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
今日的君山,已經是岳陽的一處旅游勝地,從衛星地圖上看,君山就是洞庭湖里的一顆“心”,它是個心形小島。而且,到過君山的人也都知道,君山銀針茶、君山銀魚和君山金龜就是君山的三寶。你今天要是想去看一下君山,就得花六十元錢買一張門票才能進去。
在晚清文學家吳敏樹時代,君山可不是這樣子,那時候的君山還很荒涼,也不是著名旅游勝地,郡縣政府也沒有設卡收費,只要你高興,什么時候都可以去親近它。而且,這塊土地在那時候甚至還沒有明確的主人,吳敏樹說,島的西部有一大片平曠湖原,秋夏盛水,冬春種莊稼,上面麇集著無數的季節性遷徙流民和遷客。
那時的荒涼并不能掩蓋君山四射的的魅力,它的各種傳說早已存在,它的天然麗質早已存在,這些元素并不因為它還不是旅游勝地就消失了。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那時候的君山,如果要找主人,也只能去找和尚。
就是這座小島,吳敏樹卻對它情有獨鐘,有網文說,吳敏樹的最后十年是在島上度過的,這話有點虛,經常去住倒是實情。吳敏樹第一次去君山是1827年,陪同友人一起去的,當天去當天回,那時,他才二十三歲,等他再次踏上君山島,是在三十六年之后。吳敏樹之所以對君山情有獨鐘,除開他的學識外,也深受了吳士邁的影響,吳敏樹從弟吳士邁隱居君山多年,而且還投入了大量銀子建設君山,吳敏樹能不愛它么?有了愛才會產生情!
2、凄美的傳說
君山一名就來自凄美的傳說,它的原名叫洞庭山,或叫湘山。傳說稱,虞舜巡視南國,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追來,在洞庭湖遇大風,阻于洞庭山,聞聽舜帝卒于蒼梧,悲痛欲絕,吞聲無語,淚滴灑在竹枝上,以至于君山竹成為斑竹。后來,娥皇女英積郁成疾,也卒于洞庭山,遂葬于洞庭山東麓,后人為了紀念她二人,將洞庭山改為君山。
于是,君山就有一處二妃墓,滿足了后人旅游的欲望。
吳敏樹在《與退庵論洞庭神祀書》這封信里說“《山經》言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帝之二女,不可謂是天帝之女,以為堯女舜妃者,近是也。” “舜蓋南巡崩于蒼梧……至于二妃之來,沿湘而返。蓋嘗從舜登乎洞庭之山,及喪,反望九嶷帝崩處,而哭泣于此,尤事情所得有其遺跡,既傳在人間。后之祀湘水者,奉二妃以為之靈,又宜也……以《山經》之言二女之神居洞庭之山,是即洞庭之神矣。又言其出入必以飄風暴雨,蓋風雨晦冥之時,神靈以之出入。”
這是說,君山的二妃,已經不再單單是舜帝的妻子了,她們變化為神靈,出入君山,必以飄風暴雨相隨。吳敏樹寫下《湘妃》一詩,以紀念這二位不朽的女人,詩曰:二女天人式帝儀,薰弦揮曲侍無為。如何瑟怨此終古,不是簫韶彼一時。風雨盡隨龍上下,簾帷時舞燕差池。南湘合引靈均賦,秀菊香蘭助好辭。
第二個凄美的故事是黃帝在洞庭山建軒轅臺張樂的故事,吳敏樹時代,軒轅臺已毀,只有遺址存在,吳士邁便恢復了軒轅臺,吳敏樹寫了一首《君山軒轅臺》說:軒轅昔張樂,此地宜為臺。窅窅咸池奏,沉沉終古來。元音歸洞寂,大響或雷豗。莫向湘靈瑟,無端入怨哀。
第三個凄美的故事是柳毅傳書。君山有口柳毅井,話說湘江邊書生柳毅進京趕考,路過涇陽,見龍女牧羊,覺得奇怪,遂問緣由,龍女說,她原本是洞庭龍王的女兒,只因父親輕率,將她嫁與涇川君二公子,二公子浪蕩,不把她當一回事,她還受到一家人虐待,希望柳毅能解救她。柳毅問解救方法,龍女一一告知,柳毅便按照這辦法來到洞庭湖龍王的宮殿,將龍女的遭遇告知洞庭龍王,龍王兄弟聽后,將女兒解救出來,龍女后來又嫁給了書生柳毅,那口井就是柳毅去龍宮的通道。
吳敏樹據此寫了一首《柳毅井》說:憶昔傳書柳秀才,龍宮叩橘即時開。如何落第長安客,奪得涇陽好婦來。
吳敏樹還有一首詩叫《傳書井》詩曰:何貪王殿代春秋,得婿龍宮最少愁。恍惚已迷求舉士,浮沉甘作致書郵。放羊猶聽編歌好,烹鯉難為乞火謀。靈橘已枯神井活,廟僧時捧貢茶甌。
柳毅井和傳書井實際上是一個事物。
關于君山的傳說很多,還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漢武帝的射蛟臺,呂洞賓的朗吟亭,就連山上的“赭樹”也是有來歷的,吳敏樹有一首關于“赭樹”的詩說:秦皇浩劫年,此樹早蒙酷。雖同書籍焚,幸免大夫辱。落皮真骨黑,立鐵繡花綠。
有這么多凄美的傳說,君山能不在吳敏樹心里扎下根嗎,他能不愛君山嗎?
