胡索行氣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現在劑量


現代臨床使用膈下逐瘀湯時,常用劑量為:五靈脂 10 - 15 克、當歸 10 - 15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0 - 15 克、丹皮 10 克、赤芍 10 克、烏藥 10 克、玄胡索 15 克、甘草 6 克、香附 10 - 15 克、紅花 10 - 15 克、枳殼 10 克。在臨床應用中,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等因素,對劑量進行靈活調整。

加減變化

  1. 若瘀血癥狀較為嚴重,積塊堅硬,可加入三棱 10 克、莪術 10 克、水蛭 6 克(研末沖服)等破血逐瘀之品。
  2. 若患者兼見脾虛之象,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癥狀,可添加黨參 15 克、白術 15 克、茯苓 15 克、山藥 20 克等健脾益氣之藥。
  3. 若腹痛癥狀較為明顯,可加入川楝子 10 克、木香 10 克、白芍 15 克等增強理氣止痛的作用。
  4. 若肝郁氣滯癥狀突出,可加入柴胡 10 克、郁金 15 克、青皮 10 克等疏肝理氣之品。

醫案舉例

患者錢先生,50 歲,因 “上腹部脹痛伴痞塊 2 個月” 前來就診。患者 2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脹痛,疼痛部位固定,用手觸摸可觸及一個硬塊,按壓時疼痛加劇,同時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的癥狀,舌質紫暗,有瘀斑,脈澀。腹部 B 超檢查提示腹腔內有包塊。中醫診斷為積聚,辨證為瘀血內阻、兼脾虛氣滯。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兼健脾益氣為原則,選用膈下逐瘀湯進行加減治療。

處方:五靈脂 15 克、當歸 15 克、川芎 10 克、桃仁 15 克、丹皮 10 克、赤芍 10 克、烏藥 10 克、玄胡索 15 克、甘草 6 克、香附 15 克、紅花 15 克、枳殼 10 克、黨參 15 克、白術 15 克、茯苓 15 克、山藥 20 克、雞內金 10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反饋上腹部脹痛癥狀有所減輕,食欲有所增加。原方繼續服用 14 劑后,痞塊有所縮小。守方再進 21 劑后,痞塊基本消失,癥狀明顯改善。隨訪 6 個月,病情穩定,未出現復發。

少腹逐瘀湯

原方劑及主治

少腹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原方由小茴香(炒)七粒、干姜(炒)二分、延胡索一錢、沒藥(研)二錢、當歸三錢、川芎二錢、官桂一錢、赤芍二錢、蒲黃三錢、五靈脂(炒)二錢組成。該方劑主要用于治療少腹部位的多種病癥,如少腹積塊疼痛,或有積塊但無疼痛癥狀,或僅有疼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不適;或在經期出現腰酸、小腹脹痛;或月經周期紊亂,一個月內出現三五次月經,接連不斷,停止后又再次來潮,月經顏色或紫或黑,伴有血塊,或出現崩漏癥狀,同時兼見少腹疼痛;或白帶呈現粉紅色等。其主要功效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從中醫理論來講,少腹屬于下焦,與肝腎以及沖任二脈關系密切。寒邪侵襲下焦,容易導致血脈凝滯,氣機不暢,從而引發上述各種病癥。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溫腎暖宮,散寒止痛;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化瘀通經;延胡索、沒藥、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現在劑量

在現代臨床應用中,少腹逐瘀湯的劑量有所調整,一般常用劑量為:小茴香 3 - 6 克、干姜 3 - 5 克、延胡索 10 - 15 克、沒藥 6 - 10 克、當歸 10 - 15 克、川芎 6 - 10 克、官桂 3 - 6 克、赤芍 10 - 15 克、蒲黃 10 - 15 克、五靈脂 10 - 15 克。劑量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體質強弱、病情的輕重以及兼癥等因素。對于體質較弱或病情較輕的患者,劑量可適當偏小;對于體質較強或病情較重的患者,劑量可適當增大。

加減變化

  1. 若寒凝癥狀較為嚴重,少腹冷痛劇烈,可適當增加小茴香、干姜、官桂的用量,或加入吳茱萸 6 克、烏藥 10 克、艾葉 10 克等溫陽散寒之品,以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
  2. 若瘀血癥狀明顯,少腹積塊堅硬,可加入三棱 10 克、莪術 10 克、水蛭 6 克(研末沖服)等破血逐瘀之藥,以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
  3. 若患者兼見氣滯之象,出現少腹脹滿、疼痛走竄的癥狀,可加入香附 15 克、青皮 10 克、木香 10 克等理氣止痛之品,以調暢氣機。
  4. 若為經期腹痛,可加入益母草 15 克、澤蘭 15 克、雞血藤 15 克等活血調經之藥,以增強調經止痛的效果。

醫案舉例

患者張女士,32 歲,因 “經期腹痛伴月經量少、有血塊 3 年” 前來就診。患者自述近 3 年來,每到經期的第 1 - 2 天,就會出現小腹冷痛的癥狀,疼痛較為劇烈,嚴重時需要臥床休息,月經顏色暗,夾有較多血塊,月經量少,經期僅持續 3 天。同時伴有腰膝酸軟、手足不溫的癥狀,舌淡暗,苔白,脈沉緊。中醫診斷為痛經,辨證為寒凝血瘀。治療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為原則,選用少腹逐瘀湯進行加減治療。

