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跑步百利唯傷膝蓋”的說法,經常跑步是否容易導致關節炎,也一直有爭議。
跑步時相當于帶著8倍的自身體重沖擊地面,而步行時大約是3倍體重,就平常人的理解來看,跑步是對膝關節有害的,因為從每一步開始,沖擊力都會經過跑步者的膝蓋。
不過很多人認為的跑步健身或多或少對膝關節有損傷后,索性不運動,減少關節軟骨磨損,以為這樣就能保護關節,實際上這是個誤區。
打個比方,汽車并不是說停在車庫里不開,就是對車子的愛護。而是要經常去使用它,如果長久不用,車子反而容易壞。
經常運動,能讓關節軟骨經常受到適當的刺激,促進新陳代謝,這樣關節滑液才能在關節內到處流動,起到潤滑和提供營養的作用。
但也不能否認,關節炎由多種因素引起,排除免疫系統和其它不明原因引起的關節炎(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炎等),大多數都與運動有密切相關。
跑完步膝蓋疼,這和關節炎有沒有關系?
跑步后膝蓋疼痛,往往是因為運動強度超負荷,引起關節的軟骨和半月板的損傷。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輕微的疼痛和損傷,通過休息保養會自我修復。
不過,如果長期超負荷運動,膝關節的軟骨來不及修復,日積月累,可能導致局灶性的軟骨軟化、破裂,引起關節退變,誘發膝關節炎。
很多人跑步后膝蓋疼痛,其實有可能是平時鍛煉太少,偶爾跑一下,髕前壓力過大(髕骨即膝蓋骨),所以才造成一定的酸脹和疼痛。不過同樣的,如果不注意休息、保養,很可能會造成關節損傷。
適當的運動能讓關節得到鍛煉,關節的韌性、抗壓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跑前加強肌肉鍛煉,跑后注意休息,可以有效避免和緩解膝蓋疼痛。
對于普通人來說,跑步鍛煉一定要遵循三個原則
1、鍛煉前,一定要先進行熱身:天氣寒冷肌肉會比較涼、比較僵硬,很容易拉傷,因此跑步前的熱身特別重要。跑步最容易受傷的兩個部位是膝關節和腳踝,路況不熟悉、身體柔韌性差、體重過大、跑鞋不舒適是造成拉傷的主要原因。在跑步前要做5-10分鐘的準備運動,主要以拉伸運動和屈曲運動為主——做幾個緩慢深蹲起;抻一抻腿部和肩關節的肌肉,做一下手腕腳腕的局部活動,都可以有效幫助身體“熱”起來。
2、控制食量,有些人跑步鍛煉初期體重下降,堅持一段時間后體重又回升。這是因為跑步在消耗能量物質的同時,還可以刺激消化器官,增進食欲。剛開始尚能控制飲食,使體重下降。一段時間后,由于饑餓難忍,加上減肥的新鮮勁兒已過,索性大飲大食,造成體重增加。
3、跑步的時間不宜過短或過長,有氧運動要持續30分鐘,所以時間不宜比30分鐘短,否則就不能達到瘦身的效果了。但是時間過長則會造成肌肉勞損甚至是關節磨損,給身體留下健康問題。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超負荷鍛煉。
關于“跑不到底傷不傷膝”,可以和“合理飲食”一樣理解:適當運動是有益的身體健康的,而過度了則是過猶不及了。
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超負荷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