3、君山之寶
我們在前文說過,君山有三寶:銀針茶、銀魚和金龜。銀針茶還在清初就是皇宮里的貢品,每年只能采摘十八斤,無限珍貴。
除開人們通常知道的這三寶外,吳士邁在修建君山九江樓時,還發現了另外兩件寶物,那就是一本芝草,一只夾蛇龜。
自敦善堂改為官救生局后,救生局分置于郡城和君山兩地,吳士邁著手在君山建設救生局,就建在原來的崇圣寺后面,該建筑一為救生,一為祭祀湘君湘夫人。吳敏樹為此寫下《君山芝龜記》一文,他說:始命工辟草,則獲芝一本,大如飯盂,色深紫而光,莖削以堅。其日又掘得一龜,按其骨狀可開合,為《爾雅》攝龜者,以告余。余乃始驚嗟而稱曰:“茲山之當為靈觀道居者,其信有以乎!”夫芝者神仙之所餌,而龜以善息而壽,亦仙之屬也。仙者有無若不可知,而芝之與龜,他山所不常有,而獨產于此,可不謂異與?抑以斯二物之異,君山雖有之亦不日日見,而獨并發于今之一日,其又以示驗于人者與?
在吳敏樹看來,這就是一件奇事,芝草是神仙的誘餌,而這種夾蛇龜因為善于休息而長壽,也是神仙一類的事物。都與神仙有關啊,世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能同時出現芝草和夾蛇龜,就是君山,也不是時時會有這兩者同時出現,它只在某一特定時刻同時出現,一句話,千年難尋!
因為這樣神奇,吳敏樹就向吳士邁提建議說,那就把現在建的這所房子叫“芝館”,而得到夾蛇龜那地方建的亭子就叫“息亭”吧。多么好聽的名字啊,我不知道君山上現在還有沒有這兩個建筑物,我去過君山,似乎沒發現過它們的身影。
吳敏樹的《君山芝龜記》就是一個關于君山風物的寶庫,讀它后我們得知,君山原名洞庭山,洞庭湖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江蘇的太湖里也有一座洞庭山,傳說這兩座洞庭山下竟然有地下通道相通。《山海經》說,君山就是帝女娥皇女英居住的地方。志書上說君山有三十六座亭子,現在殘存的幾間也毀于兵火,只剩下斷垣殘壁,山上的斑竹也被山上幾戶原住民侵暴,不見了。
4、吳士邁建設君山
吳士邁是吳敏樹的從弟,也是巴陵紳士,太平軍進入湖南時,湖北巡撫常大淳請他出山組織隊伍擔任阻擊太平軍的任務。吳士邁相時而動,招募漁勇,組成水兵,帶到湘陰土星港修筑工事,從水路攔截企圖出洞庭湖順江而下的太平軍。八仙橋的晏仲武是太平軍同黨,他趁機派了三百名徒眾扮作漁民混入其中,待土星港防御工事修好后,漁勇嘩變,隊伍潰散,吳士邁大敗而歸。
出師未捷身先敗的吳士邁回家后,就遁入深山隱居起來,任誰來請就是不出山了,只躲在深山里讀書,研究兵書,耳聽時事。吳士邁在君山住過很長一段時間,慢慢的愛上了這君山,1862年,他開始投資建設君山,這是君山作為旅游勝地踏出來的第一步。
吳士邁是巴陵紳士,同時也是巴陵富戶,他在君山的建設純粹是私人投資,而不是政府撥款。那時,他也沒想過要在君山設卡收取門票費來彌補自己的投入,他只是想為世人做點有益處的事,就這么簡單。
吳敏樹和吳士邁是堂兄弟關系,卻勝似親兄弟,無論吳士邁做什么,吳敏樹都是支持的,至少,他可以為從弟唱贊歌。
1862年,吳士邁修起了九江樓,吳敏樹就一而再的謳歌它。
他寫了一篇《九江樓記》的散文,以記述這件事。文章先辨明九江,再寫君山由來,然后筆鋒一轉,說到滕子京修建的岳陽樓,以岳陽樓比況九江樓,登岳陽樓即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志,那么,登九江樓呢?
