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熱表現為煩躁,內熱一般身也熱,但也有假象,即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身熱,有發燒的,甚至高燒,但大多情況并不是指發燒,有時是自己感覺熱,有時是他人一摸能感覺到。小便黃,一般是內熱的另一個指征。渴是熱的指征,但并非渴一定代表著熱,有時是水不代謝的反映。熱未必都要渴。
二、水液代謝障礙的渴要看小便:
①若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急,可考慮水代謝障礙,
②小便利,量多或次數多也可以引起渴,腎氣丸飲一斗溲一斗就是也是水代謝障礙;
③也可能是組織功能障礙:比如多汗、嘔吐、下痢等傷津液也可以引起渴。
因里有水飲,常以口中和,口不渴,不欲飲為指證,是水不化表現為渴。
三、淤血為渴:
瘀血口渴 漱水不欲咽,少腹急,小便多而渴有些時候是淤血證,瘀血在里以口渴為先驅癥,因內有瘀血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以發渴,名曰血渴。
漱水不欲咽分陽明病和內有淤血口渴兩種 ,病狀名。指病人口燥咽干,只想用水漱口,而不欲咽下。常見于熱性病熱入營血或瘀血內阻的病證?!秱摗け骊柮鞑∶}證并治》:"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
第NO61條: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有時看到心煩睡不著,心煩常以為有熱,大夫用熱藥就有顧慮了,你看仲景怎么辨別,不嘔,不渴就排除少陽和陽明了,這就是交我們排除法辨病,不是陽性證,就考慮陰性證,他用干姜附子湯,用了熱藥。不嘔,不渴的排除法同樣應用于桂枝附子湯,只不過這里是心煩失眠,桂枝附子湯是疼痛。
再看NO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多飲暖水,汗出愈。
煩躁不得眠,因有表病而發汗,胃中干,他渴,就是熱像,這種熱像有時是病愈的象征,但有時也是水飲所做,飲水不解之渴,再分析其他癥候,微熱有點表證,小便不利,口渴,就可以用五苓散了。水飲有渴有不渴,水氣不化,小便不利,少腹滿,這是水氣不化而渴用五苓散,但是水亭胃中他往往不渴,但也心慌或者心悸睡不著,胡希恕在這里理解的好,用茯苓甘草湯,加龍牡治療水停心下不渴的頑固性失眠,胃不和則不安,他是這么理解的。
還有一種意欲飲水但口不渴,渴是惡寒(身上粟起)有用文蛤湯,和大青龍湯相似。五苓散,白虎湯,白虎人參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木防己湯,豬苓湯,小青龍湯(發熱而咳、或喘、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或少腹滿滿),小青龍湯加石膏,文蛤湯。背寒如掌大,有停飲的真武湯證,也有心煩口燥渴的白虎湯證。利水藥,清熱藥,滋補藥,振興藥,甚至祛瘀藥都可用于治療渴,像茯苓白術、滑石、石膏、人參、天花粉、牡蠣、附子等。咸有時也解渴,現在生理鹽水就很注重,中醫有點不是很明確,在金匱里提到過。
渴,很少作為一個病做治療,大多數把他看作癥來看待,通過這個癥看到熱、假寒真熱、虛熱、郁熱、淤熱、水飲不化、組織機能陳衰等。渴,常為陽證指證如瘟病陽明病,也有陰證指證,如厥陰病。因證辯證。就渴而辨,或者說可得種另類,渴的病機。
以下是“渴”的重要辯證原文:
(NO6)“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NO26)“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NO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NO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多飲暖水,汗出愈。”
(NO72)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NO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NO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NO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NO98)“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NO109)“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NO137)“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span>
(NO141)“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 NO14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NO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NO168)“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NO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NO170)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NO202)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NO222)“若渴欲飲水,口干辭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NO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NO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p>
