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華昌中醫
杜仲,味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之效,對于腰間盤突出患者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腰部酸軟無力、疼痛等癥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臨床應用中,一般用量為 10 - 15 克。若患者肝腎虧虛較為嚴重,腰膝酸軟明顯,可適當增加用量至 15 - 20 克。杜仲的補肝腎作用可以從根本上增強腰部筋骨的韌性和力量,提高腰部的穩定性。然而,少數患者在服用杜仲后可能會出現輕微頭暈、口苦的現象,但在正常劑量下,杜仲的安全性較高,副作用相對較少。
桑寄生,味苦、甘,性平,歸肝、腎經。既能祛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對于風濕痹阻兼肝腎不足型的腰間盤突出,桑寄生可以有效緩解腰部及下肢的疼痛、麻木等癥狀。常用量為 10 - 15 克,若風濕癥狀較重,可增加至 15 - 20 克。部分患者在服用桑寄生后偶有輕微腹瀉的胃腸道不適反應,但大多可自行緩解。桑寄生的祛風濕作用可以去除腰部的風寒濕邪,而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則能進一步鞏固腰部的生理功能。
續斷,味苦、辛,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的功效。在腰間盤突出的治療中,續斷對于腰部因損傷導致的疼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能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一般用量為 10 - 15 克,對于肝腎虧虛嚴重且腰部損傷明顯的患者,可適量增加至 15 - 20 克。個別患者在正常劑量下可能會出現輕微的胃部脹滿不適,但通常不影響繼續用藥。續斷通過滋補肝腎,為腰部提供了充足的營養支持,有助于恢復腰部的正常生理功能。
蜈蚣,味辛,性溫,有毒,歸肝經。能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蜈蚣善于走竄,可深入經絡,對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的腰間盤突出疼痛,尤其是疼痛較為劇烈者,有顯著的止痛效果。常用量為 1 - 3 條,病情嚴重且患者對藥物耐受性較好時,可在醫生的嚴密觀察下適當增加用量,但老人、兒童及體質較弱者應酌情減少用量。蜈蚣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癢、紅斑等,過量使用還可能導致中毒,出現惡心、嘔吐、抽搐等癥狀。在使用蜈蚣時,需嚴格把控劑量,并密切關注患者的反應。
全蝎,味辛,性平,有毒,歸肝經。具有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的作用。全蝎與蜈蚣相伍,能增強祛風通絡止痛的效果,常用于瘀血阻絡型的腰間盤突出疼痛。一般用量為 3 - 6 克,疼痛劇烈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增量,但因其具有一定毒性,必須謹慎使用。全蝎的毒性反應可能表現為過敏,如皮疹、瘙癢等,過量則會導致中毒,出現口舌麻木、抽搐、心悸等癥狀。因此,在使用全蝎時,要充分考慮患者的體質和病情,嚴格控制用量。
獨活,味辛、苦,性微溫,歸腎、膀胱經。能祛風除濕、通痹止痛,是治療下焦風寒濕痹的要藥。對于腰間盤突出引起的腰部及下肢的風寒濕痹疼痛,獨活有很好的療效。常用量為 10 - 15 克,若寒濕癥狀較重,可適量增加至 15 - 20 克。部分患者在服用獨活后可能會出現胃腸道反應,如惡心、胃部不適等,但一般癥狀較輕,可通過調整用藥時間或配合其他藥物來緩解。
制川烏,味辛、苦,性熱,有毒,歸心、肝、腎、脾經。可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對于寒濕痹阻型的腰間盤突出,制川烏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濕之邪,從而有效緩解疼痛。由于其毒性較大,用量需嚴格控制在 3 - 6 克,對于寒濕癥狀較輕的患者,可適當減少用量或選擇其他藥物替代。使用不當或過量易引起中毒,表現為口舌、四肢麻木,惡心嘔吐,心悸氣短等癥狀。在使用制川烏時,必須先煎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并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
制草烏,味辛、苦,性熱,有毒,歸心、肝、腎、脾經。功效與制川烏相似,能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制草烏與制川烏常配伍使用,以增強散寒止痛的作用,但同時毒性也會相應增加。一般用量為 3 - 6 克,需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病情進行調整,絕對不可過量使用。中毒癥狀與制川烏類似,如口唇麻木、心律失常等。因此,在使用這味藥時,醫生要謹慎權衡利弊,確保用藥安全。
細辛,味辛,性溫,有小毒,歸心、肺、腎經。能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在腰間盤突出的治療中,細辛可通竅止痛,對風寒之邪侵襲經絡導致的疼痛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常用量為 3 - 6 克,過量使用容易導致中毒,出現頭痛、嘔吐、出汗、煩躁等癥狀,因此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細辛的止痛效果顯著,但因其毒性,需要醫生精準把握用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在腰間盤突出的治療中,當歸可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環,為受損組織提供充足的營養,促進組織修復,同時對于女性患者還有調經止痛的作用。常用量為 10 - 15 克,若血虛癥狀較為嚴重,可適當增加用量至 15 - 20 克。過量服用當歸可能會導致大便溏稀、腹瀉等情況,因此在使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用量。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白芍能養血柔肝,緩解腰部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起到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用量為 10 - 20 克,疼痛劇烈時可適當增加用量。個別患者服用后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等胃腸道不適癥狀,但通常在調整用量或停藥后可自行緩解。
制附片,味辛、甘,性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苫仃柧饶妗⒀a火助陽、散寒止痛。對于腎陽不足、寒濕痹阻型的腰間盤突出,制附片能溫補腎陽,驅散寒濕之邪,緩解腰部冷痛等癥狀。用量一般為 6 - 15 克,但需要先煎 30 - 60 分鐘以降低其毒性。若患者陽虛癥狀較輕,可適當減少用量;若陽虛癥狀較重,可適當增加用量,但必須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防止出現中毒,如心律失常、口舌麻木等癥狀。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桂枝可促進腰部的氣血運行,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的氣血不暢、疼痛等癥狀。一般用量為 6 - 10 克,若患者風寒癥狀較重,可將用量適當增加至 10 - 15 克。正常使用情況下,桂枝的不良反應較少,但對于陰虛火旺的患者應慎用。
