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算得上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所有皇帝中最痛恨貪官污吏的一個皇帝,其實朱元璋如此痛恨貪官也是有原因,若不是因為貪官橫行,朱元璋也不至于自幼便失去父母、與兄弟們走散,走投無路前去當了和尚。
可以說朱元璋是極為仇富的,他仇富我們倒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對待貪官的做法確實極為偏激:從朱元璋登上皇位開始,就在不斷地處置貪官。
根據數據統計,因貪污受賄而被朱元璋處死的官員就有幾萬人。
從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九年,能夠任職期滿安穩退休的,不管是地方官員還是在京城任職的官員少之又少,大部分都被朱元璋處死了。
可以說在朱元璋當皇帝,朝中的官員每天都非常地煎熬;在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先跟妻兒告別一番,因為這些官員真的不確定上朝的時候究竟會發生什么事情,自己還能不能回到家看到妻兒。若是能平安無事下朝的話,便是三拜九叩的大好事了。
朱元璋真的可以算是一位極為苛刻的皇帝,每天讓官員擔負繁重的工作,但是工資并不高;而且若是讓朱元璋發現哪一位官員有貪污的跡象,哪怕是幾十兩銀子,都會被朱元璋處死。
為了能根治貪污,朱元璋想盡各種辦法,可以稱得上是鐵腕治貪。光因為貪污而處死的官員就有幾萬人,但即便是如此,為何就是不能根治貪污呢?
究其原因,除了跟官員本身有關,其實跟朱元璋也有很大的關系。
老朱實在是太摳,還不公平
確實不管是歷朝歷代貪污都應該被制止,但是在朱元璋一朝,很多的官員貪污實在是逼不得已的。試想一下,自己寒窗苦讀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好不容易中舉做了官,不管官大官小,好歹是一個鐵飯碗,只要自己盡忠職守,是可以一輩子都不怕丟工作的。
但在朱元璋地底下做官,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慘”。慘到什么程度呢?
我們先來看看明朝的官員的品階:
朝中官員最高的品階就是一品,歷朝歷代能做到一品大員要么是貴勛家族出身,承襲祖上余蔭而得高官厚祿;要么就是有突出的貢獻,自己一步一步爬上一品大員的位置。
但不管什么方式,歷朝歷代一品大員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在朱元璋一朝,一品官幾乎是傳說中的人物,非常的稀罕。
自打朱元璋廢除了在中國存在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朱元璋手下的文官便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品,一品倒也不是沒有,但都是一些虛職,比如太傅、太師、太保等,另外還有宗人令、宗正等也都是一品,但真不是普通的文官能做到的。
可以說在朱元璋手底下做文官,能做到二品基本上就是最高的職位了。這些一品的官職,也不是不可以做,但是需要付出過特殊功勞的,比如:
曾救過皇帝朱元璋的命
曾與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但這些機會都是比較少的,只要是能做到二品官職,然后安穩地退休,便是萬幸的事情了。
既然一品很難做到,其實做到二品官及其以下的官職也到無所謂,不管是幾品官都是需要為朝廷效力;但讓這些為朝廷賣力的官員心里不舒服的是:有這樣一群人沒有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出多少力,也就是說沒什么功勞,但是卻個個是一品,
這群人都有誰呢?毋庸置疑是朱元璋的家人以及親戚,朱元璋因年幼時期的經歷,很是注重親情。
朱元璋登基稱帝以后,將自己的兒子封王,女兒全部封為公主,品級都是一品。除了朱元璋的兒子,還有朱元璋的孫子,嫡孫也被封王,若不是嫡孫的話便被封為郡王,但都是一品的品階。
這些都是朱元璋的親子、親女還有親孫,自然是毋庸置疑跟朱元璋關系最為親近的人;朝中的官員即便是心中再不舒服,也不能與朱元璋的子孫們爭風吃醋;
但朱元璋的女婿們,也就是各位公主的駙馬,很多也是從一品的品階??梢哉f朱元璋做皇帝時,朝中各位官員真的是應了一句話“讀得好真不如生的好”。
但這些都是官員們無力改變的,對于朝廷官員來說這還不是最難受的,最難受的是朱元璋很小氣,給官員們定的工資實在是太低了。
究竟低到什么程度呢?
