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三、第四集》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
(1)佛門能否自由?
提轄魯達殺人后,被趙員外送到了五臺山文殊院,方丈賜名智深。
魯智深落發為僧,本指望能在這法外之地,不再受朝廷的律法約束。
但非常可惜,這塊地方,也就“一方見丈”之地。僧人不能隨便外出,即便外出,也只能在附近轉悠。而且,即便是這個方丈大小的地方,也是有三皈五戒約束你的。
但魯智深不是一般人,世間律法尚且無法約束他,更何況世外佛法呢。
所以,世間世外,有法有禮的地方,都不會有自由。但法也好,禮也罷,不過是約束一般人的。強者不受法禮之苦,而弱者無處不受禮法約束。
所以你自由與否,不在于你在哪里,而在于你是強者,還是弱者。世間世外,莫不如此!
(2)魯智深能否成佛?
五臺山的和尚和首座,都不喜歡魯智深,但為何長老要留下魯智深?
一方面是看趙員外面子;另一方面,他認為魯智深是有大佛性的人。
長老為什么認為他是有大佛性的人?魯智深有沒有逐步展現他的大佛性呢?
實際上,魯智深在一步步成佛。怎么成佛的?
來一起看看他發生了哪些變化。
(1)拳打鎮關西的時候,不打死不算數,求饒都不行;那個時候他救人是大善,殺人是大惡;
(2)到了五臺山,他打了兩次架,他無論怎么打,沒再打死人。這是他的進步。第一次打架,長老原諒了他,他知恩圖報,潛心禪坐修行;第二次被師兄騙下山喝酒,他回來把全寺廟的都打了,被趕走以后,他沒怪罪任何人,還沖他們笑。他懂得這是自己的過錯。說明他已經在心里認識到自己也有問題了;
(3)他下山打兩件兵器,一個禪杖,一把戒刀。特別是禪杖,他要100斤,打鐵師傅勸他,關公不過使81斤大刀。他說那就搞81斤的禪杖。打鐵師傅說,還是太重了,做主給他打一個62斤的禪杖。他接受了。說明什么呢?他已經自知之明了!
(4)他文殊院長老推薦到東京大相國寺去做寺監,但大相國寺卻安排他看菜園子,就像孫悟空被安排做了弼馬溫一個意思。孫悟空知道后大鬧天宮,但魯智深欣然接受了。他不介意什么官職,沒人管就行。
(5)偷菜的那些人來整他,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卻被他教訓了一頓。但注意,魯智深沒打死任何一個人,只是嚇唬了他們,并坦誠告知他們自己的經歷。然后讓他們還可以來偷菜,而不斷人家財路。他學會了恩威并用,他學會了容忍。那些人后來孝敬他,他們還做了朋友,一起喝酒,他還耍兵器,倒拔楊柳給他們看。
(6)他一步步的發展下來,越來越認清了世界,也越來越認清了世界,因此也越來越接受這個世界,從而也越來接受自己。正如他對那些混混說的,一路走來,酒雖然害苦了他,他嘴上說恨它,但心里喜歡它。正如他對林沖所言,他只是圖有個事干,有酒喝,就夠了。
認識了自己,知道自己的本性,想喝酒就喝酒,這就是自覺性,這就佛性。佛性就是證悟到自己的本性啊!
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這是佛性,但不是大佛性。
除了知道自己以外,還知道其他人是什么樣的本性,甚至知道其他動植物乃至萬物是什么樣的本性,理解他們如同理解自己,寬容他們如同寬容自己,接受他們如同接受自己,嗨,這就是初級的大佛性了!
從這一點上來說,魯智深是大佛性逐步顯現了!
為什么說還只是初級大佛性呢?
因為能容還不是徹底的覺悟。
慈悲為懷,不過是小覺悟呢!
還能夠金剛怒目,不能容不該容的事物,這才是中級覺悟,中級佛性呢!
能容能不容,動靜等觀,以一觀止,這才是大覺悟,大佛性了!
魯智深從本性出發,無識為善,嫉惡如仇而殺人;一步步發展,慢慢覺悟起來,學會了不殺人;這就是當前的魯智深,還是小覺悟,小佛性,但總算已經有佛性了。
將來的魯智深覺悟再深一點,又知道有些人該殺還得殺,這是因覺悟而殺人——為他人,為天下蒼生而殺人,這是大乘佛法的修為;再之后,功成身退六和寺,錢塘江大潮來了,終于知止而成佛。
這就是魯智深的一生,他最終成了大佛,修成了正果。
他果然沒有辜負五臺山文殊院智真長老師傅的期望啊!
(3)誰的功德無量?
我認為智真長老的功德無量!
為什么呢?
因為他有慧眼,有仁心,有大善。
智真長老沒罵過魯智深,沒怒過,沒生過魯智深的氣。還送他一雙鞋子,以作為對魯智深的誠心期望的物證。
他使我想起我的一位歷史老師,我有一次課前頑皮,故意往黑板方向扔粉筆頭,未曾想粉筆頭掉到他鼻子和眼鏡架子交界處的中間,他竟然不動聲色的拿下來,頭也沒抬,掀開課本,繼續給我們上課。
大教無言,大德無聲。
真正刻骨銘心的教化,都是從希望中誕生的!
同學們,我相信你們,終究也能成為像智真長老和我的歷史老師那樣的大仁大德之人!他們的功德才是無量功德!