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雄信真是因為兄弟的呼喊而主動停手。尉遲恭勇救秦王的功勞會大打折扣。洛陽城破,單雄信將要被處死時,李世勣作為大唐一員,在李世民面前拼命為單雄信求情,一旁的尉遲敬德,心里不會有什么好滋味。
李世民帶著敬德刺探竇建徳大營時,放出豪言,有尉遲敬德在,再多的夏軍,能奈我何!此時的李世勣正在與秦瓊、程咬金一起,負責后方掩護,聽到李世民得的話語后,李世勣為怎么想?當時對中原地形最熱悉,對竇建德最熱知的是李世勣,不是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原以為中原大戰中除了李世民之外,自己的功勞最大,可結果是,部隊凱旋回到長安后,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封李世勣為“天策下將”,而自己啥都不是!后來李世民實在看不過去,封自己的愛將為秦王府左二副護軍。
你有什么格坐到我上面!這是敬德發自內心的呼喊,己經了壓抑了十幾年,索性就爆發了吧!可他最終的爆發對象不是坐在他上面的李世勣,而是坐在他下面的李道宗,大A與大B斗氣,小c成了出氣筒。
不巧的是,這個小c,還是李世民的親堂弟!
愛恨兩綿綿,無可否認,尉遲敬德是李世民的嫡系,三次臨危救主早已在李世民的心中烙下重印,可這又能怎樣?
尉遲敬德打架可以,單槍匹馬橫掃一大片??墒菓馉幉粏渭兪谴蚣?,指揮千軍萬馬游刃有余,維持邊疆持久和平,靠的是全才,不是猛才。
尉遲敬德是猛才,李世勣是全才。
李靖老了,侯君集死了,只能靠李世勣,而要依靠李世勣,尉遲敬德只能繼續靠邊站,就這么簡單。
聽話的時候是嫡系,不聽話的時候是敵系,攜功自傲的尉遲恭不是不聽話,而是太不聽話,他不但在武將堆里鬧,對于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這些文官,也是毫不留情,李世民無奈之下,只能將尉遲恭逐出京城,遠離是非。
顯然,他離開后,是非會少很多。
顯然,扯得有點遠,請給個線頭,讓我再捯回去。
如果說剿滅輔公祏時,李靖與李世勣之間的合作是蜻蜓點水,那在毀滅東突厥的過程中,絕對屬于珠聯壁合。
公元625年,頡利可汗帶領十萬精兵越過北方邊界,一路南下,襲擊并州(今太原周邊區域)。
唐高祖李淵從江淮地區將李靖與李世勣同時調往北方前線,抗擊突厥。不過從當時交戰雙方的戰果來看,大唐也僅能維持不敗。要說大勝,從當時的條件看,顯然不具備。
不過此后不久,東突厥國發生內亂,幫派林立,各自為政,大大削弱了突厥人的戰斗力。李世民利用有利時機,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道行軍總管,連同并州都督李世勣,靈州都督萬徹,華州刺史柴紹一起,對東突厥展開終極大戰。
先是心有靈犀、繼繼而一拍即合,隨后一唱一和、總能遙相呼應、最終齊奏凱歌,本場戰爭中二李之間的默契配合,堪稱完美。
沒有急功近利,沒有爭強好勝,只有相互成全。如果說智商是一個人成功的階梯,情商則是階梯兩邊的扶手,不借助扶手而去“勇攀高峰”,攀得越高,跌得越重。
李靖與李世勣之所以成為名垂千古的戰神級人物,擁有較高情商是重要因素。人可以有個性,但不要個性十足,團結協作中,不服從大局的個性,一定會格格不入。平凡人如此,牛人也一樣。
歷史在選擇李靖、李世勣的同時,將東突厥徹底拋棄。戰爭結束了,李靖回到長安,李世勣留在了并州,這一留,就是十六年——好斗的突厥部落歷史上曾幾次死灰復燃,誰知道接下來的日子里,它會不會再復燃?為了確保萬一,需要有一座寶塔穩穩鎮在北方邊界,讓敵人永世不得翻身。這座寶塔,就是李世勣。
在太宗皇帝看來,有李世勣這座寶塔在,似乎要勝過橫亙在北方的萬里長城:“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筑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逐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筑長城耶?”
