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馬培榮
.
朋友們大都看過電視連續(xù)劇《漢武大帝》,也知道漢武帝其人。但是你是否知道,漢武大帝本是“盱眙女婿”,武帝陳皇后是“盱眙女兒”,漢武帝的姑姑館陶長公主是“盱眙媳婦”。而且,就連大漢始祖劉邦,其事業(yè)也是在盱眙奠基的呢?在這里,就和大家一起嘮叨嘮叨漢武大帝與盱眙的那些事兒。
.
一、漢武帝的曾祖,在盱眙奠定家業(yè)
.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劉邦帶著一百多人,火急火燎地從沛縣投奔盱眙。這是怎么回事?
原來,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一統(tǒng)中華,秦始皇嬴政在實行“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和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又苛政重徭,橫征暴斂,修筑長城,弄的民不聊生(《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到了二世胡亥,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爆發(fā)了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xiāng)斬尉起兵,號為“張楚”(《史記·陳涉世家》)。九月,項梁、項羽叔侄殺會稽(今蘇州)郡守,率江東子弟舉義反秦。隨之,“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shù)千人”,“立陳嬰為長”,一呼百應(yīng),集“二萬人,異軍蒼頭突起”(成語“異軍突起”的來歷)。繼而,陳嬰“以兵屬項梁”,“凡六七萬人”(《史記·項羽本紀(jì)》)。次年,項梁納范增言,乃在盱眙牧羊山“求楚懷王孫心于民間,立以為楚懷王,都盱臺(即今盱眙)。”一時義旗高舉、眾望所歸,義軍云集、風(fēng)起云涌。至此,盱眙已成為反秦義軍“興楚滅秦”的總指揮部。
.
(大漢高祖劉邦)
.
就在此時,家在沛縣、歲至中年、碌碌無為,只當(dāng)了個“泗水亭長”的劉邦,也斬白蛇、殺沛令、舉赤旗,自稱“沛公”,將“收豐沛子弟二三千人”。他聽說項梁等義軍會師盱眙,便“從騎百余往見之”,投奔楚項來到楚都盱眙(《史記·高祖本紀(jì)》)。此時,劉邦見甘泉山已筑 “楚王城”,項羽在楚王城西筑“項王城”(又稱霸王城),自己也在圣人山側(cè)筑了“漢王城”(今三城遺跡尚存)。項梁叔侄見劉邦隊伍人少,便撥數(shù)千兵卒,使之?dāng)U至萬人之眾。楚懷王熊心還“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史記·高祖本紀(jì)》)。就這樣,劉邦人也多了,勢也眾了,底氣也足了。正是盱眙奠基,才成就了劉邦的帝業(yè)。
公元前207年,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令項羽北上救趙,令沛公西略入關(guān)。正當(dāng)項羽帶領(lǐng)楚軍北上救趙,破釜沉舟,以一當(dāng)十,大戰(zhàn)秦兵,虜王離、殺蘇角、破秦軍、降章邯,一路艱苦拼殺、攻城略地之時,而老謀深算的劉邦卻巧妙迂回、避開鋒芒,不戰(zhàn)只進、一路馳行,早早進了咸陽、入主關(guān)中,順理成章地成了“漢王”,并開始紀(jì)元西漢,尊號“漢高祖”。
項羽見此,氣得七竅生煙。可年剛26歲、初涉世事、年輕氣盛的項羽,哪里是年逾50歲、老謀深算、胸有城府的劉邦的對手?接著展開了五年的楚漢之爭。利用項羽的義氣仁慈,劉邦在鴻門宴上逃過一劫;抓住項羽氣盛草率的弱點,有意激將,使項羽屢屢中招受挫;接著又利用義帝之死做足文章,列舉項羽“十大罪狀”,掀起全國性“討伐楚項”之戰(zhàn);巧妙地離間項羽手下諸將,“棄楚投漢”,消弱其實力。雖然項羽有扛鼎之力、拔山之勇、掃蕩之氣,可玩手段、施計謀、籠絡(luò)人心差之甚遠,最終還是敗在的劉邦手下。劉邦一統(tǒng)天下,號曰“大漢”。如此之說,若不是盱眙奠基,說不定天下“姓楚”而非“姓漢”呢!
