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理解與適用
作者:合陽法院/張占武 發布時間:2014-06-12 16:58:01
摘要: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是既2008年12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部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的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制度之后,在2013年1月1日實施的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再次專門規定的一項旨在打擊、遏制虛假訴訟,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的全新訴訟制度。人民法院在立案、審判、執行工作中應當,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2013年1月1日起生效實施的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規定:“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該條規定屬于新設立的民事訴訟制度——條三人撤銷之訴。筆者從人民法院司法審判實務層面,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理解與適用作以論述。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設立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通過虛假訴訟方式侵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案例多有發生。新民事訴訟法增設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即是以遏制虛假訴訟為主要目的。在此有必要對虛假訴訟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
(一)虛假訴訟的特點。
一是,當事人之間存在一定人身關系,非親即友。原因是親戚、朋友之間具有相互信任的默契,造假進行訴訟,成本較低,易于得逞。
二是,當事人之間具有合謀性和非對抗性。一般在訴前階段,當事人即經過惡意患通,充分預謀,訴訟中不會進行實質性的訴辯對抗,或極盡表演之能事,以掩人耳目。
三是,在訴訟中,當事人基本都能達成調解協議,訴訟周期短。因為協議方式能最大限度確保非法目的實現,而判決會面臨較大風險和不確定性。
四是,對協議內容都能自覺履行,無需進入強制執行程序。因為虛假訴訟當事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于訴前已經對執行事項安排妥當,訴訟只是走個形式,只要拿到法院正式調解書,即達到目的。
(二)司法實務中常見虛假訴訟的情形。
一是,夫妻一方與他人惡意患通,虛構債務或以轉移夫妻共同財產為目的的民間借貸案件;
二是,以侵占其他家庭成員共有財產為目的的離婚案件。
三是,以資不抵債的私營企業、其他私營組織、自然人為被告,以轉移資產、賴賬為目的的合同糾紛案件;
四是,以改制中的國有、集體企業為被告,以非法侵占、轉移國有、集體資產為目的的財產糾紛案件;
五是,拆遷、征地區劃范圍內的自然人作為訴訟主體,以騙取征遷補償為目的的分家析產、繼承、房屋買賣、租賃合同糾紛案件。
二、對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的理解
適格原告。是指本應在虛假訴訟中以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或者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身份參與訴訟的利害關系人。且沒有證據證明第三人因怠于行使訴權而未參與訴訟。
(一)適格被告。以虛假訴訟中的全部當事人為共同被告。
(二)訴訟請求。是要求改變或者撤銷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
(三)證據要求。原告在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書時必須同時提交足以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相關證據。
(四)訴訟時效。原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起訴。
(五)管轄規定。由作出該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管轄。
(六)法院審判。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三、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屬性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屬于一審新訴,應按普通一審訴訟程序審理,與屬于審判監督程序的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有實質區別。原因如下:
一是,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處于第五章訴訟參加人之第三人訴訟制度之中。沒有放入第十六章規定的審判監督制度之中。
二是,第三人撤銷之訴不符合再審之訴的特點。如果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再審之訴,那么當事人應先提出再審申請,要經過人民法院對再審申請的審查程序。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再審事由成立的,裁定進入再審程序,申請事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申請。然而從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規定來看,并沒有規定第三人需要提出再審申請。
三是,如果把第三人撤銷之訴當成再審之訴,不利于保障第三人的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第三人撤銷之訴按照一審程序進行,如果當事人不服裁判的,有權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對二審裁判仍不服的,還可以申請再審。如果按再審程序對待,則當事人只享有上訴權,無申請再審權。
四是,訴訟中當事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按照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第三人有權“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即第三人在撤銷之訴中的訴訟地位是“原告”,而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中的案外人在訴訟中的地位是“申請再審人”。
五是,訴訟時效不同。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而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應當“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生效后二年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執行程序中,案外人對人民法院駁回異議裁定不服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在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生效后六個月內提出。
六是,管轄法院不同。第三人撤銷之訴“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只能“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執行程序中,案外人申請再審的,如符合一審人民法院管轄規定的,也可由作出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管轄。
(二)第三人撤銷之訴屬于特殊的一審訴訟,是一項全新而獨立的訴訟制度,與普通一審訴訟有明顯的區別。
一是,訴訟時效不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訴訟時效為六個月,而一般民事訴訟的時效為二年,特殊類型的訴訟時效為一年。
二是,訴訟請求不同。第三人撤銷之訴只能請求改變或撤銷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而一般民事訴訟針對實體民事權益進行請求。
三是,被告的范圍不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被告為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全部當事人,而一般民事訴訟的被告必須是民事實體權益的利害關系人。
四、第三人撤銷之訴與一般民事訴訟、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執行程序中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的關系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與一般民事訴訟的關系。
當第三人認為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侵犯其合法權益時,只能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而不能以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當事人為侵權人,提起關于保護其合法權益的一般民事訴訟。因為,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對第三人主張的民事權益依法作了處分,且已產生法律效力。在法理上,第三人不能就相同的民事權益以另一份平行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對抗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
(二)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的關系。
一是,第三人如果在法定六個月時效之內未行使撤銷之訴的訴權,可以在二年的時效之內提起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以作為補救。
二是,第三人在法定六個月時效之內可以自由選擇第三人撤銷之訴或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
三是,當第三人既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也可以提起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的情況下,只能擇一而訴,不能同時提起。也不能一訴不勝,另擇一訴。
(三)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執行程序中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的關系。
一是,執行程序中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只能針對與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標的有關的執行標的物的部分或全部內容申請再審,限定在物權范圍之內,不包括物權以外的其他民事權益。而第三人撤銷之訴則包括了各類民事權益。所以在有條件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情況下,無需選擇提起執行程序中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
二是,執行程序中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必須在執行程序中,案外人提出的執行異議被人民法院裁定駁回,案外人對裁定不服的前提下,在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規定的申請再審時效之內提出方有勝訴可能。而審判監督程序規定的申請再審時效為判決、裁定、調解書生效六個月內,該六個月為除斥期間,不適用民法通則關于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只有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的四種情況下可以適用關于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六個月時效適用關于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所以,在人民法院裁定駁回案外人執行異議之后,執行人員應當向該案外人充分釋明以上法律規定,以切實保護案外人的訴權。
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是既2008年12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部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的案外人申請再審之訴制度之后,在2013年1月1日實施的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再次專門規定的一項旨在打擊、遏制虛假訴訟,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的全新訴訟制度。人民法院在立案、審理、執行階段應當,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編輯:王蓓蕾
文章出處:合陽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