對于隋煬帝狂修長城以求自保的消極抵抗做法,太宗直呼太傻,他認為靜止的長城阻擋不了外族入侵,只有布下精兵強將,瞅準時機主動出擊,才能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有時候,進攻是最好的防御。
年富力強且忠心為國的李世勣留在了北方前線,十六年來他幾乎沒有回過家——除了為逝去的父親丁憂。
丁憂,指古代官員離職回家、為去世的父母守孝報思的一系列活動。丁憂期間,要在父母的墳前吃住,停止一切外部應酬,并且要夫妻分開居住。一般的丁憂期限是三年,唐代是一年,對于有重要戊邊任務的武將,只有一百天的假期,而且一般情況下只是離職,不會被解職。
但李世勣丁憂期問,職是被解了的。估計是李世民充分考慮到李世勣是一個孝子,又常年在外守衛,功勞、苦勞都很大,索性一次性給李世勣放個長假,讓他好好陪陪家人。
不過丁憂一結來,李世勣立刻返回,繼續做他的并州都督府長史。先前不是并州都督?怎么成了都督府長史?
其實對于李世勣來說,沒什么區別——依據大唐皇室制度,皇子們到了一定年齡,都要“遙領”官職,當時遙領并州都督的,是長孫皇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晉王李治,也就是后來的唐高宗。不過李治不用過去任職,也不用親自處理具體事務,更多體現在儀式上。
既然晉王遙領了并州都督的職位,李世勣當然不能再占據該位置,更易為并州都督府長史。不過他屬于形式上的二把手,實質上的一把手。
職位上的一些交錯,讓原本沒有交集的晉王李治與光祿大夫李世勣(兼職),開始產生某種交集。
交集產生交情,李治與李世勣之間的交情,讓一位出身并不普通,后來應該普通,最終卻普通不起來的女人,在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
沒有李世勣,武則天的“登天”之路,會更加坎坷。
貞觀十五年,李世勣在做了多年封疆大吏之后,終于可以入朝為官——李世民在廢掉了原兵部尚書候君集之后,將這一職位給了李世勣。
侯君集為什么會被廢掉?據說他在貞觀十二年至十四年平定高昌國的過程中,監守自盜,私吞國家財物,最終被人舉報。太宗皇帝查證屬實之后,將侯君集的官職一擼到底,并打入大牢。
李靖也曾有相似的經歷,不過最終結果不同:侯君集事件經過查證屬實,李靖事件經過查證屬虛;侯君集被關入大牢,并最終在李承乾造反事件中被處死,李靖被重新任用,開最終在李世民的哭泣聲中陪葬昭陵。
李世勣早已看慣了官場的狂風驟雨,他同李靖的官場哲學出奇一致:不參與任何幫派紛爭,不受制于任何小山頭、小集團,一心一意跟隨皇帝的腳步。
皇帝讓我打突厥我就打突厥,皇帝讓我守并州我就守并州,皇帝讓我回來我就回來。
李世民知道李世勣很聽話,他也知道,還沒有進京赴任就被指派新任務,李世勣一定不會有怨言——在李世勣回長安的路上,李世民最新指令,殲滅西部的薛延陀部落!
