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議政”是清廷的民主制的產物,之后被該做“作議政王大臣會議”,在清初發揮著巨大作用,其前身是努爾哈赤時期的'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
所謂和碩貝勒,是滿文,翻譯成漢語應為“一方之貝勒”,即一方之主。《滿文老檔》有時將和碩貝勒稱為“和碩額真”、“固山貝勒”、“旗主貝勒”,簡稱旗主。
努爾哈赤的天命年間,八旗各有旗主。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努爾哈赤晚年到他死這段時間的各旗旗主情況: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之初,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旗主是他本人;正紅旗旗主代善;鑲紅旗旗主岳托(代善的兒子,努爾哈赤的孫子);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與德格類;鑲藍旗旗主阿敏與濟爾哈朗(均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正白旗旗主為皇太極、鑲白旗旗主為杜度(褚英的兒子,努爾哈赤的孫子)。晚年時,他將他統領的兩旗的六十個牛錄一分為四,給大福晉烏拉那拉氏所生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十五牛錄,自留十五牛錄。他死后,正黃旗主為多鐸;鑲黃旗旗主為阿濟格與多爾袞,其他旗不變。到了皇太極的天聰、崇德年間,各旗的旗主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有關八旗的來歷和八旗實力及旗主的變化,以后會有專門的文章介紹。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使各旗的和碩貝勒(固山貝勒或稱旗主貝勒)擁有很大的權力,分別成為本旗的所有者和軍事統帥,是本旗之主,與旗下人員之間的關系,是君臣關系,也是主奴關系。旗下官將兵丁,都得聽從旗主貝勒的調遣,都須服從旗主的命令。
因為建州女真的人口不多,在與強大的明朝作戰時,更需要統一指揮,才能達到如臂使指的效果,因此努爾哈赤從稱汗時起,就不斷的下令旗眾須尊重旗主貝勒,要以他們為父,聽其轄束,當兵服役,納賦供稅,為其效勞。若有怠慢不恭,將要受到嚴厲的處置。戰爭時期的特殊設置,造成了八旗旗主的空前權力,是“共治國政”制產生的一個重要條件。
另一方面,因為努爾哈赤選擇汗位繼承人的困難,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共治國政”制度的出現。努爾哈赤這個人,野蠻心狠,他可以囚禁自己的長子,釘死自己的弟弟,可以說是誰都信不過,這樣的狠辣陰毒的性格,熟悉歷史的同學就都知道,是很難找到滿意的接班人的。
電視劇《孝莊秘史》中的努爾哈赤
早在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即薩爾滸之戰的前八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諸部,開始將目光投向南方的大明朝時,他就開始著手處理接班人的問題,那一年他52歲,他的兒子中當時成年的且可以統軍征戰者為四人,分別是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前三人是大福晉所生,后者為愛妻之子,四人均已成為有權有勢的貝勒。
其中褚英是嫡長子,褚英之后有代善,倆人無論是年齡還是軍功都最有資格,可是他們分別遭到了努爾哈赤的打擊,褚英被圈禁處死,代善被公開剝奪了嗣子的資格。而此時大福晉被休,莽古爾泰因此也沒有嫡子資格,皇太極的生母還不是大福晉,地位不高。繼大福晉所生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歲數太小,不得已之下,努爾哈赤只好采用所謂的“共治國政”的辦法。
明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正式命令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為'四大貝勒'輪值協助他處理朝政,這樣做的目的是不將權力集于一人之身,有效地防止一人權力過重,影響努爾哈赤自身的汗權。此時四大貝勒加上努爾哈赤自己,一共占據了八旗中的六旗,僅有鑲紅旗和鑲白旗因為是努爾哈赤的孫子輩擔任旗主,所以沒有進入決策層。第二年,也就是明天啟二年(1622年),努爾哈赤又在四大貝勒基礎上增補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和岳托四個小貝勒隨同四大貝勒一起處理政務,他正式頒布了汗諭,不立嗣子,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簡稱“八王議政”。
努爾哈赤的原話是:
深戒一家集權,力主八家分權
由此可見,努爾哈赤的本意的八和碩貝勒就是八旗旗主,但此時實際上是鑲白旗的旗主沒有參與到這個“共治國政”,之所以沒有鑲白旗旗主的參與,這里面的具體原因,目前沒有官方的記載,猜測是杜度是褚英一脈,努爾哈赤還在計劃把他換掉。
努爾哈赤認為八王議政是一個完美的政策,“八旗同議,必然無失”。四位成年大貝勒按月輪值政事,遇到執政貝勒的意見和大家不一致時,需要“商議易之”。對于接班人的人選,也由這八人商議討論,共同推舉有德的人居之,如果繼承者不合格,那么其余七人可以將其彈劾。看到這里可以知道,這個“彈劾”制度,就是電視劇中雍正政敵采用八王議政的最終目的。