處方:小茴香 6 克、干姜 5 克、延胡索 15 克、沒藥 10 克、當歸 15 克、川芎 10 克、官桂 6 克、赤芍 15 克、蒲黃 15 克、五靈脂 15 克、吳茱萸 6 克、烏藥 10 克、益母草 15 克、艾葉 10 克、桑寄生 15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表示服藥后,手足不溫的癥狀有所改善,此次經期腹痛癥狀較之前減輕,月經顏色轉紅,血塊減少。效不更方,原方繼續服用 7 劑。

三診時,患者經期腹痛基本消失,月經量較之前增多,經期恢復至 5 天。守方再進 7 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痛經未再次發作。

身痛逐瘀湯

原方劑及主治

身痛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原方由秦艽一錢、川芎二錢、桃仁三錢、紅花三錢、甘草二錢、沒藥二錢、羌活一錢、五靈脂(炒)二錢、當歸三錢、香附一錢、牛膝三錢、地龍(去土)二錢組成。該方劑主要用于治療瘀血痹阻經絡所導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者周身疼痛,且疼痛經久不愈的病癥。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看,人體的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當瘀血阻滯經絡時,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肢體疼痛的癥狀。身痛逐瘀湯中秦艽、羌活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川芎、桃仁、紅花、沒藥、五靈脂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當歸養血活血;香附疏肝理氣;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地龍通經活絡;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

現在劑量

現代臨床應用身痛逐瘀湯時,常用劑量為:秦艽 10 - 15 克、川芎 10 - 15 克、桃仁 10 - 15 克、紅花 10 - 15 克、甘草 6 - 10 克、沒藥 6 - 10 克、羌活 6 - 10 克、五靈脂 10 - 15 克、當歸 10 - 15 克、香附 10 - 15 克、牛膝 10 - 15 克、地龍 10 - 15 克。劑量的確定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體質、病程長短等進行調整。

加減變化

  1. 若上肢疼痛較重,可加姜黃 10 克、桑枝 15 克、桂枝 10 克等引經藥,以增強上肢的通絡止痛效果。
  2. 若下肢疼痛明顯,可加獨活 15 克、木瓜 15 克、防己 10 克等祛風濕、通經絡之品,以加強下肢的止痛作用。
  3. 若兼腎虛,出現腰膝酸軟、乏力者,可加杜仲 15 克、續斷 15 克、桑寄生 15 克、狗脊 15 克等補腎強腰之藥。
  4. 若風寒濕邪較盛,疼痛遇寒加重,可加制川烏 6 克(先煎)、制草烏 6 克(先煎)、細辛 3 克等散寒除濕止痛之品,但需注意其毒性,嚴格控制劑量。

醫案舉例

患者李先生,48 歲,因 “腰部疼痛伴活動受限 2 年,加重 1 周” 前來就診。患者 2 年前因腰部扭傷后,出現腰部疼痛,未予重視,后疼痛反復發作,近 1 周因勞累后疼痛加重,腰部刺痛,痛有定處,活動時疼痛加劇,夜間疼痛尤甚,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澀。腰椎 X 線片提示腰椎骨質增生。中醫診斷為腰痛,證屬瘀血阻絡。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湯加減。

處方:秦艽 15 克、川芎 15 克、桃仁 15 克、紅花 15 克、甘草 10 克、沒藥 10 克、羌活 10 克、五靈脂 15 克、當歸 15 克、香附 15 克、牛膝 15 克、地龍 15 克、杜仲 15 克、續斷 15 克、桑寄生 15 克、獨活 15 克、伸筋草 15 克。7 劑,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溫服。

二診時,患者訴腰部疼痛減輕,活動較前靈活。原方去羌活,加木瓜 15 克,繼服 7 劑。

三診時,患者腰部疼痛明顯緩解,僅在勞累后稍有不適。守方再進 14 劑,以鞏固療效。隨訪 1 年,腰部疼痛未再明顯發作。

結尾

王清任所創制的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等方劑,以其獨特的組方思路和確切的臨床療效,為中醫治療瘀血病癥提供了重要的手段。通過對這些方劑的主治、劑量、加減變化以及實際醫案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醫在治療疾病時的靈活性與針對性,強調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治療。

然而,中醫治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每個人的體質、病情都存在差異,即使是相同的病癥,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現和證型也可能不同。因此,在應用這些方劑時,必須準確辨證,合理地進行藥物的加減和劑量的調整。同時,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有病一定要及時找專業醫生進行面診。

本文內容均為原創,是結合中醫理論與實踐經驗精心創作,旨在為中醫愛好者和從業者提供參考。

最后,希望朋友們再關注《杏仁弦道》及華康中醫綜合診所兩個公眾號,里面的內容同樣精彩!

  1. 版|權|聲|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活血化瘀不用血府逐瘀丸,教你8個更好的方劑,通竅、通血管!
王清任用藥特色與組方規律
氣滯血瘀,王清任的六個逐瘀湯癥狀方劑劑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別山養生堂
活血化瘀用川芎還是紅花?共同使用怎樣?
紅花川芎的功效與作用
一個活血的經典方子,把瘀血化掉,氣血就通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泉市| 长岛县| 湟中县| 泌阳县| 万全县| 茂名市| 虞城县| 宜良县| 湘潭县| 太康县| 安宁市| 奉贤区| 西城区| 阳春市| 定陶县| 马公市| 勐海县| 凌源市| 澄江县| 阳春市| 汉中市| 铜鼓县| 尉犁县| 广宁县| 乌什县| 平度市| 临高县| 古交市| 佛学| 黑龙江省| 宁蒗| 阳曲县| 鹤岗市| 定南县| 平陆县| 喀什市| 淮北市| 含山县| 沁阳市| 锡林浩特市| 布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