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賺錢的東西有兩樣:
第一樣是人。
第二樣還是人。
但這兩個人,是不一樣的。
第一個人,叫創業人。
天生適合做老板的料子,你給他點本錢,他拿到手里,嘁哩咔嚓稀里嘩啦,就給你做起來了。
否則的話,你把錢給了非創業人,他拿到手中,嘁哩咔嚓稀里嘩啦,錢就沒了。
——奇葩投稿的大哥,就是個非創業人。他三次創業失敗,不是流年不利,而是他的認知有問題,還沒有晉階到老板的層級。
第二個人,叫資本人。
就是能夠自如運作大資本,并不斷讓錢生錢的人。
(05)
真正的老板,一定能于茫茫人海中,一眼認出那個創業者。
創業人和非創業人,有什么區別?
創業人,是知道問題出在哪里那個人。
如果他不知道,那么他的人生,就如同奇葩投稿的大哥一樣,弄個酒吧,老婆經營就能賺錢,讓他來經營,他敢給你虧到連內褲都賣掉。而后他還創業,但因為不知道問題在哪里,屢創屢敗,虧光為止。
——發現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
這句話,就是老板思維與員工思維的分水嶺。
(06)
老板思維和員工思維,到底有什么區別?
老板眼里的問題,一定就是問題。
而員工眼里的問題,一定是被扭曲、被自己的認知加工后的。
如果員工能夠穿透凌亂的表象,直擊本質,看清楚問題本身,那么他的認知就在瞬間打開了,就不再是個普通員工了。
員工看到的問題,至少經過兩道扭曲包裝。
(07)
在員工與問題之間,第一個障礙是情緒。
員工思維,往往會把自己的情緒,誤以為問題。
比如說銷路不錯的產品,突然間賣不動了。老板立即詢問:是不是市場上出現了什么替代產品?改變了客戶的消費習慣?我們還有哪些營銷手段沒有用過?趕緊拿出來試一試。員工的思維則是:拜托大哥醒醒吧,就你這破產品,跟客戶本無緣,全靠我們營銷人員熱臉貼人家冷屁股,拼老命忽悠出去。你騙人家客戶一次,是人家客戶傻,你還想接著騙,那就是你傻了。
員工思維,所表達的是對自己在企業不受重視的憤怒。憤怒就是情緒,這是把員工和問題隔開的第一道障礙。
比如奇葩投稿的大哥說:沒有經濟能力,說話就沒底氣。他還說,我這人其實挺敏感的,知道她外邊有人了。女人就是這樣,有了更好的,嫌棄心就不想掩飾……這一連串的胡說八道,全都是情緒。
情緒上來,智商下去,問題就被掩蓋了。
(08)
在員工與問題之間,第二個障礙是現狀。
把現狀視為問題,是員工最容易犯的錯誤。比如說企業的經營有點糟糕,就會有員工果斷指出:那是因為企業管理混亂,溝通成本高昂,研發崗和技術崗不受重視,老板任人唯親不唯賢……
當員工這樣說的時候,老板會頻頻點頭。
因為員工一個字都沒說錯。
——但員工說的,都是現狀!
現狀就是,企業是個發展中的利益體,永恒面臨著擴張與穩定的對沖矛盾。擴張必然無法穩定,穩定就無法擴張。說透了就是,管理混亂的企業,多半呈發展態勢。如果一家企業規范有序,它的邊界一定是局限死了,發展這事就甭指望了。
凱文凱利有本書,叫《失控》。說的就是發展,發展一定會手忙腳亂的失控。被控制的,必是存量的爭奪,而非增量的擴張。存量敏感型必是員工,增量敏感型才是老板。
再來看奇葩投稿的大哥,他勸說妻子少喝酒,少熬夜,注意身體……他這里說的每一個字兒,都是現狀!
妻子經營酒吧,怎么可能不喝酒?又怎么可能不熬夜?你勸她不碰酒不熬夜,讓她怎么回答?把酒吧關了,一家人喝西北風嗎?
也就是他妻子溫柔,只是吼幾句。換個霸氣妹,他這么胡說就當場打死他了。
(09)
穿過情緒與現狀,我們終于看到了問題:
企業的問題是,大家都在比拼無序時態的存活幾率,你活下去,活成品牌,后面市場爆發的機會,都是你的。
奇葩投稿大哥的問題是:他必須要迅速完成認知的轉換,從員工思維轉成老板思維,否則他就幫不上妻子,也無法獲得養家的能力。
由員工思維轉成老板思維,不過五步:
第一步:看待問題是,打掉情緒。
情緒和我們的智商成反比,越是情緒化,智力越不靠譜。要想讓智力靠得住,就先得把情緒打掉。
第二步:打掉現狀。
現狀就是雞飛狗跳的不完美,無論是人還是企業,都是在這種不完美中前行。凡是跟現狀過不去的,甭指望他會給你帶來增量。
第三步:審視問題。
我們的問題只有一個,認知升級,洞悉先機。能做到這一步,你就嬴了。
第四步:用現狀困住對手。
你意識到現狀只是個中間狀態,但對手未必有這個認識。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這上面,你就能跑得比他更快些。
第五步:善用情緒施加管理。
不成熟的人,情緒比天大。當你學會安撫對方的情緒,你就獲得了情緒自由。
完成這五步認知晉階,你就轉型成為資本人,能夠于茫茫人海中,一眼識別出那些能夠幫你賺到錢的創業者。這時候你的人生,忽然間變得簡單乏味起來。
(10)
這世上,問題無以數計。
有些問題根本無法解決,有些問題根本不需要解決,還有些問題可以解決,但為此搭上的成本,超過了問題解決后帶來的利益。
還有很多問題,其實是人為產生的,人就是問題。
第一不讓自己成為問題,第二不自己制造問題,第三識別那些成為問題、并善于制造問題的人,第四成為解決問題的人,并和這類人在一起。我們所做的事情,永遠是于沉靜中等待,等待著那些還未完成成長的人,慢慢的成熟起來。所謂創業,所謂生意,所謂賺錢,不過是人際關系的良性互動。如果你的互動模式是錯的,一定會為此付出代價。除非你把這種錯誤的互動模式糾正過來,這時候才會領悟到許多思想家所說的,賺錢實際是種極低智力的無聊活動,一個人賺到的錢,只有20%依賴于智力的因素,而80%取決于我們自如的人際互動。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一定是殘缺的認知。行至此處的我們,才有余暇問鼎更高的智慧,獲得更愉悅的心智自由。才能夠由任我們的心,飛翔在花月之間,看落日長河,聽潮起潮落。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于無盡的愜意與安然中,享受生命饋贈于我們的每一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