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治療原則
糖尿病多因稟賦異常、過食肥甘、多坐少動及精神因素而成。病因復雜,變證多端。辨證當明確熱、虛、損等不同病程特點。本病郁久化熱,肝胃郁熱者,宜開郁清胃;根據肺熱、腸熱、胃熱諸證辨證治之。燥熱傷陰,壯火食氣終致氣血陰陽俱虛,則須益氣養血,滋陰補陽潤燥。脈損、絡損諸證更宜及早、全程治絡,應根據不同病情選用辛香疏絡、辛潤通絡、活血通絡諸法,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
2.2辨證論治
2.2.1熱
a.肝胃郁熱證
癥狀:脘腹痞滿,胸脅脹悶,面色紅赤,形體偏胖,腹部脹大,心煩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開郁清熱。
方藥:大柴胡湯(《傷寒論》)加減。柴胡、黃芩、半夏、枳實、白芍、大黃、生姜。(Ⅰb強推薦)
b.痰熱互結證。
癥狀:形體肥胖,腹部脹大,胸悶脘痞,口干口渴,喜冷飲,飲水量多,心煩口苦,大便干結,小便色黃,舌質紅,舌體胖,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
方藥:小陷胸湯(《傷寒論》)加減。黃連、半夏、全瓜蔞、枳實。(Ⅱb強推薦)
c.肺胃熱盛證
癥狀:口大渴,喜冷飲,飲水量多,易饑多食,汗出多,小便多,面色紅赤,舌紅,苔薄黃,脈洪大。
治法:清熱瀉火。
方藥:白虎湯(《傷寒論》)加減或桑白皮湯(《古今醫統》)合玉女煎(《景岳全書》)加減。石膏、知母、生甘草、桑白皮、黃芩、天冬、麥冬、南沙參。(Ⅱb弱推薦)
加減:心煩加黃連;大便干結加大黃;乏力、汗出多加西洋參、烏梅、桑葉。
d.胃腸實熱證。
癥狀:脘腹脹滿,痞塞不適,大便秘結難行,口干口苦,或有口臭,口渴喜冷飲,飲水量多,多食易饑,舌紅,苔黃,脈數有力,右關明顯。
治法:清泄實熱。
方藥: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加減或小承氣湯(《傷寒論》)加減。大黃、黃連、枳實、石膏、葛根、元明粉。(Ⅱb弱推薦)
加減: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牡蠣;大便干結不行加枳殼、厚樸,并加大大黃、元明粉用量;大便干結如球狀加當歸、首烏、生地;口舌生瘡、心胸煩熱,或齒、鼻出血加黃芩、黃柏、梔子、蒲公英。
e.腸道溫熱證。
癥狀:脘腹痞滿,大便黏膩不爽,或臭穢難聞,小便色黃,口干不渴,或有口臭,舌紅,舌體胖大,或邊有齒痕,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
方藥:葛根芩連湯(《傷寒論》)加減。葛根、黃連、黃芩、炙甘草。(Ⅰb強推薦)
加減:苔厚腐膩去炙甘草,加蒼術;納食不香,脘腹脹悶,四肢沉重加蒼術、藿香、佩蘭、炒薏苡仁;小便不暢,尿急、尿痛加黃柏、桂枝、知母;濕熱下注,肢體酸重加秦皮、威靈仙、防己;濕熱傷陰加天花粉、生牡蠣。
f.熱毒熾盛證。
癥狀:口渴引飲,心胸煩熱,體生疥瘡、癰、疽,或皮膚瘙癢,便干溲黃,舌紅,苔黃。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三黃湯(《千金翼方》)合五味消毒飲(《醫宗今鑒》)加減。黃連、黃芩、生大黃、銀花、地丁、連翹、梔子、魚腥草。(Ⅳ弱推薦)
加減:心中懊惱而煩,臥寐不安加梔子;皮膚瘙癢甚加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癰疽瘡癤,焮熱紅腫甚加丹皮、赤芍、蒲公英。
2.2.2虛
a.熱盛傷津證
癥狀:口大渴,喜冷飲,飲水量多,汗多,乏力,易饑多食,尿頻量多,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紅,苔黃燥,脈洪大而虛。
治法:清熱益氣生津。
方藥: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或消渴方(《丹溪心法》)加減。石膏、知母、太子參、天花粉、生地、黃連、葛根、麥冬、藕汁。(Ⅱb強推薦)
加減:口干渴甚加生牡蠣;便秘加玄參、麥冬;熱象重加黃連、黃芩,太子參易為西洋參;大汗出,乏力甚加浮小麥、烏梅、白芍。
b.陰虛火旺
癥狀: 五心煩熱,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時時汗出,少寐多夢,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紅赤,少苔,脈虛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丸(《景岳全書》)加減。知母、黃柏、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Ⅳ級弱推薦)
加減:失眠甚加夜交藤、炒棗仁;火熱重加黃連、烏梅;大便秘結加玄參、當歸。
c.氣陰兩虛證