(NO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NO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撸宋遘呱?/font>?!?/p> (NO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NO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p> (NO319)“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NO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p> (NO329)“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p> (NO.367)“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腐晦當去),以有熱故也?!?/p> (NO.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 以下是對“渴”辯證原文的逐條解釋: 或從快藥下之啊,都是傷津液。里熱,你再助其熱,再使他傷其津液,這個沒有不傷害肺的,這個肺為嫩臟,也容易傷,而且熱傷血脈,那么血氣凝滯,它就要為癰膿之變。 但是津液太傷,他就要渴了。津液傷他渴的時候啊,你必須加人參兼以健胃。這個要是熱, 津液傷了,咱們后世就不這么治了,后世認為這個呀,都得滋陰。 參這個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這個胃,胃虛有心下痞硬的這種情況,你吃人參就 對頭了,后面有的是加人參的這種方劑,那好理解的。一般對這個白虎湯啊,大家都知道這 個石膏是個解渴藥,其實它是除熱藥,它不一定渴,主要的這個(治)渴的是人參,這個我 們在這個書上就可以看出來,凡是白虎湯沒有一個說渴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連《金匱 要略》帶這個《傷寒論》,是加人參都是渴,“欲飲水數升”啊,“渴欲飲水”啊,象這個 呀,古人這個氣分,在他的書上就是津液。 這個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這個舊的水不去,新的水他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我們全 身的組織都缺少水的營養,他就渴。后頭咱們講五苓散就有了。這個渴呀就咱們書上說的水 不化氣,水停不化氣,你光喝到里頭他不解渴,甚至于消渴。 這一節就說明小青龍湯的應用,主要的癥候是不渴。(注:上調說或渴,是指因為有表證而沒有注意到水飲而但采用麻黃湯,激動里飲。這種臨床上叫激惹現象,就是把病根給激惹了,原來不明顯,已經治療反倒明顯了。)“服湯已渴者”這是服藥有效之驗了。 有時看到心煩睡不著,心煩常以為有熱,大夫用熱藥就有顧慮了,你看仲景怎么辨別,不嘔,不渴就排除少陽和陽明了,這就是交我們排除法辨病,不是陽性證,就考慮陰性證,他用干姜附子湯,用了熱藥。不嘔,不渴的排除法同樣應用于桂枝附子湯,只不過這里是心煩失眠,桂枝附子湯是疼痛。NO174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白術附子湯主之。 NO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多飲暖水,汗出愈。 煩躁不得眠,因有表病而發汗,胃中干,他渴,就是熱像,這種熱像有時是病愈的象征,但有時也是水飲所做,飲水不解之渴,再分析其他癥候,微熱有點表證,小便不利,口渴,就可以用五苓散了。水飲有渴有不渴,水氣不化,小便不利,少腹滿,這是水氣不化而渴用五苓散,但是水亭胃中他往往不渴,但也心慌或者心悸睡不著,胡希恕在這里理解的好,用茯苓甘草湯,加龍牡治療水停心下不渴的頑固性失眠,胃不和則不安,他是這么理解的。 假設沒有小便不利,你們看看這個脈證,那不一定得用五苓散了,脈浮數而煩渴,這與白虎湯證差不多了,尤其白虎加人參湯證,脈浮數,煩渴引飲,那不是白虎加人參湯證嘛。 厥陰篇里頭還有一段,他說的傷寒,厥而心下悸,應該給這個茯苓甘草湯,他說不然的話,水氣入胃,必做利也。在這段都沒明說,我們用這個方劑,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錯的,主要得心下悸,氣沖、心下悸,或者有嘔逆。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響不到消渴的程度上。 同時五苓散治消渴,這個不渴。 NO137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此方與大青龍湯就差桂枝與文蛤,把大青龍湯的桂枝去掉加文蛤、麻黃減量,大青龍的麻黃六兩,而此方是三兩,因為在表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與大青龍湯證差不多,就是不得汗出排熱,而人更煩,還是無汗,那么就用麻黃加石膏這法子就對了,所以不用大青龍湯,表證沒有大青龍湯證厲害,如果服文蛤湯后表解了,但渴不差,還意欲飲水,恐怕這里頭有停飲,要詳細觀察證候,如有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寒實結胸證,三物白散,這個修改就暫不在這里摘錄了,這段,修改的很多。這里只對“渴”的看法摘錄)。 么大渴的時候它都加人參,以致于在用藥上它有一個很好的詮釋,不是說遇到渴就得滋陰, 胃的部位它惡寒,這是一個辨證常有的情況,如果胃有停水,背惡寒,背寒冷如掌大,如果 有熱呢,外邊特別熱,它也感覺外邊風來襲,它外邊也惡寒,一有熱它口要燥渴,有寒口中 和,所以我們后頭要講的,這個有寒,所以這個也好辨,但這個地方就要注意,這個當然也 用白虎湯加人參主之,它渴嘛。 危害挺多,這個變證也挺復雜。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本為是白虎湯證。白虎湯證啊, 他不那么渴,只是口舌干燥而已,由于下傷津液,那么他才渴欲飲水,當然也有口干舌燥了,所以這時候說用白虎湯不行了,加人參,健胃滋液。這個咱們也講過這個方劑,就是用白虎 湯加人參. 豬苓湯,豬苓湯叫薏苡仁,加大黃對泌尿系感染在這里介紹的很好的。 緊啊。 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苓湯是不行的,也不知道怎么搞到少陰病來了。(這樣講,我也看不明白了,哈哈)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豬苓湯它是個利尿消炎。 問題了,因為稍稍與飲就能好,可見不是消渴,即便是有消渴,也不是厥陰病普遍都存在的。 溫性阿,不讓它太散了。這個治陰虛證啊,太散了不行,出大汗哪(行),這個烏梅呢收斂,它也能夠斂著它辛散太過。 主之,這里沒那么渴,是口干口渴,里有熱,熱上炎,口干,陰病都口不渴,如果下利渴欲 飲,這是熱的關系,用白頭翁沒錯的,白頭翁的痢疾呀,不光口渴,還有下利燒灼感,都是 他的證候,用苦寒藥,四味全是。如果熱到里實的證候,白頭湯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