明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終年六十八歲。他死后,'八和碩貝勒'采取公推的方式選出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
電視劇《孝莊秘史》中的皇太極
皇太極繼位后,采用中央集權制,從奴隸制社會迅速的向封建制社會跑步前進,他認為'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這個機構權力過大,影響自身的權力,但實際上因為皇太極成為汗王,原來的“八貝勒”至此只剩下七人。皇太極從三位大貝勒下手,分別以'屠城奪財'為由處理了阿敏,再由'御前露刃'為由處理了莽古爾泰,最后削弱了正紅旗代善的權力,正紅旗直到清朝滅亡,都是八旗中最弱的一旗,就是從皇太極削弱代善的權力開始的。至此,努爾哈赤創立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度已經名存實亡,皇太極真正做到了中央集權。
解決了三大貝勒,面對女真貴族的惶恐不安,以及另外四位“小”貝勒(實際上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叔叔,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輩),皇太極準備從根本上削弱八旗旗主參與政事的根本。在皇太極繼承汗位的那一年,他在八旗旗主下面設置固山額真,分割八旗旗主的權力,與旗主貝勒同享議政的權力。這里的固山額真不等同于八旗旗主,他僅掌管一旗的軍事、民政等事務,但仍與八旗旗主有隸屬關系。
第二年,即明天啟七年(1627年),皇太極又每旗增加兩人,佐理八旗的'刑事司法',這16個人又進一步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權力。他們和固山額真嚴重稀釋了八位旗主貝勒的權力,而且這24人都是皇太極的心腹,他間接地通過增加人員的方式架空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國政會議。
在做好了內部整合之后,皇太極在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稱帝,改國號由'大金'變為'大清',族名由'女真'改為'滿洲'。從此'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度成為了歷史。由皇太極主導的皇權,領導著滿洲貴族聯合討論國政的新的政權組成形式,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句話的短句應該是'議政、王、大臣、會議'也就是'議政王和議政大臣的聯席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辦公地點就是'議政處',入關前在沈陽皇宮的大政殿。它議定了兩代君主,即努爾哈赤死后共同推舉出了皇太極,皇太極死后共同推舉出了福臨。皇太極雖然稀釋了努爾哈赤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創造出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但實際上都是努爾哈赤所創立的民主精神的延續,這樣的民主會議,可以決定清國的一切,其權力高于皇帝。
順治元年,清廷入關,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有所增加,除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及公一級的貴族均有資格參加議政外,六部滿蒙尚書和一些高級漢臣亦可參與議政。順治七年(1650年),面對與南明的戰爭和多爾袞的突然死去,13歲的福臨明顯力不從心,不得不依靠議政王大臣會議,凡機要大事,均不經內閣票擬,交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
電視劇《孝莊秘史》中的福臨
順治十八年(1661年),24歲的福臨神秘去世,說是神秘,主要是說有關他去世的傳聞一直流傳到現在。按照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推舉,8歲的玄燁被立為繼承人。玄燁這個人非常聰明,他認為議會大臣嚴重制約了他的權力,因此在除掉鰲拜的康熙十六年(1677年),24歲的玄燁設立了南書房,作為皇帝個人的侍從機構,有效遏制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
從皇太極到玄燁,三代皇帝都是由民主議會推舉出來,但是每一代皇帝登基后都要反過來對民主議會下手。康熙朝,清廷第一次設立了太子,這是傳統的儒家制度,與傳統的清廷民主制度違背,因此康熙末年發生了九龍奪嫡,就是因為誰也不把太子當回事。到了雍正時期,,胤禛認為他之前的每一次民主議會制度下的皇權交替,之所以都是順順當當的,主要原因就是運氣好,但是運氣不能永遠好,而民主制度才是影響帝國穩定的不安因素,因此在雍正七年(1729年),胤禛借口對準噶爾傭兵,為了防止軍政機密泄露,設立了軍機處,作為以皇帝為中心的決策機構,重要政令軍令皆由此而出,議政王大臣會議逐漸被邊緣化。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議政王大臣會議被徹底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