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包衣是滿語漢譯而來,滿語作“booiaha”,意為奴婢、家仆、奴仆,但是根據“包衣”在清朝的作用來看,包衣所含的意思更多的是傾向于家仆并非奴婢。
同時,包衣群體也隨八旗制度中上三旗和下五旗的等級區別,而被劃分為上三旗包衣(也就是內務府包衣)和下五旗包衣,在八旗體制中,上三旗為正黃旗、鑲黃旗與正白旗,由皇帝親統。所以,上三旗包衣是專門服務皇帝及皇室的,隸屬內務府管轄,故此,上三旗包衣一般被稱作內務府包衣。
八旗
內務府包衣雖然是為專門為皇帝服務的家仆,但也是皇帝近臣深受信任,到康乾雍時期內務府包衣逐漸獲得了進入外朝的機會,開始參與到朝局政治中,內務府包衣的地位也隨之越來越多的內務府包衣進入外朝,而逐步提高起來。同時也催生了一大批家族勢力,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清朝著名文學家曹雪芹的先輩。
本文以內務府包衣為對象,從下圖所示的四個方面,向大家介紹這一清朝特殊的群體。
內務府包衣的基本職責簡單來說就是“奉天天子事”,是專門為皇帝服務的,但是這種服務也不是一般認為的伺候內宮諸位主子的衣食住行,內務府包衣一般是擔任內務府七司三院的工作從而履行職責,清朝的內務府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機構,其組織也與外朝相異,雖然其實也是完成類似外朝六部(吏、戶、禮、工、刑、兵)的工作,但是內務府的主體機構設置為我們前面提到的七司三院,分別是:
七司三院分工分工各不相同,其中主要人員如郎中、員外郎、主事、三旗侍衛等職,均由內務府包衣擔任,正如下表所示:
● 內務府包衣妃嬪
清朝是由滿族人入關建立的,導致清朝的后宮的民族成分相對復雜,有滿人、蒙古人和漢人,她們中有很多出身貴族的八旗女子,同時也有不少出身低微的內務府包衣。
并且清朝內務府出身的妃嬪不在少數,甚至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便是出身內務府包衣,據史料記載: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的祖父額森曾任內務府膳房總領之職,確為內務府包衣官職,由此可以確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內務府包衣的出身。
● 內務府包衣宮女
相對于內務府包衣成為妃嬪來說,更多的內務府包衣女子會成為宮女。清朝宮女很看重包衣出身,所以清朝宮女只在上三旗包衣也就是內務府包衣中選擇。
清代的宮女遴選與前代有很大差別。從成分上來說,清代宮女只在上三旗也即正黃、鑲黃、正白三旗下包衣中挑選。宮女的挑選有內務府機構管理,主要由前文介紹過七司中的會計司負責主持。
當然,清朝的宮女選擇規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清朝宮女都是由內務府包衣女子中選出的,就難免會出現隨著個別內務府包衣官員地位變遷,或抬旗,或外擢從而使家族成為世家,從而出現低等妃嬪被世家女子伺候的情況。
為避免以上情況,雍正七年六月初三,雍正帝諭:
據此可知,清代挑選宮女也是需要考慮身份地位的,世家之女或可為官女子,官女子不同于一般的宮女,不必承擔雜役辛苦,并且有明確的品級和晉升渠道,與一般宮女相比大有不同。
● 內務府包衣保母
保(乳)母是在清朝宮廷的地位十分重要,由于清朝規定妃嬪不能與皇子、公主同住,所以保母就擔任起了撫育教導責任,從皇子公主出身一直跟隨左右。
雖然,保母大多出身內務府包衣,地位不高,但是由于與皇子和公主關系極為密切,保母們的地位也會隨著皇子、公主的變化而變化。據《續文獻通考》記載:
由記載可見,在太子年幼之時,可以由保母抱著行禮,甚至可以代替太子迎冊寶,保母在皇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 內務府包衣官員
正如之前說過的內務府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下分七司三院,其中絕大多數的官員都由內務府包衣來擔任,但是內務府除了七司三院之外,所轄的機構其實還有很多,如修書、造辦機構以及包衣三旗的管理機構等。內務府所管理的機構如此龐大,自然也需要數量巨大的內務府包衣來進行日常工作,由此產生了許多的內務府包衣官員。
除了在內務府擔任官員外,有一小部分內務府包衣出身大官員打破了,原有內務府與外朝的界限,進入外朝為官。
清朝官員照片
● 抬旗
抬旗是內務府包衣提高地位的重要方式,所謂抬旗,簡單說就是將下五旗的旗籍抬入上三旗,除此之外,清朝八旗還分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其中滿八旗地位最高,蒙古八旗次之,漢八旗最后。抬旗也可以從地位較低的八旗旗籍抬入滿八旗。
據史料記載,抬旗類型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 后妃母家原屬下五旗,可以抬入上三旗
2. 蒙、漢大臣又能為者可抬入八旗滿洲,若為下五旗滿洲,則按例可抬入上三旗;
3. 內務府包衣可由內務府包衣旗籍抬入外三旗。
● 外擢
內務府包衣還可以通過科舉考試、蔭庇入仕、捐納為官的方式,從內務府官員外擢成為外朝官員。外擢現象的出現不僅僅是讓內務府包衣的地位可以得到變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己包衣的身份,這對于內務府包衣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為內務府包衣就算是皇帝的專屬家仆,那也是家仆。
同時,內務府包衣群體到外朝做官,也讓內務府的勢力開始向朝堂蔓延,打破了原有的機構設置和政治平衡。
外擢為官的內務府包衣,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幾乎所有內務府包衣在外朝做官都是文官,這是因為本身在內務府中就有大量如筆帖式這樣的文職,當內務府包衣有機會到外朝時,大多還是會選擇自己擅長的文職。
康熙皇帝
● 聯姻
自古以來,聯姻都是一種常見的政治手段,對于內務府包衣來說,更是一種改變地位的直接做法。內務府包衣聯姻常見的情況有三種:1.與皇室聯姻。2.與外朝官員聯姻,3.內務府包衣內部聯姻。
其中以與皇室聯姻最能夠改變自身的地位,尤其是將內務府包衣女子送入宮中為妃的做法,可以直接讓家族有機會得以抬旗。并且這樣的機會不少,以康熙為例,康熙帝內務府包衣出身的妃嬪有:
結語:
內務府包衣作為中國歷史上較為特別的一個群體,在清朝扮演著不大不小的角色,但是卻發揮了很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從根本上避免了明朝宦官專權的情況。
因為統治者選擇宦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對于外朝官員的信任,宦官由于其特殊性和皇帝內臣的關系,深受皇帝的信任,所以才被授之權柄的。但是問題在于,宦官的特殊性也造成了他們的一些缺陷,從而導致中國宦官掌權一般都是專權亂國的下場。
但是內務府包衣幾乎完美的代替了宦官集團,首先相對于宦官明顯內務府包衣更受信任,其次內務府包衣除去包衣身份,其他與朝內官員無二,并且受到更好的教育,能夠出色的完成朝堂事務,最后,內務府包衣有明確的家族使命感和晉升渠道,讓他們對于皇帝更加忠誠。由于內務府包衣的替代作用,清朝的宦官失去了為禍朝堂的基礎,所以清朝并沒有出現宦官專政亂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