癥狀:消瘦,疲乏無力,易汗出,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舌紅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脈虛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
方藥:生脈散(《醫學啟源》)合增液湯(《溫病條辨》)加減。人參、生地、五味子、麥冬、玄參。(Ⅱb弱推薦)
加減:口苦、大汗、舌紅脈數等熱象較著加黃連、黃柏;口干渴、舌干少苔等陰虛之象明顯加石斛、天花粉、生牡蠣;乏力、自汗等氣虛癥狀明顯加黃芪。
d.脾虛胃滯(熱)證
癥狀:以下痞滿,口干,乏力,納差,嘔惡納呆,水谷不消,便溏,或腹瀉,干嘔呃逆,舌淡胖苔膩或薄黃膩,舌下絡瘀,脈弦滑無力。
治法:辛開苦降,運脾理滯。
方藥: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加減。半夏、黃芩、黃連、黨參、干姜、炙甘草。(Ⅱb弱推薦)或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傷寒論》)加減。干姜、黃芩、黃連、人參。(Ⅲa弱推薦)
加減:腹瀉甚易干姜為生姜;嘔吐加蘇葉、蘇梗、旋覆花等;便秘加檳榔、枳實、大黃;瘀血內阻加水蛭粉、生大黃;熱盛者宜西洋參易人參;手腳麻木者加雞血藤通絡。
e.上熱下寒證
癥狀:心煩口苦,胃脘灼熱,或嘔吐,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紅,苔根部腐膩,舌下絡脈瘀閉。
治法:清上溫下。
方藥:烏梅丸(《傷寒論》)加減。烏梅、黃連、黃柏、干姜、蜀椒、附子、當歸、肉桂、黨參。(Ⅱb弱推薦)
加減:下寒甚重用肉桂;上熱明顯重用黃連、黃芩;虛象著重用黨參,加黃芪;瘀血內阻加水蛭粉、桃仁、生大黃。
2.2.3 損(并發癥期)
肥胖與非肥胖2型糖尿病日久均可導致肝腎陰虛或腎陰陽兩虛,出現各種慢性并發癥,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a.肝腎陰虛證
癥狀:小便頻數,渾濁如膏,視物模糊,腰膝酸軟,眩暈耳鳴,五心煩熱,低熱顴紅,口干咽燥,多夢遺精,皮膚干燥,雀目,或蚊蠅飛舞,或失明,皮膚瘙癢,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醫級》)加減。枸杞、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女貞子、墨旱蓮。(Ⅱb弱推薦)
加減:視物模糊加茺蔚子、桑椹子;頭暈加桑葉、天麻。
注:在糖尿病中本證主要見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b.陰陽兩虛證
癥狀:小便頻數,夜尿增多,渾濁如脂如膏,甚至飲一溲一,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神疲,耳輪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軟無力,畏寒肢冷,四肢欠溫,陽痿,下肢浮腫,甚則全身皆腫,舌質淡,苔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補陽。
方藥: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制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Ⅰb強推薦)
加減:腎陽虛選右歸飲(《景岳全書》)加減;腎陰虛選左歸飲(《景岳全書》)加減。
注:本證主要見于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后期。
c.脾腎陽虛證
癥狀:腰膝酸冷,夜尿頻,畏寒肢冷,小便清長或小便不利,大便稀溏,或見浮腫,舌淡胖大,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附子理中丸(《傷寒論》)加減。制附子、干姜、人參、炒白術、炙甘草。(Ⅲb弱推薦)
加減:偏于腎陽虛倍用肉桂,偏于腎陰虛重用知母,加生地;腎陽虛水腫甚加茯苓、澤瀉利水消腫;兼心陽虛衰欲脫加山萸肉、肉桂,人參易為紅參;水腫兼尿中大量泡沫加金櫻子、芡實。
2.2.4兼證
除以上證候外,痰、濕、濁、瘀是本病常見的兼證,兼談主要見于肥胖糖尿病患者;兼濕主要見于糖尿病胃腸病變;兼濁主要見于糖尿病血脂、血尿酸較高的患者;兼瘀主要見于糖尿病血管病變。
a.兼痰
癥狀:嗜食肥甘,形體肥胖,嘔惡眩暈,惡心口黏,頭重嗜睡,食油膩則加重,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滑。
治法:行氣化痰。
方藥: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Ⅲb弱推薦)
b.兼濕
癥狀:頭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陰雨天加重,倦怠嗜臥,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大便溏泄或黏滯不爽,小便不利,舌胖大,邊齒痕,苔膩,脈弦滑。