文章最后說到了從弟吳士邁,他是個豪爽的人,喜歡做好事,意志堅強,他也是個有憂患意識的人,不得志就隱居君山,在九江樓尋求自己朝夕登臨觀覽的感覺,無論或悲或喜,都不能改變他的心志。
吳敏樹還告訴我們,九江樓就建在崇圣寺的廢址上
這年五月十六日,吳敏樹與從弟伯喬乘月棹舟往游并留山中,五日乃歸,回去后寫下二詩《遠游力苦衰》《往來孰為主》記述其事,詩曰:……娟娟湖面峰,宛在日瞻顧……青螺不改色,鬢發全成素。山靈豈識吾,老少任來去。乾坤古來有,人代自匆遽……又詩曰:……突看一樓起,盡納九江潮。岳陽峙城角,未敵茲山椒……本非神仙愿,洞賓或來要。紫芝日爭茁,靈龜瑩青瑤。我行久漫浪,及此復逍遙……
在吳敏樹的眼里,九江樓堪比岳陽樓,他在《退庵君山隱居三首》里說:漫說雄樓比岳陽,新名古地我能詳。
吳敏樹在這三首詩里還向吳士邁提出了一些問題:你的才能原可以斬蛟射虎,卻還在這里隱居,是不是要在晚年寫一萬首詩啊?洞庭湖水可不是滄浪之水,你要隱居,它卻不能洗濯你的帽纓!君山這塊福地因為什么原因久久寂寥,作為園林開辟還要等待今天?
1867年吳敏樹好友劉孟容罷陜撫歸,郭嵩燾早已罷粵撫歸,四月初,這三個好友一同游歷了君山,游罷作詩,吳敏樹在詩里說:君山樓九江,異境實天辟。區中哪有此,萬古心眼滌。湘靈若汩累,往往覿幽魄。自爾意茫茫,莫禁情脈脈。
在吳敏樹眼里,九江樓不只是堪比岳陽樓,它的奇異景致簡直天下無雙,你若登上此樓,仿佛就看見了幽怨的帝女魂魄。
吳敏樹說,君山九江樓東西數百步各為小軒,東倚赭樹曰“赭屋”,西在竹中曰“碧薖”,這兩處小軒誰建的,也是吳士邁啊。吳士邁為此寫了一首詩,吳敏樹接著又寫了一首詩以歌吟。
吳敏樹在詩里說:有客人近來逃避聲名而不居,有病的赭樹獨獨敬畏天命。笑著學習東漢時期的申屠蟠,都是以樹為房屋的啊!
