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法與加涅學習內容分類法的區別與聯系
任永佳(2002級現代教育技術碩士)
布盧姆注重知識的積累,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性,在知識型人才的培養有積極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養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在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巨大的貢獻。這兩種目標分類方法是教育過程的兩個維度,在不同維度上發揮其特定的作用。兩者之間存在相互補充、相互依存性,從這方面來說兩種目標分類是具有相似性的。
一、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學習過程
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后應該表現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明確的表述。教學目標也稱為行為目標,其具有可見性和可測量性。教學過程與學習過程在一定條件下是對等的,教學與學習過程貫穿整個教育過程。教育過程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歸,教學目標的異同決定教育過程中策略、模式、媒體等的選取。明確、恰當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學效果的體現及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與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法是當前爭論較多的兩種教學目標分類法,正確地了解他們的內涵與功能是我們在以后指導教學的關鍵。
二、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理論
布盧姆等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學習領域、動作技能學習領域和情感領域三個方面。每一領域由多個亞類別組成,子類間具有層次性。學習過程由下層向高層發展,下層目標是上層目標的支撐。
2.1認知學習領域目標分類
認知領域的目標是指知識的結果,包括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
1.知識:是指認識并記憶。這一層次所涉及的是具體知識或抽象知識的辨認,用一種非常接近于學生當初遇到的某種觀念和現象時的形式,回想起這種觀念或現象。
2.領會:是指對事物的領會,不要求深刻的領會,而是初步的,膚淺的。其包括“轉化”、解釋、推斷等。
3.運用:是指對所學習的概念、法則、原理的運用。它要求在沒有說明問題解決模式的情況下,學會正確地把抽象概念運用于適當的情況。這里所說的應用是初步的直接應用,而不是全面地、通過分析、綜合地運用知識。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組成要素部分,從而使各概念間的相互關系更加明確,材料的組織結構更為清晰,詳細地闡明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
5.綜合:是以分析為基礎,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們按要求重新的組合成整體,以便綜合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達,制定合理的計劃和可實施的步驟,根據基本材料推出某種規律等活動。它強調特性與首創性,是高層次的要求。
6.評價:這是認知領域里教育目標的最高層次。這個層次的要求不是憑借直觀的感受或觀察的現象作出評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對事物本質的價值作出有說服力的判斷,它綜合內在與外在的資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推斷。
2.2動作技能學習領域目標分類
1.知覺:這是從事一種動作最實質性的步驟,它是通過感覺器官覺察客體、質量或關系的過程。知覺活動是動作活動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條件。知覺是導致動作活動的“情境——解釋——行動”連鎖中基本的一環。知覺包括感覺刺激(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動覺)、線索的選擇和轉化。
2.定勢:是為了某種特定的行動或經驗而作出的預備性調整或準備狀態,定勢包括心理定勢、生理定勢、情緒定勢。
3.指導下的反應:這是形成技能的最初一步,這里的重點放在較復雜的技能成分上。指導下的反應是個體在教師指導下,或根據自我評價表現出來的外顯的行為行動。從事這一行動的先決條件是作出反應的準備狀態,即產生外顯的行為行動和選擇適當反應的定勢。所謂反應的選擇,是指決定哪些反應是滿足任務操作的要求而必須作出的。
4.機制:已成為習慣的習得的反應。在這一層次上,學生對從事某種行動已有一定的信心和熟練的程度。這一行動是他對刺激和情境要求能夠作出種種反應的行為庫的一部分,并且是一種適當的反應。這種反應比前一層次的反應更復雜,它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也可能包括某種模仿。
5.復雜的外顯反應:這里所說的,個體(學生)因為有了所需要的動作形式,能夠從事相當復雜的動作行動。在這一層次上,個體(學生)已經掌握了技能,并且能夠進行得既穩定而又有效,即花費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完成這一動作。
6.適應:是一種生理上的反應。為了使自己的動作活動適合新的問題情境,就必須改變動作活動。
7.創作:根據在動作技能領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創造新的動作行動或操作材料的方式。
2.3情感領域的教育目標分類
克拉斯伍等人將情感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接受或注意、反應、評價、組織、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
1.接受或注意:是指學習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現象或刺激。
2.反應:指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反應,表示出較高的興趣。
3.評價:指學習者用一定的價值標準對特定的現象、行為或事物進行評判。它包括接受或偏愛某種價值標準和為某種價值標準作出奉獻。
4.組織:指學習者在遇到多種價值觀念呈現的復雜情境時,將價值觀組織成一個體系,對各種價值觀加以比較,確定它們的相互關系及它們的相對重要性,接受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形成個人的價值觀體系。
5.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是指學習者通過對價值觀體系的組織,逐漸形成個人的品性。各種價值被置于一個內在和諧的構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體系。個人言行受該價值體系的支配;觀念、信仰和態度等溶為一體,最終的表現是個人世界觀的形成。達到這一階段以后,行為是一致的和可以預測的。
