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就是朝廷官方使用的漢語標準語言,周朝稱為“雅言”,漢朝稱為“正音”“雅言”“通語”,明清時稱為“官話”,1909年稱為“國語”,1956年改稱“普通話”。
目前,“官話”在語言學上成為特定漢語方言的專有名詞,是以之為母語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圍最廣的漢語“一級方言”。例如,“西南官話”下又有四川話、重慶話、貴州話、云南話、桂柳話、湖北話等分支方言。
目前,中國漢語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
八大官話 | 分布地區 |
東北官話 | 黑龍江、吉林、遼寧大部分地區、內蒙古東部以及河北東北部。具體可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
膠遼官話 | 山東省的膠東半島、遼寧省的遼東半島、鴨綠江下游地帶、江蘇省的贛榆縣。膠遼官話內分登連片、青州片(青萊片)和蓋桓片(營通片)。 |
北京官話 | 北京、河北北部、內蒙古中部、天津(除大港區外)、遼寧西部等。可分為京師、懷承、朝峰、石克四片。 |
冀魯官話 | 河北大部、天津大港區、山東北部和西北部、北京市平谷區、山西廣靈縣、內蒙古寧城縣。冀魯官話是除東北官話外,與北京官話最為接近的官話。 |
中原官話 | 以河南、江蘇徐州、陜西關中、山東南部為中心,覆及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江蘇、安徽、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分為鄭開、洛襄、兗菏、漯項、商阜、關中、南魯、秦隴、隴中、南疆等十片。 |
江淮官話 | 江蘇和安徽的大部、湖北局部、江西部分地區等地。江淮官話自東向西分為通泰片、洪巢片、黃孝片。 |
蘭銀官話 | 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部分地區。分為四片金城片、銀吳片、河西片、新疆北疆片。 |
西南官話 | 四川、重慶、貴州、云南、湖北,以及鄰近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湖南省西部、陜西省南部、緬甸果敢的主要語言,在老撾、越南等地也有部分華人使用。通常也可按照地域分為四川話、重慶話、貴州話、云南話、桂柳話、湖北話等。 |
上古時代、五帝時期,夏、商、周以及后來的唐、宋等朝代,要么建都在洛陽,要么在洛陽周邊,因此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都在洛陽一帶。
也可以說,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官話,就是古代的“普通話”。洛陽官話從上古、中古一直沿襲使用至近代官話,歷時四千多年。今天的普通話里,依然保留有部分古音。
如果沒有滿清這個朝代,今天的普通話,應該是南京官話語調。因為明朝初期建都南京,以南京音為國家標準漢語語音。永樂年間遷都北京,約40萬南京移民來到北京,人口占北京人口一半,因此南京音調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正音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于整個明朝、清朝中葉時期。
因此,在清朝中葉以前,北京人說的其實是南京官話,并非今天的北京話。明朝以來,南京話以其清雅流暢、抑揚頓錯的特點以及獨特的地位而備受推崇。
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設立正音館,開始大力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北京音是在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相融的基礎上,融入少許音譯滿語詞匯而成。
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獲得國語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明清民國時期,關內失業農民大量移民東北闖關東,形成了今天的東北話,這就是東北話和普通話這么接近的原因。古代的東北原住民不認識漢字,不說漢語,更不會普通話。所以,是先有北京話,才有東北話。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