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河是伊拉克東南部河流,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和卡倫河匯流而成。阿拉伯河全長為190千米,阿拉伯河是幾條河流在克爾奈匯合,阿拉伯河下游形成伊朗和伊拉克界河,雙方在歷史關于阿拉伯河爭議不斷,最后在1980年爆發兩伊戰爭一個重要的導火線。
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
19世紀,伊拉克當時屬于奧斯曼帝國領土,奧斯曼帝國是管轄伊拉克和科威特等波斯灣沿岸領土。奧斯曼帝國與波斯帝國關于阿拉伯河進行談判,雙方在1847年簽訂《埃爾祖姆條約》,根據這個條約阿拉伯河屬于奧斯曼帝國擁有主權。
奧斯曼帝國版圖
1913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帝國簽訂《君士坦丁堡邊界協定書》,根據這份條約霍拉姆沙赫爾港這段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
1914年世界第一次大戰爆發。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最后同盟國戰敗后。奧斯曼帝國與協定國簽訂《色佛爾條約》根據這份條約奧斯曼帝國失去71%領土。波斯灣地區領土被英國托管,伊拉克在不久宣布獨立。伊朗與伊拉克在1937年重新簽訂邊界協定,把阿巴丹一段也改為阿拉伯河中心航線為主,條約增加一條伊朗使用阿拉伯河航道需要向伊拉克交納租用費。
色佛爾條約和洛桑條約
色佛爾條約
20世紀50年代,伊朗巴列維王朝在西方國家支持下,巴列維王朝經濟發展飛快,軍事力量獲得西方國家大力支持,一度成為中東地區一個小霸王,軍事力量比較強大。伊朗巴列維國王多次向伊拉克提出修改阿拉伯河航道問題。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調停下,伊拉克與伊朗重新簽訂阿拉伯河協定,正式規定阿拉伯河以中心航線為主,正式解決阿拉伯河問題。
1978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統治,并全盤實行“伊斯蘭化”。伊朗伊斯蘭革命后,全部沒收西方國家在伊朗財產,西方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害怕伊朗革命威脅到自身統治。阿拉伯國家支持伊拉克廢除阿拉伯河協定,并與伊朗爆發戰爭,史稱“兩伊戰爭”。
巴列維王朝
巴列維王朝時期
巴列維王朝時期
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
伊朗與伊拉克爆發戰爭時間長達8年,雙方損失慘重。伊朗欠外債459億美元,,傷亡1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美元。伊拉克外匯有戰前擁有370億美元到戰爭結束欠700多億外債,其中欠西方國家和蘇聯一共400多億,欠阿拉伯國家300多億,其中科威特高達120億美元。伊朗與伊拉克關于阿拉伯河邊界回到戰爭爆發之前。
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
現在阿拉伯河航道已經被廢棄了。由于阿拉伯河航道中有大量沉船淤積,導致阿拉伯河目前沒有恢復航運。
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入海口
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背后是伊斯蘭教關于遜尼派和什葉派問題。遜尼派和什葉派最關鍵問題是伊斯蘭教教義和繼承人問題。遜尼派現在國家主要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阿曼等國家。什葉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朗是什葉派領頭羊,沙特阿拉伯是遜尼派領頭羊,雙方關系形同水火。
波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