三、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系統
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對學習結果進行了分類。他提出了五種學習結果: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
3.1言語信息
言語信息包括名稱、符號、事實和原則,為了使言語信息的學習得以發生,言語信息的內容對學習者必須是有意義的。教授言語信息應將新的信息與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相聯系。言語信息的學習是通過讓學習者給詞下定義等方式進行評價。
3.2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作為一類學習的結果,是指學習者通過學習獲得了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與言語信息不同,言語信息與知道"是什么"有關,而智力技能則與知道"怎樣做"有關。如知道什么是分數和小數,是言語信息的學習結果,而掌握分數和小數的概念以及怎樣把分數化為小數,就是智力技能的學習結果。言語信息的學習是從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過程,智力技能的發展則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智力技能可以細分為若干小類,較簡單的是辨別技能,進一步是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礎上學會使用規則。智力技能的最高形式是高級規則的獲得,這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下面分別說明這些習得技能的性質
3.3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借以調節他們自己的注意、感知、記憶和思維等內部心理過程的技能。"上面所述的智力技能是運用符號處理問題的能力,即處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認知策略是自我控制與調節的能力,即處理內部世界的能力。學習者通過認知策略指揮他自身對環境中刺激物的一定特點予以注意,對學習的事物進行選擇和編碼,對學習所得進行檢索。學習者的認知策略還影響他對已掌握的言語信息和智力技能的綜合思考,以提出解決問題的高級規則。可以說,認知策略是學習者"使用腦子"管理或操作自己學習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3.4動作技能學習結果
動作技能亦稱運動技能,是一種習得能力,以此技能為基礎的行為結果表現為身體運動的迅速、準確、力量或連貫等方面,如樂器演奏、繪畫、實驗操作、打球等。動作技能也可存在于不使用器具或設施的活動中,如競走、練拳、唱歌、舞蹈等活動中也有動作技能。
3.5態度類學習結果
態度是人們對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動。作為一種學習結果,在教育心理學中態度被定義為:習得的、影響個人對特定對象作出行為選擇的有組織的內部準備狀態。特定對象包括事物、人和活動。當教學目標是使學習者形成先前未有的態度、或改變當前積極的或消極的態度時,這意味著我們要求學習者從事一項有關態度的學習任務。態度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傾向成分。
四、兩種理論的異同
4.1相異點
1.分類依據與理論不同
布盧姆分類法基于生物分類學,以學生的外顯行為作為教學目標分類的基點。以分類學為依據的分類方法具有可測量性和可觀察性,對指導操作性、形成性的學習具有客觀的價值。布盧姆以教學目標的復雜程度作為分類的依據,注重學科的縱向發展。由于布盧姆分類法所具有的可測量性、可觀察性以及教學目標的可描述、可分析性,得到課程編制者及評價專家的愛好。但基于生物分類學的分類方法忽略了學習主體內部心理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人的認知規律。因此注重可測量性和可觀察性的布魯姆理分類方法在藝術、哲學等學科具有不可回避的缺陷性。
加涅分類法則基于信息傳播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從他的“聯結—認知”學習理論出發,以能力和傾向作為教育目標分類的基點。加涅理論從多個方面揭示學習主體的認知規律,對邏輯思維、解決問題能力的開發與培養具有現實的意義。由于加涅理論以認知規律為分類的依據,因此彌補了布盧姆分類法在藝術、哲學等學科的缺陷。
從兩者分類依據的區別,可看出盧姆分類法注重知識型人才的培養。加涅分類法,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2.結構體系不同
在布盧姆的分類理論中,不論是主類還是子類之間都具有連續性、層次性和累積性。布盧姆的分類是一個累積學習的模式,目標由簡單到復雜(從下層向高層發展),上層目標的實現只能建立在下層目標的達成上。布盧姆的分類理論注重學科的縱向發展,與皮亞杰的認知結構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圖式理論具有實質上的一致性。教學目標的由簡單到復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習的進行。但學習過程與學習內容的確定性,由簡到繁、由下層到上層的教學理念已經充分暴露出其片面性。
加涅的分類理論從整體上是不具備有連續性、層次性和累積性,僅在“智慧技能”這一主類下各子類之間具具備連續性、層次性、相關性。加涅把教學目標歸納的五種學習結果是具有跨學科性,每門學科都可以按照這五種學習結果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同時,各門學科的教學目標之間可體現其差異性及側重點。與此同時,加涅把“認知策略”單獨列出,作為各門學科教學目標之一,這是對教學目標理論的重大發展。
4.2相同點
加涅提出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將學習結果分為認知(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三方面。而布盧姆等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學習領域、動作技能學習領域和情感領域三個方面。這兩個分類理論的三個主類領域是一致的,只是言辭表達上的不同。與此同時,兩個理論在教學設計、媒體選擇等方面對教育過程都有其積極的意義。布盧姆注重知識的積累,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性,在知識型人才的培養有積極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養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在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巨大的貢獻。這兩種目標分類方法是教育過程的兩個維度,在不同維度上發揮其特定的作用。兩者之間存在相互補充、相互依存性,從這方面來說兩種目標分類是具有相似性的。
五、結論
布盧姆與加涅的分類理論在教學中是具有客觀作用的。兩理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優缺點,我們應該善于利用兩者的優勢進行學科教學設計。不能片面聽取個別的意見,而否定某一分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