懷牛膝,味苦、甘、酸,性平,歸肝、腎經。能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懷牛膝既能補肝腎、強筋骨,又能引藥下行,使藥物更好地作用于腰部和下肢,對于腰間盤突出引起的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常用量為 10 - 15 克,若患者下肢疼痛、麻木癥狀明顯,可將用量增加至 15 - 20 克。少數人服用懷牛膝后可能會出現輕微腹瀉的情況,但一般不影響繼續用藥。
白術,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在腰間盤突出的治療中,白術通過健脾益氣,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為身體提供充足的氣血,同時其燥濕利水的作用可減輕腰部的寒濕癥狀,適用于脾虛濕盛型的腰間盤突出患者。一般用量為 10 - 15 克,若患者脾虛濕盛癥狀較重,可將用量增加至 15 - 20 克。個別患者服用白術后可能會出現胃脹不適等癥狀,但通常不影響治療。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防風可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的腰部疼痛和肌肉痙攣,與其他祛風除濕藥物配伍使用,能增強祛風止痛的效果。常用量為 6 - 10 克,若風邪癥狀較重,可增加用量至 10 - 15 克。正常使用時,防風的不良反應較少,但對于陰虛血虧者應慎用。
防己,味苦、辛,性寒,歸膀胱、肺經。能祛風止痛、利水消腫。對于風濕痹阻型的腰間盤突出,防己可有效緩解疼痛和腫脹,減輕腰部的水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用量一般為 6 - 12 克,若水腫癥狀明顯,可適當增加用量至 12 - 15 克。少數患者服用防己后可能會出現惡心等胃腸道反應,因此在使用時需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
威靈仙,味辛、咸,性溫,歸膀胱經。能祛風濕、通絡止痛、消骨鯁。威靈仙善于通利經絡,祛風除濕,對于腰間盤突出引起的經絡阻滯、疼痛等癥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尤其對于因腰椎骨質增生等原因導致的疼痛效果顯著。一般用量為 10 - 15 克,若患者存在骨質增生等情況,可適當增加用量至 15 - 20 克。少數患者服用威靈仙后可能會出現胃腸道不適的癥狀,如惡心、嘔吐等,可通過調整用藥時間或配合其他藥物來緩解。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在腰間盤突出的治療中,薏苡仁可利水滲濕、除痹,對于濕氣較重導致腰部疼痛、沉重的患者有較好的療效,還能通過健脾益氣來改善整體身體狀況。一般用量為 10 - 30 克,可根據患者濕氣的輕重適當調整用量。個別患者服用后可能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的情況,但一般不影響治療。
澤蘭,味苦、辛,性微溫,歸肝、脾經。能活血化瘀、行水消腫。澤蘭可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環,減輕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對于腰間盤突出導致的局部瘀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常用量為 10 - 15 克,若患者瘀血癥狀較重,可將用量增加至 15 - 20 克。一般情況下,澤蘭基本無明顯不良反應,但孕婦慎用。
制乳香,味辛、苦,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在腰間盤突出的治療中,制乳香可改善腰部的氣血運行,緩解因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其常用量為 3 - 10 克,宜炒去油用。如果疼痛較為嚴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增加用量,但需注意乳香氣味芳香,對胃腸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脾胃虛弱者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用量過大還可能導致腹瀉。此外,孕婦及無瘀滯者忌用。
制沒藥,味辛、苦,性平,歸心、肝、脾經。同樣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的作用。制沒藥能與制乳香相須為用,增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效果,對于腰間盤突出導致的局部疼痛、腫脹有較好的療效。一般煎服的用量為 3 - 10 克。沒藥對胃腸道也有一定刺激性,可能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使用時需注意。個別患者可能會對沒藥過敏,出現皮疹、瘙癢等過敏反應。
在運用這 22 味中藥治療腰間盤突出時,辯證論治是至關重要的原則。醫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象、脈象以及生活習慣、體質等因素,準確判斷其證型,是肝腎虧虛、風寒濕痹、瘀血阻滯還是其他類型,然后據此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例如,對于肝腎虧虛為主的患者,應以杜仲、桑寄生、續斷等補肝腎藥物為重點,適當配伍其他藥物;對于風寒濕痹型患者,則要著重使用獨活、制川烏、制草烏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藥物,并根據寒濕的輕重調整藥物用量。
在治療過程中,還應指導患者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建議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腰部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做好腰部的保暖工作。飲食上可適當增加一些具有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紅棗、山藥、薏仁粥等,以輔助藥物治療,促進身體的恢復。
中醫中藥治療腰間盤突出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這 22 味中藥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相互配合,為腰間盤突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選擇。然而,中醫治療強調因人而異、辯證施治,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都有所不同,因此這些藥物的應用需要醫生進行詳細的面診和準確的辯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配伍和劑量調整。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中藥的使用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確保安全有效。
本文內容原創,如有轉載請標明 “轉自中醫羅華昌公眾號”,侵權必究。
最后,希望朋友們再關注《杏仁弦道》及《華康中醫綜合診所》兩個公眾號,里面的內容同樣精彩!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