又說:君山想要秀翻天,它是心靈儀表俱美的群山組合……即使山有寶玉,娥皇女英也愁得哭泣,青綠色的玉石喜歡仿效日光。愁緒遠去喜色來了,在這山上歡樂無窮。
吳士邁在君山的建設還不止這些,他還建了聽濤閣。九江樓和聽濤閣都建在湖邊,對著郡城岳陽,吳敏樹認為,君山的風景因為有九江樓和聽濤閣,已經勝出了岳陽樓和呂仙亭。
1869年,吳敏樹自己在君山也建了一座亭子,名叫君山北渚亭,他為此寫了一首詩《始建君山北渚亭》,詩曰:南巡帝陟遙,北渚妃登慕。竹知留淚斑,山已凝云素。
他還是從舜帝說起,從娥皇女英和斑竹說起,這是君山最好的話題,獨一無二的話題。
這一年,朗吟亭重建,吳敏樹又寫了一詩,詩曰:亭空樹赭似經秦,島上眠來十過春……
5、旅游
君山在清代雖然沒有被政府公布為旅游勝地,但是,在人們心目中,它就是一處旅游勝地,郡城的人去游覽,外地的人也去游覽,還在唐代,李白、劉禹錫就寫過君山,把君山比作一青螺,就出自劉禹錫的詩,這都是有文字記載的。
吳敏樹就多次陪同友人來游歷君山,有的是兄弟,有的是朋友,有郡城的朋友,也有外地的朋友。兵部侍郎、水師提督彭雪琴來游過君山,陜撫劉容、粵撫郭嵩燾也來游過君山,一路還是吳敏樹陪同的。揚芋庵來游君山,吳敏樹一路陪同,然后還寫了一詩《芋庵過訪君山即送之武昌兼簡筿岑》送給他說:如若看見了歐陽筿岑就必須幫我帶話過去,到九江樓來一人一支釣竿相伴著釣魚。
1867年端午節,吳敏樹就寫了一篇《丁卯君山示游客》的散文,文章開頭就列舉袁中郎的話,袁中郎認為江蘇太湖的洞庭山風景要優于湖南洞庭湖里的洞庭山風景,吳敏樹據事實一一駁斥袁中郎的謬論。再說到歷史上遷客騷人謫居的洞庭山就是岳州的君山,而不是太湖的洞庭山,接著說君山的過去,然后話鋒一轉,就說到了隱居,吳士邁在君山搞建設,在君山隱居,其實也是在等待啊,他在等待識才的人,然后還是要出山的。吳敏樹自己呢,他說前年死了第三的兒子,住在家里心里很不高興,就帶著孫子來到君山隱居,教孫子學習文化,他說自己是個無才之人,便是真正的隱居。蘇東坡說,江山風月,原本就沒有固定的主人,我(吳敏樹自指)是個閑人,就是主人。
這年七月既望,秋月滿湖,吳敏樹和兩個僧人“開上人”“ “達上人”還有客人黎君、費甥坡孫兩個晚輩一起泛舟,在洞庭湖里繞君山蕩了一圈,秋月清輝,水波不興,夜風習習,萬籟無聲,這樣的游蕩,似乎只有蘇軾有過,夜色籠罩湖面,月光下徹,山和水都靜寂無聲,那情形仿佛可以訪問傳說中湘靈和洞庭君。蕩過一圈后,就倚在船上喝酒,喝得大醉,事后寫下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君山月夜泛舟記》。
這樣的旅游經歷,幾人有過?
1869年,吳敏樹在君山住到了臘月,初三那日,辭別君山,來到郡城,將回故里,他寫了一首告別詩,最后一聯說:待過新年來看汝,渚邊亭子屐痕深。
6、辨析
吳士邁在君山建的那座樓,吳敏樹為什么要取名九江樓呢,單看這名字,還以為是江西有座九江樓呢。
吳敏樹為了打消后人的疑慮,一而再地對九江作出解釋。
1862年,吳敏樹寫了一篇《三江解》,開篇就說:因為江水分流過湖的原因,洞庭湖就叫九江。
洞庭湖為什么就叫九江?吳敏樹在這里只提出問題,沒有解答,而在另一篇文章《與退庵論洞庭神祀書》中,則作出了詳盡的解答。九江者,當然是九條江水,世人都知道,流入洞庭湖的四條最大江水名叫湘資沅澧,那么,還有五條江水都是誰?
吳敏樹回答說,既不是湘江五條支流,也不是沅江的五條支流,何況,這兩條大江絕不止五條支流,那么,另五條江是誰呢?