突厥部落衰敗之后,原本與大唐關系密切的薛延陀部落逐漸發展壯大,頻頻挑戰大唐底線。
李世民最終被激怒,臨時任命歸途中的李世勣為朔州行軍總管,發動了對薛延陀的戰爭。
可悲的是,一直夾縫中生存的薛延陀部落,在突厥部落衰敗之后,想趁機心花怒放下,沒想到最后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它原本可以怒放,只是不該對著大唐放怒。
在李世民時代,誰招惹大唐,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在李世勣的狂踩猛踏下,薛延陀迅速凋落。不過李世勣凱旋歸來,積勞成疾,患上了重病。
李靖平定突厥歸來,被人誣陷;侯君集平定高昌歸來,被人舉報;李世勣平定薛延陀回來,集體失聲。
所有人都知道,李世勣沒有反心,只有凡心。他只要看上一個人,就會守護一輩子。李密、李淵、李世民,以及后來的李治。
除非他看不上,比如案建德。
當然,迎接他的也不是鮮花、掌聲、紅地毯,而是太醫——李世勣身患重病,如果救治不及時,鮮花會變成挽花,掌聲會變成哭聲,紅地毯會變成黑棺材。
太醫查驗了病癥以后,開出了藥方,藥引是人的胡須。李世民聽后二話沒說,直接將自己的胡須剪掉若干,放到鍋中,連同其它藥一起熬制。
李世勣吃了含有人胡須的藥,病好了。
能夠直立行走之后,李世勣對著李世民磕頭,哭著感謝救命之恩,言語非常誠懇。
李世勣的反映為什么如此激烈,他難道真的認為,皇帝的那幾根胡須,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武將出身的李世勣,還是比較尊重科學,他看重的不是胡須本身的作用,而是李世民剪胡須的動作。
這牽涉到一種文化,須發文化。
胡子想刮就刮,頭發理成什么樣都沒有說你——那是現在。在以孝為先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胡子、頭發與身體的其它部分一樣,都是父母給的,既然是父母給的,就不能亂動。小時候覺得曹操的“割發代首”太虛偽做作,三年前,我才徹底理解了他:對于古人來說,胡須與頭發,和身體的其它關鍵部位一樣重要。
而且,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發和幾簇錯落有致的胡須,也是美的象征。
現在李世民為了救命,毅然“拋棄”傳統與美,用自己的胡須做藥引,怎么不令李世勣感動?那可不是一般的胡須,是龍須!
李世勣頭磕破出血,感謝的話說個不停。李世民卻相當冷靜,他沒有什么動情的話,他很現實:你不用這么謝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
從私人感情上,我喜不喜歡你,連我自己也不清楚,但站在國家層面,我必須喜歡你!
從史書記載的有關對話中,可以明顯體會到,李世民跟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尉遲敬德等人的談話充滿情緒色彩,愛與恨表達的很明確,甚至在與李靖的對話中,也有明顯的好惡。
唯獨跟李世勣的交談,從來都是淡定。與之相反的是李世勣的反應,磕頭、痛哭、發誓、咬破手指。
公元643年,對于大唐來說,是多事之秋,太子李承乾因反被廢,四子李泰因罪被貶,昔日愛將侯君集因參與宮廷事件被誅殺,東部的高句麗頻頻挑戰大唐權威。
在儲君問題上,在長孫無忌、諸遂良與李世勣的不懈堅持下,大唐內部的意見也終于統一,年僅十五歲的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成為未來的法定皇位繼承人。
李世民曾經一度想立魏王李秦為太子,后來又想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都被長孫無忌與李世勣否決,在立新太子這件事情上,文官之首長孫無忌與武宮之首李世勣的意見出奇一致,他們都主張晉王忠孝仁厚,心懷博愛,是不二人選。他們都認為要想避免兄弟相殘,骨肉相逼,唯一的方案就是立晉王為太子。
他們說得沒有錯,他們也很愛國。但一個客觀實際是: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李世勣與李治曾是親密同事。
性格剛烈的李世民,為什么在立儲這件事情上,竟似乎受制于人?為什么平時唯唯諾諾的長孫無忌與李世勣,在選擇未來皇帝繼承人的時候,態度卻是如此堅決?