.
二、漢武帝的姑姑,是咱盱眙的媳婦
.
漢武帝的親姑姑館陶長公主劉嫖,與漢武帝的老爸漢景帝劉啟一母所生。《史記》載,竇氏與劉恒生一女二子,女劉嫖,子劉啟、劉武。公元前180年,劉恒登基為漢文帝,便冊立劉啟為太子,封劉武為梁孝王;立竇氏為皇后;劉嫖則為長公主,封地于館陶(今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故世稱 “館陶長公主”。 .
(館陶長公主劉嫖)
.
漢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年方17的長公主劉嫖招世襲堂邑侯陳午為駙馬,故又稱劉嫖為“堂邑大長公主”。陳午是陳嬰的孫子。盱眙東陽的長者陳嬰舉義反秦,受封上柱國(《史記·項羽本紀(jì)》)。項羽死后復(fù)投漢,“定豫章、安浙水、平壯息”,受封“堂邑侯,千八百戶”,侯位世襲(《史記·漢年表》)。陳嬰故后,子陳祿襲。陳祿故,子陳午襲(光緒《盱眙縣志稿·人物》)。因陳午祖上有功德,便被漢文帝看中而招為駙馬,館陶長公主當(dāng)然就成了名符其實的“盱眙媳婦”了。
長公主由于得到母親竇太后的寵愛,又在弟弟景帝面前以大姐自居,故成為漢宮中舉足輕重、不可小視的人物,出入宮闈,如履家門。陳午和館陶長公主有子女三:長子陳須,次子陳蟜,女兒陳阿嬌。阿嬌天資穎慧,聰明伶俐,討人喜歡,當(dāng)然也深得竇太后的偏愛。善于心計的長公主便準(zhǔn)備將女兒阿嬌作為政治籌碼,欲與太子劉榮的母親栗姬攀親,但遭栗姬拒絕。后轉(zhuǎn)向膠東王劉彘的母親王夫人王娡求親,王夫人知道長公主和竇太后的份量,便一口同意。在竇太后、長公主和王夫人的共同努力下,漢景帝廢了太子劉榮,改立劉彘為太子,并易名劉徹(《史記·孝景本紀(jì)》)。
劉徹立太子、繼帝位,使館陶長公主的精心設(shè)計終成現(xiàn)實,從而也改變大漢王朝的歷史走向,成就漢武大帝的輝煌業(yè)績。可以說,“盱眙媳婦”館陶長公主應(yīng)功載史冊。長公主死后,葬于霸陵(《史記·外戚世家》)。
.
三、漢武大帝劉徹,本是盱眙的女婿
.
漢武帝劉徹生于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原名劉彘, 4歲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據(jù)《漢孝武故事》載:劉彘天生聰穎過人,慧悟洞徹,進退自如。“至三歲,景帝抱于膝上,撫念之……試問兒:‘樂為天子否?’對曰:‘由天不由兒。愿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小劉彘信口而應(yīng)的回答,使劉啟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劉彘記憶力驚人,求知欲特強,尤愛讀書中古代圣賢、帝王、偉人事跡,過目不忘。景帝深感詫異。劉彘“訟伏羲以來群圣,所錄陰陽診候龍圖龜冊數(shù)萬言,無一字遺落。至七歲,圣徹過人”,景帝遂改劉彘名“徹”。“徹”字表示大徹大悟,充滿智慧,達到圣德要求。 說到劉徹之所以能得立太子之位,還應(yīng)歸功于太皇竇太后和館陶長公主的努力。當(dāng)初,長公主與太子劉榮的母親栗姬遭拒,便轉(zhuǎn)向膠東王劉彘的母親王夫人王娡求親。別看劉彘小小年紀(jì),見到阿嬌竟然做出了“金屋藏嬌”的承諾;而王夫人也深知長公主和竇太后的份量,便一口應(yīng)允了阿嬌與劉徹的婚事。在竇太后、長公主的努力下,漢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太子劉榮被廢,改封臨江王;改立劉徹為太子(《史記·孝景本紀(jì)》)。后來阿嬌與太子劉徹完婚后,劉徹便正兒八經(jīng)地成了“盱眙的女婿”。
漢景帝后元三年,16歲的劉徹即位。初,因祖母太皇竇太后篤信黃老,而劉徹卻信孔儒,故在政見上時有分歧。而劉徹推行建元新政,更觸犯了一些皇親國戚和一幫老臣當(dāng)權(quán)者的既得利益,引起強烈反彈。賴于皇后陳阿嬌極受太皇太后喜愛,以及館陶公主與堂邑侯府的全力支持與周旋,調(diào)停矛盾,平衡關(guān)系,從而化險為夷;并支持武帝排除異己,力挽狂瀾,樹立威望,鞏固帝位。所以,武帝對陳皇后母女深懷感恩之心。 .
