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闕樓儀仗圖》,驚艷出鏡央視《國家寶藏》欄目。它就像一面穿越歷史的銅鏡,折射出盛世長安的壯麗宮闕和大唐皇家儀仗的威嚴氣勢。
1971年,考古部門對乾陵的重要陪葬墓,懿德太子墓進行了考古挖掘。《闕樓儀仗圖》便出土于墓道兩側的墻壁上,左右各一幅,內容完全相同,畫幅長10米左右、高3米左右。內容為懿德太子李重潤出城時的送行圖,闕樓高大宏偉,儀仗陣容威嚴,侍臣姿態(tài)恭謙,場面十分宏大。真實的再現(xiàn)了懿德太子生前顯赫的社會地位和奢華的生活場景。
然而,《闕樓儀仗圖》盛世榮光的背后,是墓主人李重潤生前不幸的人生遭遇,在《國家寶藏》中,國寶守護人郭濤,也為我們傾情演繹了國寶背后令人悲傷的故事。
本文是旭哥乾陵系列的第四篇文章,以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國寶《闕樓儀仗圖》為引語,來解讀李重潤悲慘的人生境遇和“號墓為陵”的至盛哀榮。
闕樓儀仗圖(來自國寶檔案)
李重潤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父親李顯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嫡子。出生時,父親李顯為當朝太子,李重潤又是李顯的嫡長子。因此,唐高宗對這個孫子的降生十分高興,在李重潤滿月之時,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永淳,并在同年二月,封李重潤為皇太孫。
也就是說,如果將來一切順利,李重潤將成為大唐的皇帝。
可惜的是,年幼的李重潤并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他的命運是和父親李顯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的。
公元683年,唐高宗逝世,李顯繼位為帝。但朝中大權完全掌握在母親武則天手中,李顯急于組建自己的政治勢力,大肆提拔重用韋后一脈。這惹惱了武則天,僅僅當了五十五天皇帝,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父親被廢,李重潤自然無法獨善其身,皇太孫之位被廢除,貶為庶人,并被囚禁起來。
公元698年,李顯又被武則天復立為太子,李重潤的命運也跟著迎來了曙光,被封為邵王,但這也成為了李重潤生命中最后的高光時刻。
武則天晚年,對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十分寵信,近乎言聽計從,朝政大權落入二人之手,這也導致李唐宗室和二人之間矛盾重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重潤和其妹永泰君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私下議論 張易之兄弟擅權干政,恣意出入內宮,武則天震怒,將嫡孫李重潤、嫡孫女李仙蕙、侄孫武延基處死。
這一年為公元701年,李重潤死時年僅19歲。
懿德太子墓封土堆
對于李重潤的具體死因,史書上卻有不同的記載: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邵王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殺。--《資治通鑒》
大足中,張易之兄弟得幸武后,或譖重潤與其女弟永泰郡主及主婿竊議,后怒,杖殺之,年十九。--《新唐書》
究竟是“棒殺而死”,還是“被逼自殺”,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只能感嘆,無情最是帝王家。
回顧李重潤的一生,既有皇太孫的高光時刻,也有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涯,最終因為自己政治上的不成熟,成為了李唐皇室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哪怕父親貴為當朝太子,是未來大唐江山的繼承人,面對兒子的遭遇也無能為力;哪怕李重潤是自己的嫡孫,只要染指了自己的權力,武則天下起手來也毫不留情。
可見,親情在帝王的權力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懿德太子墓外景
號墓為陵,是僅存在于唐中宗時代的一種極為特殊的喪葬制度,它的出現(xiàn)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號墓為陵有兩層含義,一是稱陵不稱墓,所以懿德太子墓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懿德太子陵,二是指墓葬和隨葬品以皇帝等級安排。
根據(jù)史書記載,唐中宗李顯復位后,哀思其子,于神龍二年追贈李重潤為懿德太子,特恩號墓為陵。
重潤秀容儀,以孝愛稱,誅不緣罪,人皆流涕。神龍初,追贈皇太子及謚,陪葬乾陵,號墓為陵。--《新唐書》
1971年,考古挖掘懿德太子墓時,隨葬品已經被盜一空,但仍然可以從墓葬的壁畫、結構、以及葬具中,找到懿德太子墓“號墓為陵”的至盛哀榮。
懿德太子墓中壁畫多達四十多幅,但最珍貴的毫無疑問是《闕樓儀仗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副壁畫中的闕樓為“三出闕”,是懿德太子墓號墓為陵的鐵證。
闕是古代在宮殿、祠廟、以及陵墓前對稱建造的高臺建筑物,在禮制等級上分為單闕、雙闕、以及三出闕。三出闕是建筑形態(tài)的最高等級,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秦始皇陵的三出闕遺址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三出闕。
在禮制上,太子只能使用二出闕,《闕樓儀仗圖》中的三出闕,與乾陵東西乳峰、朱雀門外兩側闕樓同為三出闕,無疑是懿德太子墓號墓為陵的結果。
三出闕復原圖
在墓葬結構上,懿德太子墓有六個過洞、七個天井、八個小龕,這種規(guī)格明顯超過了同為太子身份的章懷太子墓。
此外,根據(jù)《唐六典》記載,太廟、太社、以及宮殿門施二十四戟,太子居住的東宮,各宮門施十八戟,也就是說,二十四戟在禮制上是天子使用的,而懿德太子墓第一、第二天井位置的列戟數(shù)均為二十四,這顯然也是懿德太子墓“號墓為陵”的又一標志。
凡太廟、太社及諸宮殿門,各二十四戟;東宮諸門,施十八戟。--《唐六典》
懿德太子的葬具置于后室,石槨槨頂由五塊石板組成,東西順放,高浮雕刻出南北走向的正脊及四條斜坡形斜脊,同時將屋頂自然劃分為四坡式流水,屋面上又浮雕出形象真實的筒瓦。在屋檐上線刻出滴水與勾頭。
這種建筑形態(tài)是典型廡殿式建筑,是房屋建筑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建筑形式,只有帝王居住的宮殿才可以使用,顯然,懿德太子使用了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最高等級葬具。
懿德太子墓石槨
公元706年,唐中宗復位后的第二年,在武則天下葬的同時,唐中宗將嫡長子李重潤靈柩從洛陽遷往長安,陪葬乾陵,追贈懿德太子,特恩號墓為陵。
也就是說,陪葬乾陵和號墓為陵是一連串的行為,是一套政治組合拳,背后的原因完全一致。
說起懿德太子高規(guī)格陪葬乾陵的原因,可能和“武周代李唐”這一歷史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武周代李唐”對李唐皇室和忠于李唐的朝臣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逐步被一一清理,武氏一族的勢力急劇壯大,從而改變了廟堂之上權力格局和朝臣與李唐皇室的關系。唐中宗復辟后,對于朝堂武氏的勢力十分忌憚,也對于朝臣對李唐的忠誠度有所懷疑,從而使得朝臣與皇權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微妙。這時候,帝陵的陪葬墓制度成為了申張李唐威勢的一種政治手段。
因此,將懿德太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李仙蕙,陪葬乾陵,并號墓為陵,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
當然,將懿德太子李重潤陪葬乾陵,號墓為陵,也是作為父親,對于兒子人生遭遇不測時,自己卻無能為力,表達內疚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