李世民選擇退讓,是想讓李家的小樹苗在陽光雨露中長大,而不是在暴風驟雨中天折;長孫二人選擇堅持,是想讓自己扶持的小樹苗長成大樹,因為大樹底下好乘涼。
李世民不可能萬壽無疆,他保護不了孩子們的時候,就需要別人來保護;長孫無忌與李世勣也不可能不考慮自己子孫們的未來,立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做太子,先不說子孫的未來,有沒有子孫都不好說。
有時人生,似乎是一筆筆交易。
貞觀十七年,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太宗皇帝考慮到晉王與李世勣曾經的上下級關系,拜李世勣為太子詹事兼太子左衛率,并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
太子詹事兼太子左衛率,就是管家兼保鏢;特進與同中書門下三品,都是極高的虛職。由保衛國家變成保衛太子府,由總理朝政到總理府政,有種過山車的感覺。
當官能上不能下,是一種通病,李世民擔心李世勣也害這種病,他持地做了詳細解釋:昔日你與晉王是很好的同事,現在晉王升為太子,為了照照顧好他,需要你降低身份,到東宮任職,你千萬不要見怪。
李世民解釋完之后,還是怕李世勣聽不懂。
一次小宴,李世民干脆挑明:不知道你看出來了沒有?我這么做,其實是在托孤,觀滿朝文武,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你以前沒有辜負李密,現在豈能辜負我!你跟李密共事僅僅幾年,就對他死心塌地,我們已共事幾十年,我對你信任有加,你可千萬不要辜負我!
李世勣那天哭著醉倒在地上。李世民脫下自自己外套蓋在李世勣身上,他擔心李世勣感冒著涼。
為了李家江山穩固綿延,李世民必須重用李世勣。可在當年的凌煙閣廿四功臣排名中,李世勣卻被排到第二十三位。
很難理解。
不理解,不代表沒有理由。
公元644年,李世民不顧房玄齡、尉遲恭等人的規勸,御駕親征,東征高句麗!任命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任命張亮(凌煙閣廿四功功臣之一)為平壤道行軍總管,發兵十余萬,準備踏平高句麗。
定襄道行軍總管,山東道行軍總管,朔州道行軍總管一一以前都是以大唐領土來命名,現在干脆以敵對方的首都來命名,平壤道行軍總管!自漢至唐的君主們,從來沒有將高句麗當成外國。
不過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有差異,李世民出發前信誓旦旦說自己絕不會步楊廣后塵,但戰爭結束時,平壤還在高麗人手中,一個小小的安市城,兩個月愣是沒有打下來。
不是我方不進步,而是敵方又太頑固。
雖然唐軍整體上讓李世民失望,但李世勣的個人表現卻是一大亮點,接連攻下蓋牟、遼東、白崖等高句麗城池,將戰爭整體分值抬高了不少,否則,若定性為不及格,是相當丟人的一件事。
對于本次征討,李世民定性為成功,是不圓滿的成功一一按照他的理解,慘勝也是勝。
遼東一戰使李世民更加確信,在可以看到的日子里,李世勣是武將里面的唯一依靠,而且他堅信,李世勣是個講義氣的人,只要有恩于他,他一定會以心換心。
可自己的兒子李治,未來的皇位繼承人,與李世勣只有同盟義,沒有知遇恩,萬一自己一朝作古,憑什么讓李世勣對大唐新君主死心塌地!萬一李治降不住李世勣,讓他興風作浪起來,后果將不堪設想!