(漢武大帝劉徹)
.
武帝親政以后,大權(quán)獨攬,對內(nèi)實行經(jīng)濟統(tǒng)制,加強中央集權(quán),對外用兵捍國,進擊匈奴;開拓疆土,奠定版圖;通使西域,外事四夷;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倡導(dǎo)仁義,創(chuàng)立太學(xué);置五經(jīng)博士,薦賢才任官。且修《史記》,倡文學(xué)。其在位期間,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繼承和發(fā)揚了“文景之治”,使?jié)h朝成為當(dāng)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開創(chuàng)了西漢王朝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最鼎盛繁榮的時期,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fā)展高峰,劉徹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在“盱眙女婿”漢武大帝的身上,盡顯大漢雄風(fēng)。
.
四、武帝的陳皇后,阿嬌是盱眙的女兒
.
說到成語“金屋藏嬌”的出處,那還與盱眙有關(guān)呢。說的是東漢初,班固所著的《漢武故事》中,載有這樣一則典故 : 武帝劉徹年四歲,立為膠東王。數(shù)歲,長公主嫖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于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dāng)作金屋貯之也。”
.
(大漢武帝皇后陳阿嬌)
.
這里的阿嬌即陳阿嬌,是館陶長公主和駙馬陳午的女兒,盱眙東陽人陳嬰的重孫女。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為漢武帝,遂立陳阿嬌為皇后。《史記·外戚世家》載:“上為太子時,娶長公主女為妃。立為帝,妃立為皇后,姓陳氏。”所以,漢武帝的陳皇后,便是“盱眙女兒”陳阿嬌。
漢武帝得立太子,當(dāng)上皇帝,得力于陳阿嬌母女和外祖母竇太后的支持。故史載:“上之得為嗣,大長公主有力焉,以故陳皇后嬌貴。”正是由于陳阿嬌出身顯貴,自幼榮寵至極,性格驕縱率真,且覺得有恩于武帝,故而時顯高傲,不肯逢迎屈就,夫妻裂痕漸生。兼之歲月流逝,卻無生育,更是影響了“劉陳姻緣”的穩(wěn)定性, “陳皇后無子,與醫(yī)錢凡九千萬,然竟無子”(《史記·外戚世家》)。接著,武帝新寵衛(wèi)子夫,阿嬌心生妒意,尋死覓活,“恚,幾死者數(shù)矣。上愈怒。”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27歲的劉徹以“巫蠱”罪名頒下詔書:“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按律法宮規(guī),“巫蠱”乃大罪,當(dāng)誅且株連九族,然陳皇后為巫蠱之事僅僅打入冷宮,可見一是可能本無此事,二是不好對阿嬌誅殺,這也許只有武帝自己心知肚明。從此,31歲的阿嬌陳皇后屈身長門冷宮,其母館陶長公主當(dāng)然無法理解,曾多次前往責(zé)問,《史記·外戚世家》中也記有“數(shù)讓武帝姊平陽公主曰:‘帝非我不得立,已而棄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乎?’平陽公主曰:‘用無子故廢耳。’”其實,廢后的真正原因并非巫蠱之事,而無子才是廢后主因也。
阿嬌被廢后,獨自幽居長門宮,當(dāng)然很不甘心,便花費千金,請來大文豪司馬相如,要他為自己寫一篇賦文,力圖以此打動武帝,使其回心轉(zhuǎn)意,這就是成語“千金買賦”的來歷。盡管司馬相如使出畢生才華,用盡世間言辭,寫出了情深意切,感人肺腑,令人垂淚,在西漢文學(xué)作品中最為經(jīng)典的千古文章《長門賦》。可武帝看了,心卻不為所動,僅贊幾語文筆,終未能再見阿嬌。 《漢書·外戚傳》載:“后數(shù)年,廢后乃薨,葬霸陵郎官亭東”,與真正疼愛自己的母親長公主、外婆竇太后和外公漢文帝葬于一處,也感欣慰。
.