一品的大員一年的俸祿是1044石米
然后依次往下遞減,到了知縣(正七品)只有90石。
也就是說一個縣令的工資若是合成銀子的話也就是五兩銀子,不過這五兩銀子并不是縣令自己的花,不僅需要養活一大家子,還包括縣衙中發審、值堂、用印、廚師、師爺等等這些人的俸祿。
這么多人都需要縣令一個人一年90石的工資來養活,不過就是這些俸祿還不一定能正常發。
洪武(朱元璋)年間,每次到發放俸祿的時候,縣官便會讓人去領7.5石的糧食,還算是能按時發放;但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時,只能領到60%的俸祿,剩余的全部都是用紙幣(并非用銀子)。
在明朝初期,紙幣已經在全國各地發行;如此說來,其實用紙幣也沒什么問題。不過在明成祖時期,十貫鈔能換一石米,但是到了仁宗(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繼位時,二十五貫鈔才能換一石米。
也就是說出現了通貨膨脹,其實說白了就是朝廷官員的俸祿其實就是變少了。
但這些朝廷的官員還需要養活一大家子以及手底下所有的隨從,為了能讓日子過得更加舒心一點,便想出了各種招數,也就是官員貪污的手段。
官員貪污的方法
官員們慣用的手段有兩種:
第一種:折色火耗
我們在看古裝歷史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個詞“火耗”,在明清時期交稅都是用的實物,比如谷子,有的時候還會用銀子或者是銅錢來代替。在熔碎銀子的時候難免會出現折損,官府便會以此為借口多收一些銀子,而這些折損便是火耗。
至于究竟折損了多少銀子,都是官府說了算。這一招可以說流傳了幾百年的歷史,一直到清雍正朝時期,雍正帝下旨“火耗歸公”,這一招才消失。
第二種:淋尖踢斛
這一招可以說比折色火耗要高明的多,而且非常考驗實際操作的技巧。老百姓的在交糧食的時候,官府都是要求用斛來裝糧食,老百姓將自家的糧食全部倒進斛里邊,然后才能稱重。老百姓將糧食倒進斛里邊的時候,自然不是滿了就可以,需要冒尖。
但是等老百姓將糧食裝好以后,在一旁收糧的官吏會直接將斛踹一腳,這樣自然會有一些糧食撒到地上,若是老百姓想要前去撿起來的話,便會被阻止。因為灑落在地上的糧食都是歸官吏所有,這屬于官吏的合法收入。
這些提出來的糧食便會被認定為糧食在運輸過程當中出現的損耗,缺少的部分,只能是由老百姓填補上。而這一招,最關鍵的就是“踢”的動作。
不僅地方的官員,很多明朝時期的名臣都是靠這一招來養活自己的,比如著名的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張居正等人,這兩招皇帝并不是不知道,但慢慢地也默許了。
這兩招雖說后來被明朝的皇帝默許,但其實造成的影響還是挺大的,畢竟最受承擔的都是老百姓;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朱元璋制定的俸祿政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對這兩種行為承擔責任。
當然不管怎么樣,都不能成為官員貪污的借口。畢竟即便是在同等的俸祿政策下,明朝初期還是有不少潔身自好,只靠著微薄俸祿過日子的官員。
只靠俸祿過日子的官員
弘文館羅復仁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才,也跟他的名字一樣很是老實寬厚,在朝中有一個稱號叫“老實羅”。不過因為羅復仁原先曾在陳友諒的麾下做過事,朱元璋自打做了皇帝,便很容易猜忌人,對羅復仁還是不大放心。
有一次朱元璋想要去羅復仁家里去看看,看看羅復仁究竟是真老實還是假老實,便微服出巡。羅復仁因為沒有錢在京城買房子,便在郊區買了一間破舊不堪的房子住著。朱元璋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但是沒有見到羅復仁,只看到一個人正提著桶在刷墻,朱元璋便問眼前這位灰頭土臉的老農:羅復仁在哪里?沒想到這位老農說,自己就是羅復仁。看到朱元璋,立馬跪下來迎接。
朱元璋這才看清楚這位老農的臉,確實是弘文館的羅復仁。但是再看看羅復仁的打扮,實在是哭笑不得,然后問羅復仁:“你怎么會住這樣的房子呢?”
羅復仁只能是實話實說:“臣家里窮,實在是在京城買不起房子,只能在郊區將就了?!?/p>
羅復仁趕緊讓妻子給朱元璋搬凳子,但是凳子上因為補了兩塊小板子,凳子板面不太平整;沒辦法只能給朱元璋搬一個小凳子。朱元璋只聽說羅復仁清廉,沒想到居然住到如此寒酸的地方。實在是過意不去,“如此賢能的人才怎么能住這樣寒酸的房子呢”,便賞賜了羅復仁一處宅子。
當然羅復仁的官職低,俸祿少,住的如此寒酸還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吏部尚書吳琳居然在退休以后亦是如此,要知道吏部在六部中是極為重要的,吳琳畢竟曾經做過吏部尚書,退休了怎么著也能住一個大房子。
但實際上在吳琳退休以后,朱元璋曾派人前去打探吳琳的情況,使者到了吳琳的老家,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吳琳的家。
看到路邊一個插秧的老農,便問老農:“請問您知道吏部尚書吳琳吳尚書住在哪里嗎?”
這位老農居然抬起來頭說:“我便是吳琳”。
使者將這件事情回稟朱元璋,朱元璋很是感動。
不管是羅復仁還是吳琳,確實在道德上嚴格要求自己,沒有貪污一絲一毫,稱得上是大清官。但這樣能堅守自己底線的高人,實在是不多。
老朱的鐵腕手段
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稱帝的第二年,他曾這樣對大臣們說:“我還是老百姓的時候,看到那些貪官污吏對老百姓的疾苦是置之不理,在心里真的是恨透了他們,以后我們立法嚴明,若是有貪官禍害老百姓,我一定會嚴辦,絕對不寬恕!”
