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由來:
司法實踐和法學理論界均認為,財政審計報告只是審計機關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的依據,而不應作為當事人確定工程造價當然的依據。工程建設以施工合同為基礎確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是公平市場交易行為,是合同行為,應當受民法典調整。如果強行將審計結論作為認定工程價款的依據,則實際上混淆了法律的適用范圍,也沒有法律依據。《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法辦【2011】442號第25條也明確:“當事人以審計機關作出的審計報告、財政評審機構作出的評審結論,主張變更有效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約定的工程價款數額的,不予支持。”雖然審計報告不能成為認定工程價款的當然依據,但并非意味著其就不能作為工程款的認定依據,那么在什么情況下應當以其作為結算依據,若承包方認為審計報告錯誤提出異議,審計部門不予采納的,還能否予以糾正?
法律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承包合同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已確認的工程決算價款與審計部門審計的工程決算價款與審計部門審計的工程決算價款不一致時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電話答復意見》“經研究認為,審計是國家對建設單位的一種行政監督,不影響建設單位與承建單位的合同效力。建設工程承包合同案件應以當事人的約定作為法院判決的依據。只有在合同明確約定以審計結論作為結算依據或者合同約定不明確、合同約定無效的情況下,才能將審計結論作為判決的依據。”
2015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49條規定:“依法有效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雙方當事人均應依約履行。除合同另有約定,當事人請求以審計機關作出的審計報告、財政評審機構作出的評審結論作為工程價款結算依據的,一般不予支持。合同約定以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意見作為工程價款結算依據的,應當遵循當事人締約本意,將合同約定的工程價款結算依據確定為真實有效的審計結論...'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指導意見(二)第十條規定:“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以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報告、財政評審機構出具的評審結論作為工程價款結算依據,發包人請求依據審計報告、評審結論結算工程價款的,予以支持。”
根據上述規定,在合同明確約定以審計結論作為結算依據或者合同約定不明確、合同約定無效的情況下,應將審計結論作為判決依據,這也符合《建設工程司法解釋(一)》第19條第一款“當事人對建設工程的計價標準或者計價方法有約定的,按照約定結算工程價款。”的規定。
實踐中,承包方認為審計報告結論存在錯誤,會提出異議,但是不一定、實際上也大部分不會被審計部門采納,因為合同約定了以審計結論作為結算依據,是否就必須按照審計結論,無法推翻?當然不是。
根據2015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49條規定:“...承包人提供證據證明審計機關的審計意見具有不真實、不客觀情形,人民法院可以準許當事人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糾正審計意見存在的缺陷。上述方法不能解決的,應當準許當事人申請對工程造價進行鑒定。”因此,若審計報告明顯與合同約定不符的,訴訟中可以直接通過質證方式糾正審計意見,對于合同中難以直接體現的問題,如補充鑒定或者質證方式不能解決的,則還可以申請工程造價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