五、武帝置臨淮郡,為盱眙留下文化遺產(chǎn)
.
漢武帝登基后,強化政權(quán)建制,確立“獨尊儒術(shù)”的主張,啟用大批儒生做官,成立專門的儒學(xué)機構(gòu),修建了孔廟學(xué)堂,設(shè)置“五經(jīng)博士”,推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jīng)典,宣揚儒家學(xué)說,并把任用儒生作為強化地方長官的一項舉措。據(jù)《史記》載,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都尉府治于盱眙,并將孔子的后人孔安國遷任臨淮太守。漢武大帝這一舉措,為今日的盱眙留下了一筆極為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孔安國,西漢時魯人(今山東曲阜),字子國,是孔子十一世孫。少時師從申培學(xué)《詩》,跟隨伏生學(xué)《尚書》,學(xué)識淵博,擅長經(jīng)學(xué),是漢代著名的經(jīng)學(xué)家(《中國人名大辭典》)。漢武帝對他非常器重,先任為侍中,后尊為博士,再任諫大夫,授都尉朝。司馬遷在寫《史記》時,研究《堯典》、《禹貢》等古文,“亦從安國問故”,經(jīng)常向他請教古文經(jīng)學(xué)(《漢書·儒林傳》)。
孔安國來到盱眙后,便抓住漢武帝“令天下郡國皆立學(xué)校”的機遇,便在南山(即今第一山)斷崖下修建學(xué)校(即后來的“崇圣書院”),以作教學(xué)講儒之地。在學(xué)校一側(cè)建“先圣晏居殿”,供奉“至圣先師”孔子的塑像,懸“至圣先師”匾額,掛“先師功德垂青史,儒學(xué)精華耀典藏”對聯(lián)。并栽槐樹、杉樹、柏樹、柿樹,寓意“淮山百世”,遍植花草,桃李杏榆。到了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秋,孔安國在臨淮任職六年后,終因年老體弱而辭官返鄉(xiāng)。據(jù)《孔子.世家譜》記,孔安國“自博士遷臨淮太守,六年以病免,年六十卒”。
(盱眙文廟故崇圣書院建筑群)
.
后人又在其上建“魁星亭”,階下鑿 “玻璃泉”,東西兩側(cè)辟“杏花園”、“桃花源”,又建“杏壇”、“會景亭”。雖經(jīng)歷代興廢,但盱眙崇學(xué)之風(fēng)代代相傳,興盛不衰。經(jīng)過歷代增修擴建,從“崇圣書院”,到“登瀛書院”、“淮山書院”,再到清代的“敬一書院”(清光緒《盱眙縣志稿·學(xué)校》)。宋代起,又依山興建文廟,修大成殿、尊經(jīng)閣、明倫堂、試院等,使這里成為盱眙黌學(xué)的中心。今日之文廟建筑群,其規(guī)模更是屈指可數(shù),已成為盱眙文化的一條史脈、盱眙山水的一處風(fēng)景。這應(yīng)是漢武帝“天下郡國皆立學(xué)校”的決策和臨淮太守孔安國的辛勤操作之功,從而為我們留下了極為珍貴歷史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