治法:燥濕健脾。
方藥: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蒼術、厚樸、陳皮、甘草、茯苓。(Ⅱb弱推薦)
d.兼濁
癥狀:腹部肥胖,實驗室檢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膩,脈滑。
治法:消膏降濁。
方藥:紅曲、五谷蟲、生山楂、西紅花、威靈仙。(Ⅳ弱推薦)
e.兼瘀
癥狀:肢體麻木或疼痛,胸悶刺痛,或中風偏癱,語言謇澀,或眼底出血,或下肢紫暗,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暴露,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加減。以眼底或腎臟絡脈病變為主者,宜抵當湯(《傷寒論》)加減。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生地、白芍,酒大黃、水蛭。(Ⅱb弱推薦)
2.3 中成藥
中成藥的選用必須適合該品種的證型,切忌盲目使用。建議選用無糖顆粒劑、膠囊劑、濃縮丸或片劑。
(1)津力達顆粒:用于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一次9g,3次/日。(Ⅰa強推薦)
(2)消渴丸:用于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證,一次5~10丸,2~3次/日,飯前15~20min。(Ⅰa強推薦)
(3)天芪降糖膠囊:用于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證,5粒/次,3次/日。(Ⅰb強推薦)
(4)芪藥消渴膠囊: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6粒/次,3次/日。(Ⅰb強推薦)
(5)金芪降糖片:用于消渴病氣陰兩虛有熱證,一次7~10粒,飯前服用。(Ⅰa強推薦)
(6)天麥消渴片:用于消渴病氣陰兩虛、陰虛內熱證,1~2片,2次/日。(Ⅱb弱推薦)
(7)渴樂寧膠囊: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4粒/次,3次/日。(Ⅱb弱推薦)
(8)養陰降糖片:用于消渴氣虛有熱證,8片/次,3次/日。(Ⅱb弱推薦)
(9)降糖甲片:用于消渴病氣陰兩虛證,6片/次,3次/日。(Ⅲb弱推薦)
(10)消渴平片:用于消渴病陰虛有熱證,6~8片/次,3次/日,或遵醫囑。(Ⅱb強推薦)
(11)消渴靈膠囊(消渴平膠囊):用于消渴病陰虛有熱證,3片/次,2次/日,或遵醫囑。(Ⅱb弱推薦)
(12)糖尿靈片:用于消渴氣陰兩虛證,尿糖升高者,4~6片/次,3次/日。(Ⅱa弱推薦)
(13)玉泉丸:用于治療因胰島功能減退而引起的物質代謝、糖類代謝紊亂,血糖升高之糖尿病,肺胃腎陰虧損,熱病后期。6g/次,4次/日;7歲以上小兒一次3g,3~7歲小兒一次2g。(Ⅱb弱推薦)
(14)生津消渴膠囊: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3~4粒/次,3次/日。(Ⅱb弱推薦)
(15)糖樂膠囊: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4粒/次,3次/日。(Ⅲb弱推薦)
(16)通脈降糖膠囊: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證,3~4粒/次,3次/日。(Ⅲb弱推薦)
(17)玉蘭降糖膠囊:用于消渴病陰虛有熱證,3~5粒,3次/日。(Ⅱb弱推薦)
(18)玉泉顆粒:用于消渴病氣陰兩虛有熱證,5g/次,4次/日。(Ⅲb弱推薦)
(19)山藥參芪丸: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30丸/次,3次/日;并外貼山藥參芪膏。(Ⅲb弱推薦)
2.4 綜合治療
糖尿病中醫治療除中藥治療外,尚涵蓋食療、運動治療及心理調攝。現有證據表明,中醫食療藥膳對改善糖代謝有一定影響,中醫食療藥膳配合常規治療效果較好(Ⅱb弱推薦)。運動治療方面,中醫傳統治療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均有一定作用。其中,五禽戲鍛煉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糖和HbA1c水平(Ⅲb弱推薦)。八段錦運動鍛煉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且對血脂有改善作用(Ⅱa弱推薦)。另有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太極拳鍛煉有助于調節其血糖及血脂水平,改善IR,提高患者生活(Ⅱb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