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次的出行目的地,是寧波市奉化區的縣江源,大堰鎮大公岙村。
沿尚界線(尚田鎮至界牌嶺)公路前行,過橫山水庫、湖邊橋村、常照村、大堰村、西畈村,一路穿行在風景里。
今年春天,我來過西畈村欣賞漫山油菜花,西畈村的高山梯田油菜花基地,四面環山,占地近600畝,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陽光下金燦燦的,悅目耀眼。
油菜收割后種水稻,如今西畈村漫山稻黃,群山連綿,流光溢彩,好一個金色的世界!
很想留戀于稻黃之間,重溫少年時的田園牧歌,然而我的目的地,還在前方。
網友“步高樓梯~原名草垛”建議說,去大公岙村,別忘了順道去欣賞石井龍潭!
到三溪村,看到“石井村”路標,按路標右轉,前行不遠就看到了一個觀龍亭。
在觀龍亭,可以俯瞰石井村全境。
亭內有道玻璃屏,上繪龍舞簡圖,以石井村后的山勢而繪,狀如龍躍,上書“山不在高,有龍則靈”。
石井村后之山,蜿蜒起伏,確如巨龍騰飛,畫與實景,天然合一。
一個與龍有關的村落,山勢若龍,山下村頭還有龍潭飛瀑,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發源于董家岙一帶的石井溪,穿村而過后,“陡然直下石壁二十余仞”,長年沖擊成潭,潭深19米,“潭如石釜,謂之石井”,石井之名,由此而來。
石井龍潭,則緣于當地的民間傳說,故事講,唐時,有一條小龍因避涇河龍王之禍,一路逃奔至深山,疲憊難行,路遇一位來自尚田方門的貨郎,于是化作一條小蛇,在貨郎的貨擔中一路同行。至石井,小蛇見深潭,化為真身龍,一躍而下,沖入潭中。貨郎受此驚嚇,墜崖而亡。
小龍為報答方門貨郎的挑擔之恩,化為農人,到貨郎家中做工三年,后返回龍潭,對下游尚田鎮方門村行云布雨格外用心,因此方門一帶年年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
方門人每年農歷六月十八,都到石井村,兩地村民一起舉辦祭祀龍王和貨郎的儀式,兩村因此結成了“龍王親”,舞龍活動,由來已久。
《奉化縣志.山川.下》(卷五),有關于石井龍潭的記載:“鎮亭龍潭,縣西南八十五里,石井。村外巖石崎嶇,其水陡然直下石壁二十余仞,飛瀑噴赴,潭如金釜(康乾志:潭如石釜,謂之石井,攷石井。在石井村中,今已湮志誤合為一非),深不可測。水由潭外溢流,通縣溪,兩山夾峙中,虛僅數十武。潭右有天師洞,左有龍窩石,上有龍出入跡(其山多具龍形,巖間小石罅水清如鏡。罅中有小隙容指不知其深,曰龍眼睛。潭旁巖石皆有龍爪印,曰龍爪巖。有巨巖中裂二尺許,投以石轟然有聲,曰龍耳巖。巖左旁有小石徑三尺峭蛻,偏立搖之能動而不可撥,曰龍舌)。宋嘉定間(公元1208—1224年),封顯濟龍王,六月十八日為官致祭。”
龍潭、龍眼睛、龍爪巖、龍耳巖、龍舌,飛瀑成潭,都是關于龍的傳說。
龍潭旁邊的巖石上,有一塊摩巖石刻,上書四字:“噓氣成云”,寄寓了人們的豐富想象與期望。
龍吹氣成云,行云布雨,潤澤人間。
石井村,舊時屬于鎮亭山下的連山鄉,光緒年間的《奉化縣志.山川.上》記載:“鎮亭山,起于縣境之西南大公岙,其脈自蘇木嶺來,盤結數峰,高入蒼穹。西界于越,南界天臺,故其鄉曰連山……由第一尖至石井皆謂之鎮亭山,一而二,實二而一也。康乾志謂:山極高,盤結數十里,今由第一尖至石井,相距不過三十里,其為一山,可以無疑。蓋古時因亭名山,總言之則曰鎮亭山;分言之則曰第一尖黃柏尖。”
清末以前,石井村屬連山鄉,解放前夕屬里連山鄉,解放初屬方門區鎮亭鄉,再屬董李鄉,1958年屬大堰人民公社,1961年屬董李公社,1983年屬董李鄉,2001年董李鄉并入大堰鎮,石井村從此隸屬奉化區大堰鎮。
石井溪下游匯入柏坑水庫,與縣溪相匯。
柏坑水庫建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肩挑手提的時代,大堰人民歷經十年才建成了柏坑水庫。
柏坑水庫的壩址位于大堰鎮柏坑村,壩口看似較小,如果能乘船進入庫區,則有漫游三峽之感,因此有“小三峽”之美稱。
從山上遠看柏坑水庫,確有“小三峽”之氣勢。
漫步石井村,溪水繞村中,四野青山連綿,宛如世外之境。
村前村后,田園豐收,這便是真實的鄉村生活。
很想在此久留不去,然而我的目的地,還在前方!
石井村交通攻略:
自駕:導航大堰鎮石井村即可。
公交:到奉化區大堰鎮乘坐586路公交車,可到達石井村,該路公交車,每天三班,出發時間分別為8:30,11:40,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