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振雄
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江蘇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
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局長、黨組書記
西南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獲獎人蔣振雄與頒獎嘉賓張喜剛
作為道路與橋隧工程技術出身的江蘇交通重點工程建設管理者,對橋隧情有獨鐘。基于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及自然環境等要素,運用系統化思維進行全局性謀劃,不斷探索實踐,積極推動江蘇過江通道建設規模化開工、快速化推進、品質化監管,致力打造交通強國江蘇橋隧樣板標志性工程。
深刻理解江蘇過江通道建設在“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中的重要性,主導并參與江蘇新一輪交通建設中常泰長江大橋、龍潭長江大橋、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張靖皋長江大橋、蘇通第二過江通道、潤揚第二過江通道等多座過江通道項目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相關多項橋隧建設技術將成為國內首創、國際領先,項目影響力具有全球性。
以現代橋隧建設技術為支撐,主帥主謀,大膽啟用和精心培育一線年輕團隊,影響并造就了一批兼具嚴謹思維和開創精神,高素質的江蘇橋隧建設中青年人才隊伍。
在橋隧建設的設計、施工、管理過程中,倡導“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科研原則以及對每一個工程細節的嚴格把控和完美追求,潛移默化地影響所有參與江蘇橋隧建設的合作伙伴,促使參建單位的設計、建設實力共同提升。
充分認識到“交通工程建設沒有局外人”,在現代經濟、科技、生態不斷發展的外部環境下,橋隧建設涉及的面更廣、更復雜,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必須未雨綢繆,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
全力推動江蘇橋隧建設項目與國家中長期交通規劃對接,爭取國家支持;協助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推動省級相關職能部門主動參與,做好橋隧建設項目的前期籌建工作;推動地方政府積極參與,促進項目順利落地,形成橋地共建的生動局面;推動過江通道建設技術專家委員會的成立,為橋隧建設高質量推進提供具有國際化視野、最前沿的技術后盾支撐;推動橋隧設計、施工、監理單位交流互動,良性監督,構建打造品質樣本工程的生態系統;推動黨建工作賦能橋隧建設的全業務流程,為品質樣本工程的成功實施保駕護航;推動媒體廣泛關注,贏得全社會與當地百姓的理解與支持。
始終秉持江蘇橋隧建設創新是常態、但不能為創新而創新的理念,堅持一切科技創新都為品質樣本工程的鍛造而服務。
圍繞橋隧設計、施工技術創新超前組織開展一系列支撐性專題研究,超大跨徑非對稱荷載公鐵斜拉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提高懸索橋結構耐久性綜合措施研究與工程示范、高水壓大埋深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橋梁工業化建造技術與應用科技示范工程等省部級科技重點專項,有效支撐橋隧建設品質。
以新結構為基礎,組織研發超大跨徑斜拉橋的結構新型約束體系、新型沉井基礎、四肢型橋塔及組合錨固結構,解決超大跨徑、超大荷載、復雜地質條件下斜拉橋結構安全和經濟性問題;研發超大跨徑懸索橋主纜除濕系統、耐久型吊索和索夾,解決復雜環境條件下橋梁耐久性問題;研發超大跨徑懸索橋主纜纜力自平衡體系、超高鋼-鋼管約束混凝土組合結構塔等新結構,提高橋梁的跨越能力且便于施工。
以新材料為突破,組織開發出新型碳纖維拉索、高強度鋼絲、超高性能混凝土、鐵路鋼橋面輕薄耐久型鋪裝材料等在國際上具有領先水平的新材料,有力支撐超大跨徑橋梁的跨越。
以新設備為利刃,組織研發了沉井基礎盲區和井孔智能取土設備,有效保證了沉井基礎“安全、平穩、高效”下沉。同時研發了橋梁上部結構筑塔機、超長斜拉索施工裝備等,保證現場施工效率。
以新工藝為抓手,組織研發沉井基礎快速定位和智能控制新方法,確保沉井高精度定位著床。研發沉井基礎井壁混凝土澆筑新方法,“水下抗分散混凝土封底+自密實混凝土后續灌注”方案成功應用于沉井井壁混凝土澆筑。研發沉井基礎取土下沉施工新方法,采用“臺階型”取土工藝,實現沉井“主動下沉”和“安全可控”。
建立目標責任體系和項目創新管理體系,探索具有創新性、實用性的科學管理方法。倡導群眾性創新,創優質設計、優質服務、優質工程,創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開展《江蘇省高速公路建設技術和管理標準體系》研究,推動高速公路建設標準化管理,促進行業治理能力現代化。編制施工標準化指南與技術文件匯編,指導現場施工。
首次采用超大型沉井下沉智能感知+全過程主動分析控制智能監控系統,集成數據采集、分析、預警一體化控制,有效確保沉井“可測、可視、可控”下沉。建立項目現場5G網絡全覆蓋,結合物聯網+AI技術打造現代化智慧工地。利用BIM技術,集成從正向設計到施工指導、運營養護建設全過程數據,達到信息共享、管理協同、形象展示、提質創優效果,實現建養一體化管理。
堅持認為橋隧作為有生命、有溫度的建筑,僅有科技創造不夠,更需注入文化藝術內涵,講好江蘇橋隧建設的故事就是江蘇橋隧人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實踐。龍潭長江大橋“二龍戲珠”及張靖皋長江大橋“三角一體”的設計理念,從建筑的角度為未來大橋及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留下了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傳播空間。
把“匠心鑄品,聚力筑夢”作為江蘇橋隧建設者的文化精神追求,近年來持續在各建設工地廣泛而深入的傳播,為成就交通強國建設橋隧樣板標志性工程注入不竭動力。
素材來源:橋梁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