當李世民躺在病床上的時候,這種擔心,便愈加強烈。
他決定放下身段,與兒子合演一出戲,一出九五至尊威嚴下略顯苦澀的戲。
劇情很特別:李世民活著的時候先找個借ロ,將李世勣連降三級,并逐出京城;李世民駕崩以后,繼任者李治立刻找借口,將李世勣連升四級,任命為尚書右仆射。這樣一來,李世勣對新皇帝必會感恩戴德,死心塌地。
編?。豪钍烂?/p>
導演:李世民
主要演員:李世民、李治、李世勣
對于李世民來說,這是人生最后一出戲,也是唯一一出不能親眼看到結局的戲;對于李治來說,人生這部大戲,才剛剛開始;對于李世勣來說說,這是一出沒有劇本的戲,完全依靠自己即興發揮,發揮好了,人生這部戲還可以接著演,發揮不好,就是對自己生命的告別演出。
這是一臺關乎國家安危,關乎個人性命的大戲,三個人演的都很認真,都很動情。
李世民將李世勣徹底拋棄,李治將李世勣徹底挽救,李世勣對李治徹底鐵心。
要的就是這一結果——對所有的演職人員。
李世勣是個知恩圖報的人,李治封他尚書左仆射、開府儀同三司、司空等極品高官,李世勣用自己的兩次行動回報高宗李治。
第一次行動是滅高句麗。
第二次行動是默認武則天封后的合法性。
第一次行動使李世勣名垂千古;第二次行動讓李世勣多有詬病。
這都是皇帝的家事,不需要列人來說三道四!這是唐高宗李治就武媚娘封后一事向李世勣征求意見時,李世勣的一句擲地有聲的話。
他說的“別人”其實不是別人,他們是長孫無忌、諸遂良、于志寧等一幫托孤老臣。
其實李世勣也是托孤重臣之一,只不過他臨陣倒戈,加入到武則天的陣營。
有軍方人士支持,李治的心里一下有了底,長孫無忌、禇遂良、于志寧雖然根深苗硬,但畢竟手里沒有槍。有時候僅憑嘴來反對,是那么的蒼白無力。
摸清了李世勣的底牌以后,武則天更加肆無忌憚,對著托孤老臣搞起了血雨腥風,并最終逼迫長孫無忌上吊自殺。
李世勣要付一定的歷史責任,他那句不負責任的話,間接導致了長孫無忌的死,加速了“托孤派”的徹底覆沒。
對于皇帝,沒有家事,只有國事,皇宮內的悲歡離合決定著整個國家的興衰成敗,李世勣宦海沉浮幾十年,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道理。
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他的選擇,為什么?
你可以理解為自保。他的隱忍退縮,讓他多活了幾十年,否則,他的下場跟長孫無忌一樣。
不,應該更慘。長孫無忌好歹是皇帝的親舅舅,死后可以落個全尸。李世勣要是帶頭反對武則天,就啥都不是。
他們的對手是武則天。
這是一場永不對等的較量:武媚娘可以躲在李治的身后,時不時地放些冷箭出來傷人;而托孤派投鼠忌器,根本不可能把她怎么樣!
對皇權的敬畏和對皇帝的忠心,是導致托孤派覆沒的幕后推手。
從這個意義上講,李世勣又似乎是一位智者,他犯了所有“聰明人”都可能犯的錯。
但書寫歷史的,不都是“聰明人”。幾十年后,李世勣的孫子徐敬業義無反顧地走上反對武則天的道路,可惜的是,他最終兵敗被殺。
氣憤至極武則天扒了李世勣的墳,對李世勣的遺體百般羞辱。
李世勣安詳中死去,死后卻不得安詳。諷刺意味非常明顯。
更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李世勣去世前將弟弟徐弼叫到跟前,反復叮囑他一定要教育好后代子孫,千萬不要像房玄齡、杜如晦、高李輔的后代們那樣,不但自己身敗名裂,身首異處,還讓祖上蒙羞。
但孫子徐敬業最終還是讓他“蒙了羞”。
身前身后事,豈能任我行?不辜負當下,哪管他地下!活著時忠心為國,赤心為主。死去后一抔黃土,兩股清風。
公元669年12月31日,李世勣去世,時年七十六歲。李治廢朝七日,追贈李世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