可以說朱元璋這一初衷是好的,畢竟貪官污吏的存在確實對老百姓來說是噩夢的存在。朱元璋因年幼時期的經歷,在官員所有的惡行中最痛恨的就是貪污。
朱元璋希望大明王朝能是一個真正沒有貪官、干干凈凈的王朝,老百姓都能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他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實現這個夢想。
但夢想畢竟是夢想,真不一定成為現實,即便是朱元璋用自己的鐵腕手段。
那么,朱元璋究竟是怎么對待貪官污吏的呢?
朱元璋下旨:只要是有官員貪污60兩銀子以上,必須要處死!
為了能讓貪官知道朱元璋治貪的決心,特地在大門與二門之間設置了一個土地祠。
這個土地祠是干什么用的呢?
這個地方是朱元璋將貪官處死以后,剝掉貪官的皮的地方。皮被剝掉以后會做成稻草人,然后將其掛在公座旁邊,震懾貪官用的。
朱元璋為了治貪可以說是想出了很多的辦法,其中有一個辦法可以說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敢想的辦法:那就是老百姓若是發現貪官的話,可以直接將其捆綁起來,然后送到京城來治罪。而且在前往京城的路上誰也不能阻攔,若是有人敢阻攔的話必定也會被處死,甚至是誅連九族。
可以說朱元璋這一招是自古以來絕無僅有的,不過這一招的操作性并不強,明朝的皇帝真正實施的并不多。
與老百姓抓貪官相比,朱元璋治貪最主要的來源還是“檢?!?,這些“檢校”可以說遍布全國各地,只要是發現有官員貪贓枉法的話,可以直接上奏朱元璋;而且朱元璋很是重視這個問題,即便是半夜有消息傳來,朱元璋也會即刻起床處理。
比如有的官員早上剛貪了100兩銀子,可能到第二天便被抓了起來。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規定了很多種刑罰,比如笞、杖、徒、流、死。當然這些都是普通的刑罰,朱元璋并不是一個按照常理出牌的人,在治貪上他所用的刑罰遠不止這幾種,而最為出名的就是凌遲處死。
另外還有刷洗、秤桿、挖膝蓋等。
但從刑罰上,就足可以看得出朱元璋治貪的決心。
但殺完這一批貪官,下一批又來了。
朱元璋便很不理解:為什么這些飽讀詩書的人,一開始信奉的是“朝聞道,夕可死”的信條,但是在做官以后便變成了“朝獲派,夕腐敗”呢?
為了能夠治貪,朱元璋頒布了更為嚴格的法令:“我早上剛殺完貪官,但是晚上又有人貪,那就不能怪我狠了;日后不必以60兩銀子為限,只要是有貪的,一律處死?!?/p>
但即便是如此,仍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在當時出現了一個很滑稽的現象:當官的是越來越少,很多的官員都是身兼數職。
朝中的事務那么多,朱元璋自然也要留著官員處理朝政。于是便想出了:戴死罪、徒留罪的制度。這項制度是什么意思呢?
在明朝你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有很多的犯人過堂,但是卻發現審案的官員居然跟自己一樣帶著鐐銬,后邊還有人看著。雖然身穿官服,但實際上也是一個犯人。
這些犯了錯的官員若是被判了死罪,先打上幾十大板,然后再涂上藥,然后被帶去衙門處理公務。
結語
朱元璋治理貪污真的可以稱得上是是鐵腕治貪,但用盡各種辦法,效果就是不理想。一般來說某個王朝建國初期,朝廷官員大多都是比較清廉的,但是在洪武年間出現如此多的貪官被朱元璋處死,確實不是很正常。
當然這跟朝中官員自身的素質分不開,但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在制定官員待遇政策的時候確實也不是很合理,朱元璋在治貪上的手段過于急躁也是原因之一。
看來想要馬跑得快就需要給馬兒吃草,確實草不夠,還想要馬兒不吃野草的話確實很難。朱元璋的初衷其實好的,想要大明王朝是一個干干凈凈的王朝,想要讓老百姓不被貪玩欺壓,過上好日子。
朱元璋確實算得上是一位非??量痰幕实?,在洪武年間做官,不僅要面臨殺頭的風險,而且還要做好受受窮的準備。
對于窮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而言,本身做官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要地位有地位,要榮耀有榮耀,若是清白做官的話還會有好名聲、既然都已經有如此優厚的待遇了,還要那么的俸祿做什么呢?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明朝確實是數得著的俸祿低:
漢代時一品丞相年俸是萬石糧食,而明朝只有上千石;
宋朝的時候一品官月俸是400貫錢,而且還有錢糧等其他的。
明朝的官員不僅俸祿低,而且還取消了官員子女“蔭封”的制度,甚至有的官員退休以后連退休金都沒有。
如此低的俸祿,在明朝做清官確實日子過得極為清苦。
即便是朱元璋鐵腕治貪,但仍舊效果不好;反而出現很多王公貴族欺壓百姓的事情發生。
只能說,朱元璋如此費盡心機治理貪污,只考慮到了如何治貪,但是沒有考慮到人性的弱點。若是不從任性的弱點考慮問題的話,是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參考資料:
《明朝那些事兒》
《明史其實超好看》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