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在全世界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大英帝國逐漸沒落,尤其在二戰后,國力嚴重受損的英國失去大國地位,不得不逐一放棄這些“海外領地”。作為英王王冠上的寶石,英屬印度可能是英國人最不愿放棄的一塊地方。
二戰中,英國時任首相丘吉爾就極力反對印度獨立,1941年8月,丘吉爾與羅斯福會晤后發表《大西洋憲章》,明確宣布“尊重世界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之權利。”然而不到一個月,丘吉爾又發表聲明,把印度、緬甸等“英國部分”排除在《大西洋憲章》之外。首相為此辯解道:“大西洋會議時,我們主要是想恢復在納粹桎梏下的歐洲國家與民族的主權。”
然而,歷史潮流滾滾而來,縱然再偉大的人物也無法阻擋。彼時,全世界范圍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作為英國最大的一塊殖民地,英屬印度的解體已不可避免。
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為換取印度加入對日本作戰,美國竭力主張印度獨立,以此排斥英國在印度的勢力進而取代其地位。對美國人這一挖墻腳行為,丘吉爾大為惱火,但也無可奈何,誰讓大英帝國淪為美國小弟的?
戰后,印度人民的反英運動逐步高漲,1946年2月,印度數萬名海軍舉行反英大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但這場起義極大動搖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期間,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英國人竭力在印度各民族和教派間挑撥離間,制造分裂。經此攪和,印度穆斯林聯盟同印度國大黨之間的仇恨進一步加深,兩派在多地發生相互殘殺,上千人為此喪失。
英國人也意識到無法再維持對英屬印度的殖民,起義第二天,英國即派出內閣使團與印度各派政治勢力商討自治事宜。英國人規劃了聯邦制下自治的構想:即由印度教徒較多的地區成立印度斯坦,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成立巴基斯坦,同時保留各藩王國,再由這三者組建獨立的“印度聯邦”。
經協議,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都接受了這一方案。但在同年7月,以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單方面撕毀協議,本就想獨立建國的穆斯林聯盟隨即宣布退出統一印度聯邦。此后,穆斯林聯盟拒不參加國大黨占優勢的制憲議會,穆斯林領袖真納甚至威脅打內戰。
撕毀協議令統一的印度聯邦流產,直接導致了印巴間第一次大屠殺,時任印度總督韋維爾子爵眼看形勢不妙,趕緊實施了名為“瘋人院行動”的撤僑計劃,英國人可不想再趟渾水了。
1947年2月,以協調能力見長的蒙巴頓接任末代印度副王兼印度總督。既然獨立不可避免,蒙巴頓仍試圖維持一個統一的印度并將它留在英聯邦大家庭。
然而,統一的構想在民間已無基礎,蒙巴頓只得寄希望于兩大派別的支持。在與穆斯林領袖真納多次會晤后,一再碰壁的蒙巴頓又不得不放棄建立統一印度的計劃。
1947年6月4日,蒙巴頓發表聲明:在8月14日將把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著名的“蒙巴頓方案”隆重出爐。依據分治方案,印度將被分割成數塊:
印度次大陸沒有如英國人所希望的那樣支離破碎,大多數王公土邦后來都加入了印度,僅有原北部土邦克什米爾歸屬未定。此外,蒙巴頓方案的分割還包括原印度政府部門的資產、公務員、軍隊、鐵路和財政等。
實施分治到實際“分家”只有短短70天時間,最要命的是,作為獨立后兩國的國境線,英國人閉門繪制的“雷德克里夫線”直到8月14日分家當天才公布。
1947年8月14日,蒙巴頓在卡拉奇主持了巴基斯坦獨立儀式,隨后又于8月15日在新德里主持了印度獨立儀式。隨著英屬印度走進歷史,蒙巴頓的“印度副王”頭銜也被取消。
按照“雷德克里夫線”,東部孟加拉地區的劃分接近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令”,而旁遮普地區之前并未分割,由此造成了大規模混亂。
在這兩天,在這兩個地區,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亡伊斯蘭教徒地區,與之相反,伊斯蘭教地區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則逃往印度教徒地區,其中很多因“強遷”而淪為難民。如此短的時間里進行大規模人口流動,由此引發了人類史上最大的遷徙悲劇。尤其在旁遮普地區,兩派教徒之間發生了難以計數的沖突報復和互相屠殺,保守估計至少有50萬人在沖突中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
此后,逃往印度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難民,以及逃往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教徒難民大多集中在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卡拉奇、達卡等大城市,貧困階級早就巨大的貧民窟,至今仍是兩國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同大英帝國其它殖民地一樣,英國人的離開往往伴隨著這些地區的混亂和內斗,但印度次大陸的經歷確實慘了點。不到半年,一直提倡“非暴力”的甘地卻被狂熱的印度民族主義者暴力殺害。時至今日,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在這場分家中結下的仇恨仍無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