吳敏樹提出一個標準,那就是“洞庭湖的旁近水口”,即江口在洞庭湖邊上才算。
這樣說來,那就是油水、涔水、澹水、汨水、微水。
油水在調弦口進入長江,流經華容縣叫九都河,涔水和澹水在澧水口子上流入洞庭湖,汨羅江是屈原自沉的地方,微水就是巴陵的新墻河。
九江樓修起來后,吳敏樹寫了一篇《九江樓記》的散文,再次辨析九江。首先,他仍然堅持標準“當以湖旁近大小諸水口”,由此檢驗,除開湘資沅澧外,另外五條江水就是“若油若涔若淡若汩若微”,即油水、涔水、淡水、汨水、微水。這些水到夏秋兩季漲為一湖,冬春兩季則各條江流在湖底看得見,而長江從江陵的百里洲開始分流進入洞庭湖,酈道元所說的枚回洲江水從這里分為南江北江的,所以九水通稱九江。
澹水和淡水就是同一條河,只是寫法不同罷了。
7、閑適
君山最大的特點就是閑適,你只有住上一段時間,才能體會。
夜坐是閑適的一種方式,有一次,吳敏樹的好友謝麐伯要遠赴陜西,行前來到君山,二人在外面夜坐,看沉月,聽湖濤,野外空曠起來,話語就傳得很遠。事后,吳敏樹寫下一首《同謝麐伯君山夜坐》,詩曰:閣前鐘乍歇,湖外月初沉。風靜聞濤細,山空語夜深。老知江海意,詩剩短長吟。惟有西征客,孤懸北極心。
聽蟬也是閑適的一種方式,1867年,吳敏樹寫一首《午蟬》,詩曰:夏日君山樹樹蟬,午涼嘶盡暑風天。寺僧過意猶嫌鬧,輸與先生送晝眠。
這樣的蟬鳴僧人不喜歡,卻可以把“我”送入夢境啊。
看漁婦撈蝦何嘗不是一種閑適,吳敏樹寫過一首《漁婦撈蝦》,詩曰:斜陽漁婦蕩船過,月下無人自唱歌。撈得小蝦盈一石,明朝換酒勸翁婆。
看山民打禾也是一種閑適,吳敏樹寫過一首《打禾》,詩曰:來時家里栽田了,住在君山看打禾。想得北莊新飯熟,喚船歸去泛秋波。
這些小詩是那樣通俗易懂,簡直就是和人嘮嗑。
8、“我愛君山好”
君山就是一個美人兒,吳敏樹當年就是這樣認識的。
1866年,吳敏樹的好友武陵人楊性農說要來旅游君山卻沒來,吳敏樹就寫了一首詩來嘲笑他,詩說,君山如同廬山一樣美,我都三年沒見它面了,湖西的月亮多好看啊,在我家北莊后山就可以看見君山上空不動的云。
你看他說得多夸張,從吳伏一到君山,總有五六十里路吧,他竟說在后山上可以看到君山的云。
吳敏樹在陪同劉容、郭嵩燾游覽君山后寫的那首詩里說,回看君山一螺青翠,赤色的五峰隱映其中。臥廬建在何處呢,莫讓君山顯得孤僻。
1869年,吳敏樹一氣呵成給從弟伯喬寫了五首《我愛君山好》,他說:
我愛君山好,君山天地新。水中偏有腳,波外沒聲音。山入云里山僧隨云住,松林間少有客人迎。自然多有懶意,不要避開人走路。
我愛君山好,君山骨骼一樣真。能蒙混始皇帝,只依傍虞舜夫人。看著很近卻知道還遠,如同太墟幻境覺得有神。不知山上松柏古老,只見過鷺鷗變得很親近。
我愛君山好,君山本地物產很新。竹子多還偏偏有斑竹,茶葉少絕無灰塵。地上落果可供游客食用,草中藏瓜求懶人采摘。光彩的樣子何止草木,山上四時能有春。
我愛君山好,君山不要人來評論高下。山上泉水不是來自鑿井所得,雨水多地上不生爛泥。寒冷的夜晚鼎鐘先響,夕陽西下山鳥亂啼。只看到雁陣橫排一字,難道它們都不辨東西。
我愛君山好,君山撲實無華。自古以來無人來征隱士,洲渚上卻有世世代代的漁家。靈芝出產如同蒸菌,金龜生來為著吃蛇。南屏我是個舊詩客,想在君山終老作生涯。
這就是吳敏樹對君山的感情,終老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